心理学:和患有阿斯伯格症的人交往,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越爱自己的人,越会关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并急切地想要弄明白其中的原委。
越了解自己的人,越会清晰客观地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并想方设法去解决它,从而让自己过得更好。做到以上两点的前提是,这个人必须有自我认知,在充分肯定自己人性的基础上,站在上帝视角,看待身为凡人的自己。
在如今狼性丛林社会属性之下,任何人不恰当地自我暴露,都等于“自杀”——承认自己有某方面的心理问题或缺陷,往往给了他人肆意攻击的机会。
我们并不是以暗黑心理,来揣摩与衡量国人性格。但正如上个世纪的伟人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
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摩中国人,其实不是暗黑,而是对人性现实的一种客观态度和认知,是值得被提倡的社会学属性。
这样的生存体验与活法,既是出于顺畅存在的需要,又是上千年文化冠盖覆盖之下,个体对环境的适应,以及自我进化。
在此背景之下,如果一个人患有某种心理疾病,大概率情况下,他是不会知道的。
如果疾病本身并未上升至歇斯底里,让周围的人都鸡犬不宁,那么他会带病如正常人一样生活在人们周围,痛苦的只有他自己。
如果知道自己患有心理疾病,如果他不是高级知识分子,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与判断,那么他也不会告诉给除了家人之外的其他人,甚至可能连 家人都不告诉。因为,这是一件耻辱的事。
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习俗中,可以接受三教九流、坑蒙拐骗、老弱妇孺弱,就是不能接受知道一个人有病,而且是精神、心理上的病症。
得了心理疾病的人,其实就是人们眼中的精神病和疯子。中国社会大众对心理疾病的认知,等同于精神病和疯子,并没有其他什么选项。
他不会想到去医院做检查以确认自己为什么这样,他只是无知无觉地陷入这种疾病症状里,却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过得这么辛苦、困顿、外人难以理解和如此的不快活。缺乏自我认知的他,在痛苦中寻求别的解释,却始终不知道求助于专业机构。
如果个体更为客观理性,如果社会环境更加友好开放,那么,我们对自身的了解将会越来越多,从而接收到更多的讯息,得到一个更好的结果。

阿斯伯格症(AS)

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或广泛性发育障碍(PDD)。阿斯伯格症具有与孤独症同样的社会交往障碍、局限的兴趣和重复、刻板的生活方式。
在分类上,阿斯伯格症与孤独症,同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或广泛性发育障碍。
但是阿斯伯格症又不同于孤独症,它与孤独症的区别在于:阿斯伯格症没有明显的语言和智能障碍。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就是:
1. 阿斯伯格症是自闭症的一种,自闭症又叫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
2. 自闭症最大障碍在于语言交流能力和智能,阿斯伯格症没有智能障碍,也没有明显语言障碍。
3. 自闭症或孤独症患者总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而阿斯伯格症患者(AS患者)则是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在别人的世界中。
如何辨析身边的阿斯伯格症患者呢?你需要了解他们异于常人之处。阿斯伯格症患者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这也是与之交往时最需要注意的六个方面。
一、无法正确理解人际互动的意义,不懂双关语
阿斯伯格症患者比较面看正常,因为他们有能力、有兴趣,且会去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但是,因为患病,他的社会直觉会不同于一般人,他无法了解好而理解人际互动的意义。
比如,当老师发现某学生没交作业,并对这个学生说:“狗把你的作业吃掉了吗?”,那么这名患有阿斯伯格症的学生会这样理解老师的话:
1.老师养了一条狗;
2.狗会吃掉纸张,包括作业;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老师要表达的意思是,你的作业去哪里了?为什么不交上来?
二、身体以及运动功能不协调
  • 1、模仿肢体动作比较困难
  • 2、没有办法顺利地接到传过来的球
  • 3、单脚站立时,容易站不稳
  • 4、双手无名指无法正常弯曲

三、无法自如自觉地感知和体会他人的情绪
阿斯伯格症患者的交流对话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他们往往脱离社交礼仪的约束和限制,只会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大谈特谈,而不顾他人感受。
四、极其喜欢历史、天文、地理、数学、航空、军事等内容并痴迷于研究其原理
五、在伴侣关系中,阿斯伯格症患者极少向伴侣表达爱意和关怀。
虽然语言表达不是问题,但是对于阿斯伯格患者来说,同样的事情说一次就够了,比如对妻子的爱。
对于无法理解他人情感和感受的患者来说,爱一个人这种话如果多说,就是不合理的表现。
六、无法处理自己的焦虑情绪,操控欲望强,做决策时很少与家人交流
阿斯伯格症患者行为模式不仅固定,性格上还很固执。比如,一贯要求家人生活按照他固定的模式展开,不能有变化,一有变化患者就会焦虑,影响整个家庭氛围。而另一方面,患者在做这些决定之前,从不跟家人商讨,往往给人以生硬、冷酷、刻板的印象。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也是独特的。
但是倘若身边的人患有阿斯伯格症,那么不仅这个患者对生命和生活的体验感有别于常人,患者周围的人,尤其是亲人朋友也会感受到他的种种怪异,并由此深感疲累。
在不了解本人是病患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十分厌恶其人,患者本人也会深陷其中不知所以,不知不觉就会发生很多矛盾。但倘若我们客观认知这种病症,了解病症以及患者的特殊行为和心理,就能有效避免这些情绪陷阱,并给予患者有效的帮助、引导和开解。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Madrid, H. P. (2020). Leader Affective Presence and Feedback in Team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