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要好诗点评集锦(16-20)
杨逸明
“自信诗笺非落叶,掷江成石不随波。”他是一位特别接地气的诗人,潜心诗作,情感之真挚质朴满溢字里行间;他更是一位善于培养青年,奖掖后学的先生,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他的创作主张传承创新,有时代感。自称是用旧体诗词书写当代大都市里一个普通市民的思想情绪和生活场景。杨逸明,1948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无锡。当过工人、教师、干部。中华诗词学会第二届和第三届副会长。现为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上海诗词》主编。出版诗集《飞瀑集》、《古韵新风》等多种。曾无偿担任上海诗词学会秘书长和负责《上海诗词》编辑工作近十年。
星 汉
他既赢得了大众的喜爱,也赢得了诗词界的广泛好评。虽然远在新疆,但中华传统诗词之光仍然因他的努力而愈发明亮。星汉,姓王,字浩之,1947年5月生,山东省东阿县人。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之一。新疆诗词学会创建者之一。系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新疆诗词学会执行会长。公开出版有《清代西域诗研究》《天山东望集》(诗词集)等20余种。
李树喜
他是一位传播学家,更是一位眼光高远、胸怀宽广、诗词充满灵性与豪气的诗坛前辈,在他的全心支持与帮助下,一大批青年诗人茁壮成长,脱颖而出。李树喜,河北安平县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原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已出版个人专著诗集20余种,其诗句'欲知百姓事,请下一层楼'和“华夏正须凛冽气,秋风切莫像春风”等,广为流传。对诗词理论深入探讨,提出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的理念。最早赴美专程讲座诗词,广受赞誉。
钟振振
治学严谨,眼界开阔,在传统诗词创作与研究领域均具有前瞻性。担任两届“诗词中国”大赛的全程评委,善于发现好诗,培养新人,提携后辈。作为诗坛名家,能够为散落民间的优秀作品和优秀诗人大声疾呼。用广博的学识提携后进,将诗词魅力不断传播。
人间要好诗点评(16-20)
(16)
作者:杨逸明
酷暑夜读书
天张炽热网恢恢,
我坐危楼卷帙开。
汗向五千年洒去,
风从九万里吹来。
哲人思辩飞成瀑,
骚客心声响作雷。
谁及书生一瓢饮,
纳凉随处是瑶台!
星汉评:
“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句),不读书,可以做皇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句),不读书却作不了诗人,至少作不了大诗人。“酷暑夜读书”,可见作者读书之苦,读书之勤。此律新意频出,对仗工稳,夸张得体,自不必说,另有两点,不可不言:一是用典不为典所用。诗中“网恢恢”、“一瓢饮”等,均是典故,但如水中着盐,运化无迹,不见斧凿痕。二是谨于格律不为格律所拘。改变句读,打破读者的听觉疲劳,古人常为。“吞五湖三江”(黄庭坚句),“永夜角声愁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句),均非“三字尾”之常格。这首诗中“汗向五千年洒去,风从九万里吹来”,即属此类。此等句法,杨诗中多有,“黄花几万丛经眼,白发三千丈裹头”(《重阳登高》),句式同此诗颔联,读者可细心体会。
(17)
作者:曾少立
西江月
秋雨三千白箭,春花十万红唇。流年旧事候车人。背对山间小镇。 酒肆阑珊灯火,歌楼午夜风尘。繁华似梦似青春。似你回眸一瞬。
李子的诗有争议,但我喜欢。这首西江月,上片有忆,下片有悟。“秋雨三千白箭,春花十万红唇”,看一眼就不会忘记。“似你回眸一瞬”--有人读后怅然,有人读后惊悚,有人读后会心一笑。作诗要有感而发,但有时引而不发,才更见张力。此诗妙在此处。
(18)
作者:星汉
水调歌头·戊子腊月望夜宿天山中
今夜西疆月,也是大而圆。冻轮碾玉翻雪,飞上半空悬。我在天山高处,亲见嫦娥素面,粉黛已全删。但恨两无语,千里只清寒。
对流光,诉心曲,盼来年。长风松浪呼啸,相助送诚言。一愿草原春早,二愿穹庐人健,三愿酒如泉。万岭回声久,吐气裂冰川。
窃以为,如果没有天山,也就没有如今的星汉,如果没有星汉,天山诗派也就没有如此雄健。星汉笔下有酒,但无酒气;星汉笔下有春,他的春能“吐气裂冰川”。本色诗人,本色诗句。这首水调歌头,粗豪得真,清健得很。
(19)
作者:李树喜
清平乐·山中溪流
渐行渐远,曲曲还款款。圆缺阴晴全不管,涂抹山光浅浅。
时而隐匿潜行,时而欢跳奔腾,精彩只一小段,看来好似人生。
杨逸明评:
有位教授告诫我创作诗词要“力避古典诗体白话化、口语化。”我表示“我喜学乐天诚斋,走性情一路,正不避白话,反而力求口语化。”他当然不以为然。坚持认为:“过于大白话,以为时髦,则不如作自由体,现代诗,那样更山寨,更平民,不必戴镣上铐,不伦不类。”所以他以及这一群体的人写诗,“以为学问即是诗词”,遣词造句生涩难懂,僻典生典随处皆是。袁枚早已说过:“人有满腔书卷,无处张皇,当为考据之学,自成一家;其次,则骈体文,尽可铺排。何必借诗为卖弄?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这首词,明白如话,我读来觉得很有味。象“精彩只一小段,看来好似人生”这样的句子,放在“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中,也不逊色多少。大家不妨也读一读,然后思考一下,究竟是那位教授说的对,还是我说的没错。
(20)
作者:甄秀荣
送别
南国春风路几千,
骊歌声里柳含烟。
夕阳一点如红豆,
已把相思写满天。
作者:钟振振
红豆
海外捐红豆,镶钟十二时。
心针巡日夜,无刻不相思!
2002年的“红豆相思节”诗词大赛,确实出现了一批佳作,此二首,笔者最爱。这两首诗,已为诗词爱好者所熟悉,不必细评了。两位作者,一位农民女诗人,一位知名教授,用自己朗朗上口的诗句,将那粒相思豆,轻轻一按,便深深嵌入了读者的心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此话真的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