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易子而教”着实难以确保尽善尽美?

育邻梦

网友提问:孩子还是不能改正写作业的态度,送去托管能有用吗?
回复:为什么“易子而教”着实难以确保尽善尽美?教/学主体高度自主、教育过程低可控性、教育产出非标准化催生了人类近现代文明。

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每种生命个体在有生之年都会努力将自身最好的基因或生存技能传扬给后代。人类,自然生命体系中最具智慧且唯一直立胎生的高等级哺乳动物,自然生命体系之中唯有人类进化创造出了抽象社会文明。然而,降生之时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不会使用人类信息交换工具【语言】、无法控制自己的身躯、人类社会文明不具备自然生理遗传特性......因此,人类婴儿必须在出生之后通过漫长的模仿学习掌握基本生理自理能力,人类由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造出了特立独行的智慧财产继承制度——教育。

教育,人类引导、辅助子女长大成年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文明得以世代传承的核心抓手,是每个人出生之后习得基本生存技能的根本保障,是纾困现代家庭解决生育“后顾之忧”的坚强后盾。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积淀越来越丰盛,留待孩子们“学以备用”的智慧知识越来越多,学校教育之外的托管培训也成为家长努力实现“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夙愿的重要抓手。然而,在课外托管培训急速火爆的同时教陪服务纠纷也一同火了起来。

2021年7月7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中消协消费提示:安排孩子暑期生活,校外培训不是必选项》,提示:由于校外培训机构数量众多、办学资质不一、质量良莠不齐,校外培训领域暴露出诸多问题,不仅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也不利于整个培训行业的健康发展。《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有关教育培训服务的投诉56165件,其中合同纠纷24153件、售后服务纠纷18048件、虚假宣传纠纷3553件、服务质量纠纷3200件、价格纠纷2961件。校外培训乱象主要集中在合同纠纷、财产安全、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缺乏资质、焦虑营销等方面。

“易子而教”必然导致教学矛盾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教陪服务领域纠纷频发,为什么“易子而教”着实难以确保尽善尽美呢?

一、教陪服务是现代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协作体制中唯一不能明确产出的职业

名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虎父无犬子......都只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小概率事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才是人类个体成长的主旋律,也就是说陪伴辅助孩子成长就像烹饪中餐,每种调料都需要少许、适量添加,并且产出的菜品也不可能大规模标准化。因为,教育工作的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具有完全独立自主行为意识的人、教育工作必须实现教/学“双重耦合”才能出成果、真正影响教学成效的核心是生活陪伴环境。所以,孔子数千弟子中贤者七十二、哲者十。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每个孩子都是特定领域里的千里马,但千里马并不一定能够如期遇见赏识并能够切实践行“因材施教”的伯乐。因为,教/学双方都具有完全自主意志、教学内容必须经受双重“耦合”考验,即老师的教学方式与孩子的学习兴趣“投缘”,老师能够用简练的教学让孩子们“开窍”、能够顺势高山流水觅知音。所以,教育能够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教学实施方法、统一教学制度,但就是无法实现人才产出标准化。

教学具有高度自主性

二、“教会徒弟饿死师傅”遗思作祟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古代交通不便,同一人口聚居区内师傅把手艺教给徒弟,徒弟学成之后为了谋生就会与师傅顾客。所以,古代手艺人最忌惮毫无保留的技艺传承,师傅在教授徒弟技艺时往往会选择保留一手绝活儿。

轮船、汽车、火车、飞机......机械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极大便利了人类消费物资流通。人类商业协作分工面域增大,“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技艺传承僵局在某种程度上得以被打破。但是,以利己为中心的职业模式复活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僵局。因为,职业劳动者多以职业时间换取劳动报酬,那么教授一个学员所用时间越短自然能够赚取的经济收益越小,比如音乐、舞蹈、绘画等艺体类培训。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生活环境是生命最好的着色剂

三、教陪服务最核心的价值在成长监督

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爱、是给孩子最好的童年礼物、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因为,见识-模仿-实践是任何人类个体获得基本生存能力的根本方略,不具备任何安全防护能力孩子如果没有陪伴他们独自长大成人的机会几乎为零。当然,缺乏必要、有计划地长久监督,期待兴趣多变的孩子学好任何专一特长都等于“黄粱一梦”。

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一个山村里,人们发现狼群里有两个人类的孩子,八岁的卡玛拉和6岁的阿玛拉。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怕光和怕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只吃生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使用人类语言+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

教陪分为分教和陪两步。教,告诉孩子适应人类社会生活的道理,让孩子们知道怎么适应生活;陪,运用自身行为实践引导孩子适应人类社会生活,让孩子们学会处理与维持生存相关的综合社会事务,比如获得食物、烹调食物、妥善处理社会人际关系。《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做是每个人成长进步的三维内核,学是接触、见过新知识,思是消化吸收新知识、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做则是将生存技能转化为生存本领、用于实现生存利己或利他。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见识-模仿-实践是人类个体获得基本生存能力的基本方略,孩子们成长进步的智慧积淀就如同蜜蜂发现花丛-采集花粉-酿成蜜汁。因此,学习成长过程中结识新知识并不耗费时间,真正耗费费时间和精力的是结识新知识之后的强化练习、实现知识到智慧的吸收转化,比如跳绳的技巧就手脚协同四个字,而想要熟练掌握它则非半月以上刻苦练习不行;关于如何演奏钢琴的知识,估计一天时间足够任何老师讲完,但要真正成为钢琴演奏行家却不得不耗费上万小时的“刻意练习”;任何一种语言文字的基本常用字符都在3000左右,然而想要熟练地掌握如何使用好它们则是每个人的终身奋斗目标,因为相同的字符在不同使用环境、不同使用时点、不同受用对象表达不同寓意......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适应社会生活

降生之时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不具备任何安全防护能力、无法控制自己的身躯、一口食不能养大孩子、一堂课不能让孩子才华横溢、一场趣味活动不能引导孩子百炼成钢......人类婴儿是自然生命体系中可塑性最强的个体。生活在原始丛林的人类祖先与其它自然生命几乎毫无差别,但自试探性制作工具、驯化播种植物、驯服圈养动物之日起,人类就开始按照自主意志改造自然生存环境。试想,如若人类教育都是完全统一的,那么人类或许不会掌握石器的使用方法、或许不会开始农耕、或许不会创造出文字、或许不会盖起住房、或许不会制造出任何交通运输辅助工具等等。所以,正是教/学主体高度自主、教育过程低可控性、教育产出非标准化催生了人类社会现代文明。

育邻人的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