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的遗憾

2010年,当我的工作转到督导室后,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了。旅游、垂钓、写作,都在我的议事日程之中。而作为在小城生活了半个世纪的我,对于广义的小城,也就是我们这个县级市下辖的乡镇,有不少昔日没到过,也缺少了解的,这无疑是一大遗憾。所以,2012年,我骑着即将寿终正寝——延检期也要到期的二轮摩托,将各个乡镇都走了一走。
在走过一遭之后,我有重要的发现:如今镇一级都有养老院或者称敬老院,而乡村中的孤寡老人无疑应该是今天的各类社会福利机构重点关注的群体。那么,这些被收养的老人在这些养老院中的生存状况如何呢?假如让我实话实说,那么,我只能说,就物质层面来说,还过得去,但假如着眼于精神层面,那么,存在的问题就很不少、很不小了。
我跑过的这10多家镇一级养老院,基本设施尚可:宿舍多为两人间,有专人照顾他们的餐饮、安全;养老院里一般也比较宽敞、干净。但是,除去吃饭睡觉,这些老人总还有不少时间需要打发吧?他们或许文化水平有限,读报看书对他们老说有些难,可电视总还是能够看懂的吧?然而,我没有在任何一家镇一级的养老院看到电视机;即便是在市级的养老院也仅仅看到一台,这也是提供给他们的唯一一台电视。而这台电视的控制权在一位看上去显然要强势一些的60多岁的老人手上。也就是说,只有他高兴的时候,他想看电视的时候,才会开电视。
在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曾经看到过诸如重阳节、春节之类的重大节日,政府机关和一些社会团体组织人员前往养老院慰问的新闻。这样的活动,对于这些平时很少走出养老院院门的老年人来说,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也不仅是表明了我们的社会没有忘记他们这个群体,同时,也让他们无疑比较枯燥和单调的生活增添了些许阳光和温暖,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可他们需要的大概并不只是一年一两次的慰问吧?能不能让他们平时的日子里也能享受文化、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呢?
仅仅是我生活的这个小城是这样?远非如此。我在浙江旅游的时候,有意到一家全国都有相当知名度的老年公寓参观。这里的物质条件总体而言,比我们这个小城的所有养老院更好——当然,其商业化也可以说市场化运营的经营模式,也决定了一般百姓,尤其是“村民”显然是无法享受到这样水平的服务的——其起步价是每月3000。但就是在这样的福利院中,从我的角度看来,对住在这里的老年人的“精神护理”也是很不到位的:在这里,我只看到了一两位老人在看报,而其他老人几乎全都傻坐着。服务人员那里去了?为什么不能组织他们开展一些文化体育活动?哪怕是讲讲故事、笑话、一起看看电视也好呀!
中国的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包括高龄老人就总体趋势来说,今后会越来越多。而很多家庭因为都是独生子女,也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未来很多老年人恐怕居家养老的可能性会越来越低,因此,靠社会化养老来解决老年人的“老有所养”问题可能是更现实的选择。可我们在这方面显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