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经济万年史】130中国明代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明代资本主义萌芽
1.小农经济两极分化
明代社会是一个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在经济中占统治地位。
商品经济发展,促使明代小农经济发生了两极分化。一部分农民逐渐贫困破产沦为雇工,以出卖劳动力为生。另一部分农民因善于经营而逐渐富裕起来,上升为富农。这些富农购买破产农民的土地,或租用地主的土地,使用雇佣工人,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富农使用农业雇工,专营搬运稻谷、石头、砍伐竹木、种植蓝靛树木、烧砖瓦木炭、锯木制板、制糖造纸等生产经营活动,后来进而发展为租地农,又称" 租地农场主".例如,明代后期,浙江山区的寮主(承租山地者)专门经营蓝靛,寮主向山主(山地出租者)租山经营蓝靛,按约定向地主或山主交纳地租。寮主为了牟取利润,雇佣贫民(又称菁民)种植蓝靛,剥削贫民剩余劳动。这样,在农业中便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
与此同时,明代地主贵族阶级也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大封建贵族地主进行土地兼并,大量出租土地,获取货币地租。另一部分乡绅地主,扩大资本,利用占有的土地建立农场,使用农业雇工。有些乡绅地主则建立油坊、纸坊、陶瓷砖瓦坊,兴办工业,兼营商业。于是在明代农村中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
2.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出现
明代中叶(1436-1619 年),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它是以手工操作技术和雇佣工人分工协作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在手工工场中,资本家或商人资本以低价雇佣工人,生产手工业产品,供应市场,牟取利润。明代中叶,资本主义手工业工场先后是在纺织、榨油、陶瓷、冶炼、造纸等手工业行业中出现的。它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丝织手工工场。这是资本家自筹资本,雇佣工人,从事丝织品生产的场所。明代建立了一些丝织手工工场,如资本家饶于财在杭州钱塘江地区建立了一个丝织手工工场,有织机四五架,雇佣工人十多名,生产丝织品。明代万历年间,资本家郑灏在苏州府长洲县创立了一个丝织大作坊,利用数台机具,雇工数十名,分工协作,生产挽丝和棉帛。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江苏吴江县盛泽镇出现了有织机数十台、雇工数十名的手工工场,专门生产丝绸产品。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苏州" 东城机户名隶官籍。佣工之人,计日受值,各有常主"。这些工场的出现,标志着明代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
二是榨油手工工场。明代中叶,在一些城市、乡镇、农村中出现了大量油坊。坊主依靠资本,雇佣工人,榨油制饼,运往市场出售,获取利润。1589年(万历十七年),嘉兴石门镇计有20多家榨油作坊,雇工800 余人,坊主对雇工进行剥削。因此,油坊雇工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因素。
三是陶瓷手工业工场。这是明代窑主组织雇工制作陶瓷产品的场所,称瓷窑。陶瓷作坊分为官窑和民窑两种。江西景德镇是中国著名的陶瓷业中心,它不仅具有生产规模较大的官窑,而且拥有大量的民窑。公元1540年(嘉靖十九年),景德镇的窑主大约雇工1000多人从事陶瓷生产。由此可见,雇佣制瓷工人的民窑,它的雇佣关系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
四是冶炼手工业工场。这是明代从事采矿冶铁的场所。明代中叶的矿场或作坊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官营矿场,另一种是民营矿场。冶炼业矿场的发展特点是,官营矿场日益减少,民营矿场不断增加。从明代中叶至末期,广东的韶山、惠州等地和福建东平等地的民营矿场都比较发达。其特点是经营规模大,雇佣工人多,在生产中实行技术分工。例如,广东的佛山镇是全国闻名的冶炼之乡,各个矿场或作坊所生产的铁锅、铁锁、铁丝等产品,远销国内外。每个矿场都雇工几百名,多者千人。广东的一个矿区常雇佣1800- 6000名工人从事生产。矿主依靠资本剥削雇佣工人。所以,在矿场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此外,明代中叶,在印书、造粬、制袜等行业中,也出现了雇佣工人的资本主义手工业工场。但它距离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生产还很远。
3.农村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产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明代农村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其主要表现是在农村建立了家庭手工业作坊或工场。家庭手工业作坊是农民手工业者从事手工业产品生产的场所。随着农村手工业的发展,商业资本家纷纷插足农村手工业领域。开始时,商人向农村手工业者收购产品,后来,商人在农村市场收购原料,供应手工业者进行加工生产,付给手工业者工钱,于是农村手工业者逐渐沦为商人的雇佣工人。
商业资本家为了扩大生产,满足市场需要,把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农村家庭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建立了分散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在工场中,商业资本家与手工业者是雇主和雇工的关系。因此,农村中分散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也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一种表现形式。
总而言之,在16世纪,中国明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一般较印度、日本等亚洲国家略早一些,与西欧国家相比,则晚了一世纪。
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缓慢的原因:一个是明代封建统治根深蒂固,经济比较落后,政治腐败;另一个原因是明代封建专制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再一个原因是明代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省份地区城市的商品经济较边远山区发达,但全国大部分地区,仍都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4.明代封建专制王朝的衰亡
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它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时期。这是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1620~1644年,明代社会进入其发展的末期。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张献忠领导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王朝276 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后来,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镇压李自成起义军,占领北京,随后,满族建立了大清王朝。
促使明封建王朝衰落和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明代中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6世纪,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不仅冲击了明代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且也动摇了明代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从而促使了明王朝的衰亡。所以,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明代的旧生产方式起着解体作用。
第二,明代末期,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和剥削的加强,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这个时期,明代政治腐败,神宗" 二十余年深居静摄,付万事于不理" ,贵族地主生活奢侈腐化," 勋戚宗绅,竞尚侈靡" ,并通过土地兼并、重税、高利贷剥削等手段,掠夺民财,诱发了人民反封建税租的斗争。人民的反封建斗争,又导致了生产停滞,国家财政收入减少,政治不稳定,军队瓦解,农民贫困破产,所有这些都加深了明代社会的经济危机。这说明,明末已处于" 溃败不可振救" 的社会形势。
第三,16世纪初到17世纪初,即1514~1626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欧殖民者,以经商贸易为名,入侵广东、福建、澳门、台湾、澎湖等地进行非法贸易和经济掠夺,占领了一些地方。西欧殖民者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明代社会的经济矛盾。
第四,人民进行各种斗争反对明朝统治。明代末期,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统治与剥削,促使了阶级斗争的兴起和发展。
人民反封建的斗争形式:
一是抗租夺地斗争。1602~1628年,苏州、梧州、武昌、泉州、景德镇等地农民举行了多次抗租夺地斗争。
二是抗税斗争。1596~1603年,湖北、山东、广东、云南、福建、陕西、辽东的工商业者、市民进行了反加征税捐的斗争。
三是农民起义斗争。明末,全国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对明朝统治。
这些斗争削弱和动摇了明代的统治。1644年,李自成等领导农民大起义,推翻了明代的封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