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芦苇园 / 贺养初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574期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故乡芦苇园
文/贺养初
我的故乡在陕西蓝田白鹿原。村北坡下有三处芦苇园,面积大约三、四十亩地,各居坡的东、中、西端,分别为三个生产队集体所有。家乡人把芦苇叫芋子、把芦苇园称芋园,都是多股潺潺泉水滋润而天然形成的植物园。不施肥,管理成本低,是家乡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典型佐证。其用途除了它是造纸工业、人造丝、人造棉的重要原料外,还是建筑、盖房打成“连簿子”、做房脊椽子上的覆盖物,还可加工成炕席。不发霉、不生虫,久经耐用。是家乡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与祖祖辈辈的生活息息相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春回大地,芦苇园的湿地上,光滑嫩绿的尖芽芽,破土而出,密密麻麻、满地皆是。几场春雨,一颗颗竞赛似的蹭蹭蹭地往上窜,越长越高。三、四米时,苇叶繁茂,整个芦苇园郁郁葱葱,密不透风。苇杆变得粗壮、挺拔,苇叶身阔头尖,是传统节日五月端午包粽子最佳的材料。包出来的粽子外形精致漂亮,清香扑鼻、黏韧绵柔,别具一番风味。
这时的芦苇园里,隐蔽性极强,适于鸟儿做窝、繁衍生息。它们飞来飞去,穿梭于芦苇间,叫声不断、清脆悦耳,使整片芦苇园沸反盈天、热闹非凡。
站在坡塄上,俯视坡下三处芦苇园,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人们不禁伸出大拇指,赞美大自然的恩赐与眷顾,赞美天和风雨顺、芦苇园年年丰产丰收。
秋后初冬时节,人们提上镰刀,到芦苇园,一根一根地砍芦苇,摆成行,让其自然晾晒。苇絮飞扬、脸上溢满喜悦。芦苇干后撕去苇叶,把光秃秃的苇杆,扎成捆。顺着坡路,吭哧吭哧地沿着陡峭的坡路,扛回村生产队的库房外,靠墙矗立待售。这可是村集体除了庄稼外,一笔不菲的经济收入啊!
我同小伙伴们在芦苇园里掏鸟蛋、摘芦苇叶子、在大人收割芦苇时、收拾柴禾......那时的芦苇园,是我们孩童时期最向往的乐园之一。
村人盖房子,是件喜庆之事,大家都来帮忙打连簙子。选择一空旷处,根据连簙子的大小尺寸,扯好诸多上下两条等距线。下线固定,放置芦苇后,上线与下线绕合,一根一根固定,多人同时操作、配合默契。不到半天功夫,一张连簿子便做出来了。
农村人家中所用的炕苇席做工复杂,由篾匠将芦苇加工成苇篾,编织成苇席出售给千家万户。我家一个大火炕,苇席自然也大,一家七口挤在光秃秃、硬邦邦的苇席上面,无一丝柔软可言。即就如此,一家人都睡得自然而舒坦。
割芦苇是件非常危险的活。芦苇园里留下许多锋利的苇根茬子,且隐匿在草丛中。不小心踩上,会穿过鞋底、刺伤到脚;剥芦苇叶子,会割伤手,血流不止;扛着芦苇捆上坡,还会划伤脖子。人们会谨慎地踩着步子、小心翼翼地拨弄苇杆,用衣服护着脖子,但受伤的事还是时有发生。
芦苇生长范围广,从五月端午包粽子的影视节目中,即可看到全国各地都有芦苇的身影。新疆的精河、南疆的库尔勒;宁夏的青铜峡、中卫,河北白洋淀的芦苇荡等,它生长在齐腰深的水里,葱绿一片。冬天,人们在冰上砍收、运输芦苇的情景,历历在目。
我生活的新疆沙湾县天山山区。这里没有芦苇园,却有颗颗零星的芦苇,散长于渠边或农田。孱弱、纤细而低矮,给人先天不足之感,只能作为牲畜的饲草或烧锅的柴禾。集体、私人盖房,也同口内老家一样,用芦苇。从山下乌兰乌苏、老沙湾一带拉来的成品“连簿子”。那里有个千泉湖风景区,大面积生长芦苇。“乌兰乌苏”地名,就是蒙古语:生长芦苇的地方。令人感到不解的是,虽然水源充沛,但却没了老家芦苇的高耸与健壮。如同新疆的毛驴一样,与老家的高大相比,只能叫小毛驴。所以然者何?水土、气候、地域异也的缘故吧!
岁月荏苒,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故乡除村围原上辽阔的田地里麦浪翻滚、秋禾丰硕外,坡下土地都承包于外地新的主人。他们在此植树造林、栽花种草,给北坡披上了一片盈盈翠绿。
我常回老家看看,亲眼目睹了村人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砖混结构的二、三层楼房拔地而起,过去房脊上普遍使用的苇簿子被钢筋水泥所代替;大炕变成木质的单人、双人床和榻榻米,干净、卫生。躺在厚实柔软的床铺上,过去一大家人挤苇席火炕的艰涩岁月,便浮现眼前,不可思议、不堪回首。芦苇没了它盖房做“连簿子”,以及火炕“苇席”的作用与市场,偌大的芦苇园也失去了往日的光环与辉煌。变成坑坑洼洼、七沟八坡的一片湿地。北坡昔日一道最亮丽的风景,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殆尽,一阵伤感涌上心头......
2015年阴历三月初,母亲弥留之际,侍奉之余,我站在坡塄上俯视坡下。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坡下重展的郁郁葱葱、繁花与共、山清水秀的美丽画卷,充满勃勃生机。让我们为芦苇园、也为北坡的涅槃重生祝福吧!
故乡芦苇园是我们孩童时期印象最深刻、最难忘的一段人生记忆,至今它都未走出游子以及故乡人的心田。怀念北坡的芦苇园,并伴随着芦苇园壮阔而清晰的那个影像,直至永远、永远!
关于作者
贺养初:退休中学教师,网名加贝,陕西蓝田孟村贺家堡人。现居住新疆沙湾县。
往期作者精彩文章回顾
【滋水 · 散文】贺养初:贺万春——我的老家隔壁人六绪叔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主编公众号初夏矢车菊文集
初夏矢车菊文集
汩汩清泉流过     倾听心灵声音
长按二维码关注订阅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0)

相关推荐

  • 亩产达5000元!山西临县大力发展粽子产业 小小芦苇叶越来越值钱

    (央视财经<生财有道>)芦苇产于中国各地,生于江河湖泽.池塘沟渠沿岸和低洼湿地.除森林不生长外,各种有水源的空旷地带,常以其迅速扩展的繁殖能力,形成连片的芦苇群落.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群山 ...

  • 荡漾在心中的芦苇

    我的家乡在黄河南岸,那里盛产芦苇.每到秋天,整个村庄淹没在芦苇的海洋中,一片片的芦苇随着秋风摇曳生姿,哗拉拉的摆动很是壮观.芦花飘飘的季节是我们老家最美的时候. 小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常常钻到芦苇地里 ...

  • 织席子

    织席子 席子,以各种篾条编织而成的片状铺垫用具.其历史悠久,古代陶器即有席纹陶.古人铺席于地以为座,后坐在地上或以地为席称"席地",席地而坐即源于此.苇席曾为丧葬常用之物,覆盖丧车 ...

  • 家乡纪事(4)—— 难忘那芦花飘飞的岁月

    深秋时节,漫步在故乡的那条大河边,想起了那曾经的沿河的芦苇,还有那些与芦苇相关的故事. 曾几何时,家乡上东峪村的河岸边到处都是苇田.从上游与南野河村交界处的石鳖崖,到老连沟岗,再到河西.河东.河南和大 ...

  • 故乡的芦苇荡

        故乡的芦苇荡 ■骈国华 故乡淮河滩地里的芦苇荡有几千亩之大,几十里之长.你沿着滩地朝前走,从日出走到日落,都有芦苇婀娜的身影在你眼前摇曳,都有风吹苇叶的沙沙之声在你耳边回响,让你不会感到孤独和 ...

  • 编炕蓆

    编炕蓆---逐渐消逝的老行当班班影像 班建勇 过去北方普遍睡火炕.火炕的是由土坯或砖块搭成,炕面多由沙土抹成.为了清洁,炕面上要铺上一层席子"炕席". 北方人家用来铺炕的席子.炕席 ...

  • 邢西山区将军墓川——山清水秀风光好

    邢台县地处太行东麓,南北八十里,东西一百六十里,仅山区面积达六百平方公里. 太行山西接黄土高原,东临千沟万壑,在邢台县境内形成宋家庄川.将军墓川.浆水川.路罗川四道山川.四大山川常年河水川流不息,世代 ...

  • 棕香飘千里,情传远故乡

    朗读:轻婉飞扬 端午节是一定要吃粽子的. 宽大嫩绿的芦苇叶,裹着一层白皙的糯米.再放两颗红枣或是几颗红豆,用细细地红绳扎牢,往龙屉里一放,盖上锅盖等着柴火燃烧. 当屋子里散满了烟雾,空气中就会传来阵阵 ...

  • 刘德宏 | 家乡的芦苇荡

    每每于东湖南湖晨练,看见一丛丛芦苇,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家乡的芦苇荡. 我的家乡在凤翔县城南五公里处八旗屯东社村,北边是雍城湖西岸,幼时的雍水河潺水常流.上游水系系漆水河水系,时时有冒水泉,河水清清,鱼 ...

  • 端午忆旧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50期 端午忆旧 文/柳强 从我的故乡向南去,是一面烟波浩渺的大湖,横跨淄博和滨州两地,方圆近百平方公里.相传,春秋时期,齐桓公会盟各路诸侯,聚兵列阵于此,平地马踏成湖,因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