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学习:《姨母贴》到底该怎样临习?

——本文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二小书法创始人王呈祥原创。

各位网友、读者、书友,大家好!从今天开始,二小书法将融合《画禅室随笔》专题,推出十期「王羲之手札的学习」讲解,以此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笔者将对王羲之的行草手札作品进行分析,分析内容来源,有上大学时书法教授、导师的论点,但是,更多是我的个人学习经验。希望通过这些讲解,能够让大家更好的学习二王书法。第二讲——《姨母贴》。

王羲之《姨母帖》

读帖与审帖

首先,为大家介绍这件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内容:①创作背景「这是王羲之得知姨母去世噩耗后,写的一封信札(按照后人的考证来说,帖中的“姨母”是作者的老师卫夫人)。」②内容「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由此可见,作者在创作这件书法时,目的很简单,就是写封信寄托哀思,但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非常悲痛。

解读《姨母帖》

然后,就是对这件作品的基本风格进行审视:此帖,行书、草书穿插互用。用笔浑厚圆润,结字多横向取势,具有浓厚的篆隶风貌。因此,可以断定这件作品是王羲之早期的书法作品,也是从“古质”向“今妍”转变的代表作品。这件作品被乾隆皇帝盖了一方很大的印,被盖住的字不清晰了,对于书法学习来说,有点遗憾。

审视《姨母帖》

章法分析

全篇6行,其中第二行是4个字,第6行只有1个字,布局自然形成了大开大合的状态。每一行的左右摆动不是很大,几乎都在一条中心线上,而且间距几乎相等。书写速度有慢至快,前两行速度较慢且较为厚重,后面的4行速度较快且相对轻灵。最后补充一点,“顷遘姨母哀”本是一句话,但是“姨母”又从新起一行,这是表示尊重之意。

《姨母帖》章法分析

单字分析

我从帖中选取了一个独体字“十”、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剥”、一个上下结构的字“奈”、一个上中下结构的字“羲”、一个半包围的字“痛”、一个全包围的字“因”。它们共同的一个特点就是横向取势,就连上下结构和上中下结构的字都极力向中间紧凑。不同的是笔画少的字,相对要厚重的多,而笔画多的字,相对要轻一些。字的笔画相似,但在字中不做均等处理,空间或大或小,间距或疏或密。结字或是上下错位、或是上开下合、或是左右错位、或是左开右合。

《姨母帖》单字分析

笔法分析

笔法以中锋圆笔为主,但也出现了少许侧锋的现象。如“羲”的第一横就是侧锋入纸,而后调如中锋。起、收笔大量使用“实笔”收,显得很敦厚圆润,但也有少许的方折出现。如“痛”字的第三笔,提起来就是方切、“羲”第一横的收笔出乃折笔、“摧”字其中的“点”作短横处理也是折笔。在这本帖中,牵丝萦带的笔法,字与字之间用的较少,仅有“奈何”一处最明显。然而,单字中笔画之间牵丝,使用较为广泛。

《姨母帖》笔法分析

最后总结:读帖和审贴,是为了熟知《姨母帖》,明白它的缘由,也就是说——知其然。后面的章法、结字、笔法,是为了吸取《姨母帖》的技法,同时将它化为己有,也就是——知其所以然。但是,这个“所以然”我仅为你们说了一半,另一半就要大家自己实施了。也就是说,按照这些方法,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进行,最后将它落到纸上。

第一讲:12个字的王羲之《奉橘帖》,深度分析后,学会了这些


本文由二小书法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