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名家行书手札:文人的真性情,最率意的文字!

111手札是文人的真性情,随心、率性、肆意,无所布局,不释心计。我们从手札(手稿)入手来寻找中国书法的真谛,这个路径得到书法理论家广泛认可。书法中最率意的文字,莫过于手札(手稿)。于此可窥见中国文人的性灵、才气、风度及修养。可以说,手札是一种了不起的矫情。

王世贞手札王世贞(1526-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州山人。江苏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就书法而言,在篆隶创作式微的明代,他对篆隶的鉴赏和品评弥足珍贵,对后世篆隶创作和品评的兴起不无裨益。明人詹景凤说:“元美(王世贞)虽不以字名,顾吴中诸书家,唯元美一人知法古人。”这个评价并不低。明人有曰:“世贞书学虽非当家,而议论翩翩,笔法古雅。”“古雅”二字,正是王世贞平常论书的标准之一。

徐渭手札徐渭(1521-1593年),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浙江人。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青藤老人等别号。徐渭在诗文、书法、戏曲、绘画上均有独特造诣。徐渭的书法和明代早期书坛沉闷的气氛对比显得格外突出,他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自认为“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徐渭超越了时代,开启和引领了晚明“尚态”书风,把明代书法引向了新的高峰。陶望龄曾说过其书法“称为奇绝,谓有明一人”

刘墉手札刘墉(1720-805年),字崇如,号石庵,又号木庵、青原、香岩等。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进士。著名的宰相“刘罗锅”。刘墉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书从颜真卿出,但较之颜氏更显圆润浑厚,作书喜用浓墨,遂有“浓墨宰相”之称。刘墉是帖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清朝徐珂称赞刘墉:“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

王铎手札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河南孟津人。明天启二年进士,福王时任东阁大学士。博学好古,工诗文。尤善书法,其书由二王入,尤喜学王献之书,兼学米芾,师古不泥古,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书对后世乃至当代都极具影响。后人有“后王胜先王(王羲之)”之说,足见其在书坛地位。

姚鼐手札姚鼐(1732-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又字稽川,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擢刑部郎中。充《四库全书》纂修官。主讲钟山、紫阳书院40年。工古文,为“桐城派”魁首。其书清雅隽永,虽是取法晋唐,却不乏碑意,为时人所宝。编有《古文辞类纂》,著有《惜抱轩全集》。

永瑆手札永瑆(1752-1823年),清高宗十一子。乾隆四十五年封成亲王。嘉庆四年任军机处行走,总理户部三库,旋罢。卒谥哲。工书,是满清皇族中颇有名气的书家。有《诒晋斋帖》、《诒晋斋集》行世。

陈洪绶手札陈洪绶(159-52年),幼名莲子,又名胥岸,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国子监生。崇祯中召为中书舍人。明亡被俘不屈。工画人物。亦善书。绘《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版刻传世。有《宝纶堂集》。(杨泰伟)

李鸿裔手札李鸿裔(1831-1885年),字眉生,别号香严,晚号苏邻,中江人。咸丰元年举人,同治间官至江苏按察使,后居苏州。家藏金石书画碑版极富。著有《苏邻诗集》、《苏邻便读》等。此稿记同治十三年事,作者时年44岁。尤究心于书法,自云:“余幼时每以《圣教》为佻,雅不欲学。四十以后,潜心篆隶及六朝唐初碑版,又购求元、明、国朝书家墨迹,窥其用笔用墨。如是者四五年,而今乃知《雁塔圣教》之妙,乃笔笔运腕,笔笔变化,能品也,非佻也。”

翁方纲手札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一号苏斋,大兴(今北京市)人。乾隆十七年进士,累擢内阁学士,左迁鸿胪寺卿。精研经术。性嗜金石,考订精审。书法师欧阳询兼取晋唐诸家,与刘墉、梁同书、王文治时称四家。

包世臣手札包世臣(1775-1853年),字慎伯,安徽泾县人。嘉庆十三年举人,官江西新喻县知县。工书,肆力于北碑,兼习二王。晚岁寓居江苏。此稿即“十七帖疏证”、“自跋真草录右军二十六帖”、“书录右军简牍后”、“与陈孝廉金城书”四篇文稿,已刻于《安吴四稿》。近人俞明谦旧藏,并经俞氏校勘装订,后归张伯英,卷后有俞、张二人题跋及傅增湘题七言诗两首。

恽格手札恽格(1633-1690年),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东园草衣生、白云外史、南田老人,江苏武进人。以父兄皆忠于明朝,故不应举。攻古文辞,擅书画,世称“南田三绝”。由于其画名较大,掩盖了其书名,他的书法,秀雅流畅,颇具宋人的尚意之风。此稿存诗凡57首,与《别下斋丛书》本略有出入。

文彭手札文彭(1489-1573年),文徵明长子,字寿承,号三桥,江苏人。以明经廷试第一,仕国子博士。能诗,工书画篆刻,有《文博士诗集》行世。此稿收诗63首,与万历刻本《文博士诗集》中文字颇有异同,也有刻本未收入者,如图中“春日怀石湖”诗等。古人手稿,大都书写率意洒脱,能令观赏者在吟诗品书之余,感受到一股浓厚的书卷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