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病发作——憨山大师传【连载⑯】
(本号已具有留言精选功能,朋友们请在文章末尾处留言)
第六章 维护道场
四、禅病终于发作了
德清冒着大雪,下了五台山,赶到雁门,找见了胡顺庵。
胡顺庵既客气又热情,他对德清说:“我正想着山中雪大,您住的地方太冷,可能受不了。想写信请您到大同城里住几天,没想到您正好来了,真是有感应啊!”
德清向胡顺庵讲了大方和尚的官司,胡顺庵一口答应帮忙。在僧人们看来“难于上青天”的官司,在当官的看来,轻若鸿毛。官大一级压死人,在胡顺庵的干预下,大方和尚的官司很快得到公正处理,塔院寺的道场保住了。
办完了事,胡顺庵坚决不肯放德清回山,要留他在雁门过冬。德清没办法,就在胡府里住下。当时北方也没有什么战事,胡顺庵成天清闲,陪着德清讨论佛法。德清此时已是开悟的高僧,娓娓道来,皆成妙义。胡顺庵受益匪浅,他把德清讲过的话记录下来,整理成一本《绪言》刻印。这部《绪言》,是针对胡顺庵的信仰特点讲说的,既有佛教思想,也有一部分道家思想,表现出德清汇通释道两家思想的倾向。
山西巡抚高文荐,是位四川人,此时也在雁门驻节。他听说胡顺庵家里来了一位会作诗的高僧德清,很感兴趣,就托胡顺庵转达致意,想请德清题首诗,刻在自家的园林里,以壮观瞻。
德清在五台山上坐禅,立求摒除文字习气,把以前作诗的窍门都忘光了。此时便再三推辞,说:“我胸中没有一个字,怎么能够再作诗?”
胡顺庵却不相信一个人能够忘了自己的学问和文才,以为德清有意推托。再说,胡顺庵是官场上的人,高文荐官大,这个面子是不能不给的。他再三劝说,德清都说自己不会作诗。最后,胡顺庵想了个办法,把好多本古今名人的诗集放到德清的桌子上,让他阅读回忆,启发诗兴。
说来也怪,胡顺庵刚走,德清随手翻开诗集看了一眼,被遏制已久的诗思便喷薄而出。德清信笔挥洒,不一会,就写下二三十首诗。这时,德清忽然惊悟:“坏了,这是我的文字习气魔啊!不能再写了!”
胡顺庵从外面回来,德清挑了一首诗,让他转送给高文荐,自己把其它的诗稿悄悄销毁了。
但是,德清已经感觉到不对劲,脑子里诗兴勃发,以前读过的诗文,不管生熟,纷纷涌现出来,清晰非常。随后,脑子中涌现的诗文越来越多,好像要塞满虚空,逼自己爆炸。这时候,即便通身是口,也把这些文字释放不完。
他感觉了一下,轻飘飘的,找不到身心所在,好像到处都是诗文,又好像要飞起来似的。
德清无可奈何,如此闹腾了一夜。第二天,胡顺庵送高文荐去了。德清一个人留在府中,他想道:“这就是法光禅师所说的禅病啊,我现在也遇着了。怎么办?自己看不破,治不好,身边又没有高人打我一顿,要不就好好睡一觉吧。”
他关上门,强迫自己躺下睡觉。但是,哪里能够睡着?一会儿躺下,一会儿坐起,满脑子还是文字乱飞。折腾了半天,忽然跏趺而坐,昏昏睡了过去。
五、入定五日
胡府里负责伺候德清的僮仆,到了送饭时间,敲门敲不开,大声喊叫也没人答应,不知道德清出了什么乱子。德清是主人请来的高僧,这些下人们又不敢破门而入,干着急没有办法。
胡顺庵去送高文荐,一走就是五天。回来后,听说此事,胡顺庵吓坏了,急忙命令僮仆破窗而入,把门打开。大家走进去,看见德清跏趺坐在床上,披着个破衲,神色平静,气息微弱。喊也喊不应,摇也摇不醒。
胡顺庵忽然意识到,德清这是入定了。前些时候,胡顺庵在家中设置佛堂,僮仆们按德清的指示,顺便买了一个“击子”摆在桌上。胡顺庵不懂“击子”的用途,便问德清,德清说:“听说西域的僧人入定后,醒不过来,需要用击子在他耳边晃几声,一晃就醒了。”
想到这里,胡顺庵赶紧取过“击子”,就是一个带木柄的小钟,在德清的耳边连摇了几十下,钟声叮叮当当响了半天,德清这才慢慢地醒过来。
他睁开眼睛,神色茫然,气息微微地问道:“我这是在哪里?”
“我出去办事,师父您在家里闭门坐着,到现在都五天了。”胡顺庵从来没有见识过僧人入定,此时又是担心又是兴奋。
“不可能啊,我只觉得坐了一口气的工夫。”德清显得很虚弱。
他说完话,慢慢地吸了一口气,仔细回忆往事,自己是谁,从哪里到哪里,怎样出家,怎样学法,怎样修行,怎样行脚,怎样住山,怎样到的雁门,怎样发的病,怎样入的定,都像是做梦一样,虚幻不实,求之不可得,但渐渐都想了起来。五天前的文字魔障,好像雨散云收,长空若洗,都消失干净了。
在胡顺庵的精心照料下,德清休养了几天,身体渐渐恢复。他感觉到心境空寂,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愉悦,便吟诵了《楞严经》中的一条偈语: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佛祖所说的话,都是真实不虚的,并没有欺瞒我们世人啊!”
德清在雁门的这次入定,不仅顺利销除了自己的文字魔障,治好了禅病。同时也算是在世人面前,表演了一次佛教的禅定境界。
像胡顺庵这样的官员和文人,虽然喜欢佛教,读过不少经典,但也只是为了增长知识。他和德清这样的高僧交往,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出于风雅的需要。这次,德清在他家里入定五日,前因后果他都观察得清清楚楚,真正是开了眼界,是罕见的奇遇。从此之后,胡顺庵开始真正地信仰佛教,真正地学佛修行。几年之后,他还专门把自己的一个亲属晚辈送给德清当徒弟。另外,胡顺庵是官场上的人,和同僚朋友们交流时,免不了对德清的文学水平、佛学水平和修行境界大加宣扬,这样,也使德清在士大夫阶层,拥有了更大的名气。
六、高胡二公解决砍伐问题
德清在雁门胡顺庵府里过冬,准备开了春再回五台山。日常闲聊的时候,德清又趁机提出了奸商刁民滥伐五台山林木的问题。
德清是站在佛教界的立场上说话的,认为如果任凭砍伐下去,五台山佛国圣地菩萨道场,将会变得“童童不毛”。
胡顺庵赞同德清的看法,但他考虑得更多。身为雁平兵备,他的职责是保卫国家安全,所以,他对五台山地区森林的国防价值,认识也很清楚。他和自己的上级、山西巡抚高文荐充分研究讨论,由高文荐出面,向朝廷上了一份长长的表章,详细汇报了五台地区森林的国防价值,奸商刁民滥伐林木屡禁不止的情况,地方官府纵容包庇巧立名目的情况,朝中要员借口供应朝廷皇室而采木的情况。
最后,提出解决办法:
第一、驱逐浑州、应州没有户籍的流民,两州官员应以边防大计为重,不得袒护所辖的居民,别生异议。
第二、五台县境内,由僧官负责巡检,带领弓兵,日夜巡逻,发现有砍伐林木,贩运林木的,立即逮捕,送官府问罪。
第三、新木旧木一律不得出山,发现有木料出山运至河川者,追究当地官员卖放之罪。
第四、朝中权贵要员,不得伙同奸商,借口供应朝廷,或者为了提高税收,而开采伐之端。
第五、委婉地告诫皇帝,要以边防为重,不要下旨到五台山地区采木。
当时主持朝政的是名臣张居正,很有作为。因为此事牵扯到边防大计,在张居正的主持下,奏章很快得到皇帝和兵部的批复,准议施行。从此之后,五台山砍伐林木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制止。
在《清凉山志》中,这件事情的功劳,主要记在了高文荐、胡顺庵两位官员的头上,这是没错的。德清在这件事中起过作用,但不是主要作用。
几年之后,慈圣皇太后推崇佛教,大建佛寺,又从五台山采伐了许多上好的木材。德清站在佛教的立场上,反而表示欣慰,说:“自后国家修建诸刹,皆仗所禁之林木,否则无所取材矣。”这是立场问题,也不必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