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职业教育变革趋势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流行的一种社会文 化思潮,其影响业已波及哲学、文学、政治、艺术、历史、教育 等诸多领域。它以西方发达国家于二次世界大战后已进入 后工业社会为背景,以批判否定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 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为基本特征,“强调多元、崇尚差异、 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 和必然。” '后现代”一词在西方一度成了到处使用的时髦 用语,职业教育领域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不可避免地 受到了这股思潮的影响。“不管怎样,后现代主义为我们提 供了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这对很长时期浸润在'现代主 义’甚至'前’现代主义中的教育学界而言,无疑会产生清醒 和清新的效应。”②汲取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合理因素,结合社 会实际,深刻反思我国职业教育的活动,是探索职业教育未 来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从单一向多元转化
现代社会要求抹平一切差异,追求统一和一致。“常人 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怎样阅读怎样判断,我们 就怎样阅读怎样判断;竟至常人怎样从'大众’中抽身,我们 也怎样抽身;常人对什么愤怒,我就对什么'愤怒”~。后现 代主义者主张世界的多元化,认为人的认识方式是异质多 样的,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个人经验、不同的认识立场,对同 一事物的理解也完全可能是多样化的,要允许人们有自己 对科学的理解。在他们看来,日常生活世界处处体现了个 性、异质、多元,人们对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应大 惊小怪、口诛笔伐,更不能凭借权力和暴力去压制不同的思 想。只要不触犯法律和损害他人利益,便允许思想自由,言 论自由,行为自由,从而“迫使政治放弃它的排外性,以异者 的声音来构筑自己。”
职业教育从单一向多元转化首先表现在职业教育思想 领域。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存在经验介绍多,理论探讨 少;重复论证多,创新观点少;赞同补充多,质疑商榷少的现 象。职业教育研究落后于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常常成为对领 导讲话或教育政策的解释。职业教育研究亟需加强反思意 识,只有学术独立和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才能改变单一化的 思维,真正解放思想,脱离旧有观念的束缚,出现百家争鸣的 学术繁荣的时代。其次,职业教育思想的解放,会促使职业 教育各领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当前,急需解决的是办学主 体多元化、产学研合作形式多元化、专业设置多元化、课程结 构多元化、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渠道多元化等问题。为加快职 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充分调动国家、企业、个人和社会 n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团体办学的积极性,利用一切社会资源,促进职业教育与社 会各领域的融合。
二、从被鄙薄向协调发展转化
现代社会有“重点”、“中心”、“主要”等意识,强调事物 的等级差异。教育领域中似乎只有普通教育才是正规的、 正宗的教育,其他形式的教育长期受到歧视和鄙薄。后现 代主义主张“去中心化”思想,对组织现象的“中心”持否定 态度,认为社会现象的任一要素或部分都不可以被规定为 本质的、基本的、决定的因素,各事物应协调发展。尽管后现 代主义的“去中心化”观念主要的冲击对象是人,意图消解 人在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同 样可以类推追问教育,难道在教育系统中普通教育就该成 为中心吗?每种教育类型都有其特定的教育对象和功能, 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种类型教育协调发展, 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各种类型的人才,保障社会发展的可 持续性。在各种教育发展极为不平衡的现实条件下,后现 代主义的“去中心化”观念是职业教育走出被鄙薄境地的关 键。
现代社会关注少数精英的培养,以单一的学术标准评 价所有的学习者,选拔出少数,淘汰掉多数。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 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 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 劳动技术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 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后现代主义者希望构建一个和谐发展 的社会,职业教育则是要实现“学校无不用之成材,社会无 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的目标,这与 后现代主义的主张不谋而合。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 扩大,职业教育会迎来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人无高低 贵贱之分,教育也无主次之别。各种类型的人都能根据自 己的爱好和特点,获得相应的教育和提高.;各种类型的教育 都能得到理解和尊重,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价值,这是后工业 社会的特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从统一向差异转化
同一性和标准化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人相同, 物相同,事相同。后现代主义放弃了对同一性的追求,反对 世界的机械化、标准化,希望建立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法 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利奥塔德大声疾呼,“让我们向同一整 体开战,让我们成为不可表现之物的见证人,让我们持续开 发各种差异并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⑥
后现代主义者们对差异性的弘扬促使我们重新认识和 反思职业教育。
首先,在培养目标上,应如何处理国家教育 目的、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专业方向以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一 之间的关系?国家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职 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组成部分,自然要遵守国家教育目的,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国家教育目的是一种高度概 括化的目标,“全面发展”是一种理想化的、主要适用于基础 教育的要求。职业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要处理好“全面发 展”与“专业发展”的关系,应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得 到不同方向的发展。尤其要注重特定职业领域的特殊能力 发展,使学生成为某一方面的能工巧匠。
其次,在学校内部 管理中,职业教育是否必须统一学习内容、统一学习进度、统 一质量标准?现代职业教育按现代工业批量生产的模式培 养人才,追求标准化和统一性,忽视学生个体和用人单位需 求的差异性。后现代主义认为,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充分了解并尊重不同学生的认识方式,尊重学生在解决问 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水平,让学生根据各自的文化 环境、家庭背景、已有的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生动活泼地、 主动地和富有个性地学习。
第三,在就业问题上,如何处理 用人单位当前需求与学生终身发展需求的关系?“订单教 育”成为最近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似乎职业学校培养什么 人才完全由用人单位决定。显然,处理好社会需求与个人需 求的关系、当前就业与以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还值得深入 研究,“订单教育”不能盲目推广。
第四,在学生发展观上, 应认识到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职业学校学生和普通学校 学生的差异主要在于发展类型不同,而不是层次高低。职校 生在学术领域较弱,但并不表明他们的人生成就比普校生 差,职校生不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不缺乏成功成才的 必要条件,他们完全可能有辉煌的人生。
四、从封闭向开放转化 后现代主义视教育为开放性和创造性的过程,而不是 一个封闭的、预定的过程。开放的职业教育要求我们用全球 的、整体的、接纳的观点处理学校各项工作,这会带来职业学 校内部的一系列变革。职业教育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固定的 教材,它有更广阔、更丰富、更便捷的来源渠道。职业教育手 段不再是观察模仿和重复训练,它更先进、更丰富、更符合学 生的认知习惯。教育使命不再局限“传道、授业、解惑”,它 更注重人生发展的引导,更关注人的潜能的开发。师资不再 限于校内固定编制的几个人员,越来越多的取得教师资格 的生产一线人员会到职业学校兼职。资源不再限于本校的 实习设备,全社会的资源都会被有效利用。教育的时空不再 限于校园内部,学生会越来越多地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和生 产实际。教育的渠道不再限于课堂和实习车问的信息传播, 网络等其它媒体会成为重要信息渠道。职业学校是一个与 社会高度融合的组织,在某种意义上讲,发展职业教育已成 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应鼓励政府、雇主、工会、社区等组织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参与到职业教育之中,利用社会一切资源,为职业教育的生 存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黄炎培曾经提出“大职业教育”的主张,认为把学校与 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措 施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道路。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 作关系,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共同特征。随着现代化生产的 发展,教育与生产联系日趋密切,企业间的竞争,更主要地 依赖技术工人生产出高质量产品,这需要职业学校培养出 高质量人才。职业学校为了实现办学宗旨,也需要对口的 企业为其提供改善办学条件的经验、设备和先进技术等。 可采取以下措施:校企联合,确定培养人才方案;走出校门, 结合生产实际组织教学;聘用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担 任教师;安排教师定期到生产一线工作等。这些措施,能有 效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五、从静态向动态转化 后现代主义认为,科学知识是相对的、不确定的、有时 效性的、不断更新的。在这种知识观下,教育不可能一次性 终结,所有社会成员必须终生不断学习才能更好生存。
未来社会产品生产的周期缩短,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必 须及时了解职业活动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 工艺,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教育应着眼于 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21世纪的 职业教育已不再是为解放劳动力的教育,而是为了解放人 的智力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当前就业和顶 岗劳动上。职业教育需要突出实用性,但是这里所说的 “用”应包括当下就业用、以后转岗用和未来发展用。要充 分考虑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个人能力、人格、经验 与态度的阶段性变化,并依据生理与心理变化,为学生的整 个职业生涯服务。
学生是发展变化的个体。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 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各项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迅速发 展,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低,容易冲动。要树立正确的学生 观,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要认识到人在发展中出现 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对于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要用符合其 个性的方法教育引导他们,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他 们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
六、从权威向平等转化 目前,职业教育存在教师“中心”和“话语霸权”现象,教 师以权威者自居,把学生看成是自己加工改造的对象,师生 之间存在等级差别,形成一种“国王”和“臣民”的关系。“教 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合作的探究者和平等的对话者”,这是 后现代主义的独到见解。“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 学生之类的概念将不复存在。在对话过程中,老师的身份 持续变化,时而作为一个自信的讲述者,时而成为一个与学 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 过程负责”。所以,教师充其量是一个“节目主持人”,而非 “教授”。教师只是教育、教学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 和合作者。威廉姆 ·多尔对教师角色的界定是“平等中的 首席”。学生是独立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头脑,对外界事物 加工、改造后才能决定取舍,决不是教师可以随意支配的。 如果教师把教育学生的权力凌驾于学生的人格之上,必然 采用命令、斥责、讽刺、挖苦,甚至辱骂和体罚等错误手段。 学生的人格受到侮辱,也会采取对抗、反驳、逃避等多种不合 作手段。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不仅不能 实现培养目标,反而会背道而驰。教育者要时刻尊重教育对 象的权力,尊重他们的看法和建议,教师必须到学生中间,与 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平等相处。
当前,在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注意师生交往,教 师高高在上,是知识、人格的权威,教师上课来,下课走,缺乏 必要的师生问的感情沟通。教学活动要求教师走近学生,与 他们建立尊重、信任、理解与合作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师的作 用不在于传授真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的身份 应从权威者走向“平等对话者”。教师和学生应发展成一种 平等的对话关系,从而破除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地位,加强 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注释:
(D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 社2003年版,第77页。
②叶澜主编:《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oo2)。上 海教育出版社20o3年版,第7页。
③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 165页。 @Honi Fern Habber,Beyond Postmodemism Politics:Lyo- tard,Rorty,Foucault,Rout.1edge 1994,P.129.
⑤ 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黄炎培教育文 集》第二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⑥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124页。 李向东.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职教系副教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