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建国: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姓“动”不姓“编”
【建国悟语】
【核心提示】人生在世,家庭背景不一样,会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期待和人生格局。但是有一点,无论家长如何有优势,你都不可能代替孩子成长。家长能给孩子创造条件,但却不能越俎代庖。从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来说,放手和让孩子多点参与,对他的未来成长只有好处和积极意义……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实施,中小学生社会 实践活动开展也如火如荼。更加之作为高考强基计划和综合评价招生的考核内容和必要条件,学校、学生和家长更是极为重视。
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让中学生参加一些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就是改变知识记忆的育人方式,让学生走出教室和学校,在动手过程中获得思考和直观感受,帮助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感知的基础上延伸学科知识产生探求新知的创新欲望,锻炼学生的心理品质,深化课堂所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成长教育。
当然,作为对学生素质的考察评价内容,社会实践实践活动是要“留痕”的,除了拍照、录像,要求学生高中三年每学年都要完成1个、3年共3个《研究性学习报告》,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在实践、观察的基础上填写《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外,还要以此为基础材料加以整理撰写成《研究性学习报告》,以使自己的综合素质评价更为充实。
无论从学生自身发展,还是应对升学需要,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意义都非常重大。但是当前,除了一些国家及省市名校外,积极开展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学校并不多,有的学校仅仅是让学生参加一点“留影式”的打扫卫生、工厂参观、社区服务等蜻蜓点水活动,让学生填写《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完事;更有甚者,是家长让学生随便填张表格,自己找关系单位盖上章应付了事。
人生在世,家庭背景不一样,会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期待和人生格局。但是有一点,无论家长如何有优势,你都不可能代替孩子成长。家长能给孩子创造条件,但却不能越俎代庖。从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来说,放手和让孩子多点参与,对他的未来成长只有好处和积极意义。
新高考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考查,再延续小学阶段以知识积累为老路的学习模式,会让孩子在初中特别是高中阶段跟不上教学需要,最后一步步和优秀的同学拉开差距。
看一些大学名师的文章,他们最苦闷的就是要花费大学四年改变学生在普通教育时期形成的记背模式,尽量让优秀的同学学会思考和自主学习,形成学术思维和创新意识,为以后的更好发展打牢地基。在我们这个县城,卜庆振老师,孙新老师,方振鹏老师等在自己的年级进行了较好的实践,希望他们的模式,能引起更多同行的关注与重视,让我们的教学,逐步走向这两个字教育。
(作者,颜建国,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宋元文化研究专家,系中国散文学家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数家报刊专栏作家,著有《元朝东平学派》《苏轼与东平文士考析》《文宗义脉》《春风有约》《家乡的石板坡》等专著。本文由作者独家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