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彩声
我说过,我们的古代先哲,是强调天人合一的,说人身就是一个小天地,但如何体现是个小天地呢?具体情形怎样的呢?
首先,中医有君火相火之说,五行之中,其余四行都只有一个,唯火有二,什么道理?君相二火,在天地中,如何比类?
以愚拙之见,君火者,即如天上的太阳,光照大地,万物赖之以滋生。如果没有太阳的光热,地球只是一个冰球,草木不生,更无人类。在人体言,心脏就相似于天上的太阳,把热力输送到全身,无微不至。
人身既然是个小天地,其结构与地球结构尤有其相似处。地球最外层,是几千米(?)厚的空气层,这空气层,不仅起了保护地球的作用,而且是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要素之一。昨天书涛讲了,外星球的流星殒石想侵入地球,在大气层中就被燃烧变气体了,只有特大流星,能进入地球达到地面。
人体周围,也是有一层卫气包裹着的,练功功深者,不仅自己周身之气特厚,颜色光华,还能出现特异功能,看到别人身上的气场厚薄与颜色。
人身阴阳之分界,以外为阳,内为阴。人之成长为阳为进,有幼,青,壮;人之衰老为阴为退,有衰,病,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分为三个阶段,所以有三阳三阴之分。
人身之阳,最外层的阳,为太阳,在地球言,即是离地心最远的高空。太字有初始之意,有极字之意,地球的最外层,方为极,为太始,人身的最外层,才能称为太阳。
比如人的老祖宗,称太祖。
但是这里有一个一般人最易误解之处,即以为既称为太阳,必是阳气最旺盛之处,这就大错而特错了。其实太阳为人体最外层,是阳气最薄弱,,阴寒最多之处。苏轼诗:“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球的最外层,是寒气最多的。所以飞行员上天要穿皮衣,水气升到高空,必因寒而凝结为水珠,变雨水复降于地。人体内的热气蒸发到体表,即变为汗,即是体表有寒气之故。所以太阳经又称为寒水之经。
我说内为阴,外为阳,人体最外一层的保护圈,才能称为太阳,朋友们能理解了吗?如能理解,再讲其余五经,如不能理解,那其余五经就不讲了。
人体温热,源于心脏的氧化,体表是毛细血管所到之处,是动脉的最远端,所以阳气稍有不足者,虽当盛夏,亦穿棉衣而恶寒。说明人身体表是阳气最弱之处。阳稍虚,即生外寒。这种寒,体内自生。
太阳经主要指足太阳膀胱经,膀胱水府,藏水分津液,心少阴君火下照,津液蒸发升腾以润皮毛,其中含有氮(炭氨)成份,是一种很冷的化学物。所以老百姓在夏日炎炎骄阳之下劳动,虽汗流夹背,却並不觉热。
说明太阳经里面含有一种寒性物质,能够抵抗烈日骄阳的暴晒,不然那些烈日下劳动的苦力们,早已被太阳晒得皮开肉绽了。
太阳经保持一定的寒气,对人体也是一种保护作用。寒主收引,使毛孔不太过开张,体内温度不致于尽散失于外。
所以人体体温有恒数,只能在36一37度之内,太冷则血脉凝滞不通,必恶寒体痛呕逆,太热则汗大泄而成白虎承气伤津之证。
上面讲了,太字虽说最大,有初始之义。正如早期共产党,当初只有十几个党员,力量尚在萌芽状态,继之后,逐步发展壮大,由当初幼儿长成青少年,生机勃勃了。由高空的一片寒气,向地面走近,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了。
此即少阳,应于人体,胆经应之。在正常生理下,森林里不寒不热,夏能避暑,冬可御寒。在病理情况下,森林失火,酿成火灾,应于人体,为少阳病之种种病状。
阳明则由少而壮盛,如赤裸的黄土平原,或如大沙漠,太阳照射地面,酷热难当,虽有一阵大雨,马上被吸收干涸,喜润而不喜燥。应于人身病理,则有白虎承气之应。
怕湿的是太阴。
现在又让你们讲讲,太阴,少阴,厥阴,在天地间,又如何与人体生理相应?(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