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所有人,都没有了3岁前的记忆?
问你一个简单问题:你有3岁以前的记忆吗?
恐怕没几个人能答得上来,即便有,最多只是一两个支离破碎的场景或片言只语。
3岁前的记忆到底消失到哪去了?
储存空间小,边记边删
调查发现,人3岁前的记忆几乎一片空白,3~7岁时记忆量快速增长,但和成年相比仍是天壤之别,年过半百后,能记起来的事9成以上都是成年后发生的。很多人认为这是时间隔得太久,记忆模糊的缘故,可是,成年后的记忆即使隔了三四十年,脑海中的影像依然清晰,五六岁的小孩子却无法说出三四年前的事。可见,婴幼儿时期留下的记忆少,并不仅是因为年代久远。
婴幼儿并非没有记忆力,研究表明,2个月大的婴儿能认出24小时前看过的东西,1岁的宝宝认得几天前的事物,18个月大的时候能记事3个多月,3岁时甚至能回忆起1年前的零星事物。总的来说,3岁前宝宝的记忆保留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一年,比如爸爸外出一年后回到家中,小宝宝可能将他当成陌生人。
对此,科学界通常用“大脑未成熟”来解释:人的大脑皮层和负责记忆的海马区在孕六七个月的时候虽然已经基本成形,但出生后还要继续发育,形成很多新的神经元。打个比方,此时的大脑相当于一台落后的手机,内存空间非常少,装几张照片都满了,就别提视频了。
记忆的形成,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联系,就像神经元之间相互“牵手”。那些经常用到的记忆,突触联系越来越强,而那些长期用不到的,突触就会“松手”,记忆也就变模糊或消失。成年人每天接收那么多信息,也仅有少部分被储存起来,何况宝宝内存那么少,而且随着生长发育,小脑袋瓜还要不断“安装”语音系统、行为操作系统、认知系统等,所以记忆很快会被删去,以便腾出“空间”。
不知道什么值得记
1984年的一天,美国韦尔斯利学院儿童学习中心的火警铃声突然响起,老师紧急把小朋友们从大楼里疏散到操场,那些3~4岁的小孩目睹了消防员和警察里外忙活的情形。两周后,研究员问这些小孩记不记得两周前那件事,几乎所有4岁的小朋友都记得是在教室里听到警报,并且能把整件事完整复述出来,3岁的却有一大半记成在操场听到警报,描述事件也没头没尾。7年后,研究员再把当年的小朋友约回来,大部分当年4岁的小朋友对事件仍记忆犹新,当年3岁的则没一个有4岁那样能清楚记得当时的情形,很多人甚至忘得一干二净。
我们知道,要用手机拍照片、录视频,除了对硬件有要求,软件也非常重要——需要各种程序控制快门、对焦人脸、调整颜色光线、编辑图像,否则照出来不是模糊不清,就是没有重点,这样的废片不删才怪。
同样道理,长久记住一件事,前提是理解它的意义,知道这是值得记录的、特别的事件,而不是单纯的走马观花。在火警研究中,4岁小朋友的认知力比3岁的高一个层次:知道火警是危险的,平常很少发生,消防员是专门救火的,他们回到教室后也听懂了老师解释的状况,这些都有助于记忆。相反,3岁小朋友可能连火和消防员是什么都还不知道,就别指望能把事情记住了。
另外,表达也有助于记忆,这相当于经常把手机里的相片调出来看,那么肯定记得它摆放的具体位置。4岁小朋友表达能力更强,他们向家长、朋友复述事件的时候,无形中也加固了记忆。
所以,大人眼中的大事,3岁前的宝宝未必那么认为,只有他感兴趣、激动人心的才能使他们记得,如弟弟妹妹出生、第一次去游乐园等。而住院、亲人去世、搬家等,要他们再大一点,能理解了,才会记得。
找不回文档
如果我们要在手机或电脑里找出某个文件,必须依赖一定线索,例如文件名、日期、摘要、关键字等,人脑提取记忆的机制也是如此。
理论上,从怀胎四五个月起到出生后,人都会陆续接收到嗅觉、味觉、触觉、视觉以及身体内部的感觉信号,然而这些记忆一辈子都回忆不起来,因为婴儿还没建立起意识,没能感知这个世界,没掌握语言文字,不能理解、描述事件,也无法为记忆做标记,最终失去找寻它们的线索。
不过,3岁前的记忆并不一定彻底丢失。医生给患者施行脑部手术时,在病人清醒的条件下,用微电刺激大脑颞叶皮层时,有的病人声称听到了某个乐曲,有的表示看到了某种景象,继续追查,发现其中一些是他们3岁前的亲身经历。
也就是说,3岁前的某些记忆藏在了大脑深处,平时无法回想起,只有遇到合适的条件,例如自我意识薄弱的梦中,或遇到相同情景,它们才会活跃起来;我们有时感觉某些场景似曾相识,也可能源于幼儿时期的记忆。
3岁前会留下什么样的记忆
虽然3岁前的记忆大部分消失了,可仍有少部分在大脑深处刻下印痕,因此,父母带给幼儿一些美好的、奇妙的经历并非毫无意义,它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还要懂得帮助他们记忆的技巧。
感兴趣的事物。3岁前的宝宝记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多没有目的和意图,感兴趣、印象鲜明的事物就容易记住,所以要跟着他的感觉走,他对什么感兴趣,就给他提供相关的事物。比如宝贝关注钥匙,父母可以把钥匙放在孩子附近,鼓励他找出来,让他充分把玩、研究。
带有情绪色彩的事物。宝宝特别容易记住那些能引起他们情绪反应的事物,如愉快的、兴奋的、悲伤的、愤怒的等。父母跟孩子交流、讲故事、唱儿歌时,语言要形象生动,多描述情绪,并运用夸张的表情、动作演绎出来,引起他的反应,而且要多一些正性、积极的情绪,少些负性、消极的。
新鲜事物。接触新事物时,大脑受到的刺激比较强烈,更容易令宝宝产生兴趣,因此,要培养宝宝记忆,既要适当重复,又要注意新异。
丰富的环境。接触事物越多,生活经验越丰富,越有助于宝宝理解事物,进而记住事物,因此父母要多带宝宝外出走走,多为他讲解。
尽量避免心理创伤。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不会记得生活中的严重负面事件,绝大多数人经历的童年创伤带给他们的害处远比益处多,就算能将创伤转化成正能量,终究需要经历一个痛苦过程,所以,父母应尽可能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而充满爱的家庭环境,给孩子更多快乐记忆。
当然,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宝宝不得不经历负面事件,父母也无需过于焦虑,尽量放下它、看淡它、忽略它,不让记忆有滋长的土壤,用爱给他疗伤,或许能避免日后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