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他不争气,却又离不开他?别担心,你还有这5个方法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这是书语人间为你解读的第632本书

《依赖共生:亲密关系中的依赖型人格》

大家好呀~
今天,灵遥将为你带来一本新书,名字叫做《依赖共生:亲密关系中的依赖型人格》
本文中,你将读到依赖共生(co-dependency)产生的原因以及康复的方法。
依赖共生Co-dependency在成年人中的比例大概是98%,并且成为了大多数人在亲密关系中感到痛苦的原因。
一段狭义上的依赖共生关系中,两个人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一方因为身体或精神上的成瘾,导致自身功能低下,极端对自己不负责任;另一个人则高度依赖这个人的「社会生活功能低下」和「不负责任」,在过分地、强制地、照顾另一方中获得自己的价值感。
这种关系中,两人会通过「共谋」重新创造了一种类似于母子之间的关系,试图通过将两个不完整的人结合在一起,创造一个共同、牢固的联结。
由于两个人都会不自觉地指望对方以某种方式让他们变得更亲近,满足他们儿时未能从父母那里那里得到的亲密与联结,而非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两人的关系,
因此,两人通常会在发现对方无法满足自己时,爆发激烈的矛盾,然后用所谓的「情感绑架」去迫使对方改变,直至关系的破裂。

好在,这些问题都不是不能解决的,对造成依赖共生创伤的觉察,与有意识的调整,都有助于打破依赖共生的圈套,建立起良性的关系。
下面,我们将从识别「依赖共生」产生的原因开始,深入了解「依赖共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该如何化解。
01.
用「发展理论」来解释依赖共生
按照发展理论,从出生到三岁,孩子们会经历一系列必要的发展过程,其中最重要的两个过程,分别是与父母建立安全感,以及与父母完成心理上的分离。
如果「联结」的过程,也就是与父母建立安全感的过程,能够在孩子1岁以前便顺利完成,那么,孩子们便会对外部世界感到安全,能够在父母的帮助与鼓励下,去积极探索周围的世界。
然后,在2岁到3岁半,孩子便能够完成心理出生,继而在心理上与父母分离,运用自我的内部力量,而不是依赖别人来知道自己的人生。

这些在与父母相处中养成了自我的孩子,通常能够在成年以后,对自己做出的选择负责,且能够分享、合作,并管理攻击冲动,恰当地对待他人的情绪,学会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感受,来应对恐惧与焦虑。
反之,孩子则会在长大成年后,依旧在心理上依赖他人,缺乏强烈的自我,不能与他人在情感上分离,而是寻求依赖共生的关系,像个永远长不大的宝宝。

02.

依赖共生者的特征

仔细观察依赖共生者的特点时,通常你会发现他们的行为模式更接近于婴儿而不是完全成熟的成年,这是因为成年后的他们依旧在努力完成婴儿时期未能够完成的任务。
接下来,你将读到依赖共生的特征,如果发现自己身上有类似的表现时,请在前面打钩:
  • 你无法区分想法与感受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 你寻求他人的认同与关注,以让自我感觉良好;
  • 别人有问题时,你会感到焦虑与内疚;
  • 有些事情你本不想做,但还是会为了取悦别人而做;
  • 你不了解自己的需要或是需求;
  • 你依靠别人来定义与关注你的需求;
  • 你相信别人更了解什么对你来说是更好的;
  • 当事情没有朝你预想的方向发展时,你会有些崩溃;
  • 你会为了别人和别人的幸福花费所有的精力;
  • 你试图向别人证明你值得被爱;
  • 你不相信你能够照顾好你自己;
  • 你认为别人都是值得信赖的;
  • 你会理想化他人,然后在对方辜负你的期待时,感到失望;
  • 你用发牢骚或是噘嘴的方式得到你想要的;
  • 你感到未被赏识,或不被他人重视;
  • 事情出错时,你会自责,哪怕错并不在你;
  • 你认为自己不够;
  • 你害怕被别人拒绝;
  • 你过着额现在的生活,就像是环境的受害者;
  • 你害怕犯错误;
  • 你希望别人更喜欢你;
  • 你不会向别人提要求;
  • 你害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生怕别人会拒绝你;
  • 你会让别人伤害而不是保护你;
  • 你不信任自己,也不信任自己的决定;
  • 你发现很难与自己独处;
  • 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你会假装没有发生在你身上;
  • 你让自己一直很忙,这样就不用考虑其他事情了;
  • 你表现得好像不需要任何人;
  • 你认为所有人和所有的生活,要么全是好的,要么全是坏的;
  • 你会用说谎保护和包庇你爱的人;
  • 你感到害怕、受伤、愤怒时,尽量不会表现出来;
  • 你发现自己很难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
  • 你在生活中很难有乐趣和自主性;
  • 你在大多数时候都会心情焦虑,但不知道为什么;
  • 即使你不能从工作、吃喝、性爱中获得兴趣,你还是会这么做;
  • 你担心别人会离开你;
  • 你感觉被困在一段关系里;
  • 你觉得自己要用威胁、操纵、乞讨或是贿赂出来得到自己想要的;
  • 你觉得哭泣能让得到你想要的;
  • 你觉得别人在用感情控制你;
  • 你感到无力改变自己,也无力改变你所处的环境;
  • 你觉得别人应该为了你做出改变。
如果你在一半以上的项目前打了勾,你就会知道你有依赖共生的问题需要解决。
因为,依赖共生这种病态的相处方式,实则反映了一种外在导向的生活焦点;说白了就是,你会一些关键问题上,更期待来自别人的建议,而不是你自己的想法。
与之相对应的,是你会下意识地通过去讨好别人,来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喜欢,哪怕你并不想这么做。
一旦关系里的两个人都是依赖共生者时,你们便会都把希望寄托在对方身上,期待对方能够优先做出改变,这种期待除了会阻碍关系的成长,还会阻碍你们各自的发展。
03.
走出依赖共生的五个步骤
最后,你将读到的是打破依赖共生关系的五个步骤。坚持实践它们将有助于你正确地走出依赖共生的魔咒,过上你想过的生活。
第一个步骤,是停止否认。
很多情况下,你都识别不了你自己的依赖。
经历依赖共生就像是睡着了:你梦想着的事情以某种方式发生,即使事实并非如此,但你一直这样做梦。因为你周围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依赖共生的意味,所以你可能还不知道还有更好的生活方式。
于是,你通常都会否定自己正在经历的一切,或是为自己的行为做辩解;这是因为你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教导过不要在意你和家人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以保持「一个幸福大家庭」的模样。
这样的行为,虽然曾经让你感到安全过,但也会阻碍你日后的发展,让你接二连三地陷入到糟糕的关系中。

第二个步骤,是及时止损,告别不对的人和羁绊。
依赖共生是如此的普遍,你可能有时会很难将它与有效的模式区分开来。因此,这时候,你便需要一些关键指标,来判断自己是否处在一段依赖共生关系中:
  • 尽管有不少客观证明表明这种关系对你不利,但是你还是没有勇气打破这种循环;
  • 你发现你需要在谈及这段关系时,不断地为自己和(或)对方辩护;
  • 当你想要改变或离开这段关系时,你会因为恐惧,而感到难以坚持;
  • 当你初步采取一些措施改变这种关系时,你会因为焦虑与不良身体状况,重新回到这段关系;
  • 即使改变已经让你尝到了甜头,你还是会对旧的模式产生强烈的渴望。
上述这些感受,都是帮助你识别出依赖共生关系的重要武器,前提是你要能在感觉到不适时,勇敢地选择面对,而不是逃避。
因为,一段好的关系,是应该能够给你带来力量与慰藉的;你们虽然也会因为一些摩擦发生争执,但也能够在不伤彼此和感情的前提下,化干戈为玉帛,继续友好地相处下去。

第三个步骤,是建立你的心理边界。
父母如果没有经历过自己的心理出生,就会不经意地创造一种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依赖共生关系。这是一种破坏性的,沉浸性的家庭系统与家庭关系,结果是形成了一种蜘蛛网般的结构,抑制与压抑家庭的每一个成员。
这个家庭中,孩子可能会被称为是「父母的后传」,遵循父母的期待成为医生、公务员、演员等等,或是被安排与合适的人成家、结婚、生子。
这样的人生决定虽然并不总是消极的,但是却会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忽视了家庭成员的自我意识,并限制与抑制了真实自我的发展。
孩子也会因为被父母当成是工具,而感到空虚、自卑,甚至会通过做出疯狂的行为,以此来摆脱父母与社会的控制。
因此,你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并成为自己时,很重要的一步便是设置你自己的心理边界,只替你自己的问题负责。
比方说,你朋友如果发了一条信息给你,向你询问有哪些好用的时间管理软件,那么,你要做的仅仅只有回答对方的提问,无须去过度关心对方提出这个问题的初衷,以及为何不再继续使用纸质笔记本。毕竟,这本就与你无关。
虽然这样做一开始可能会让你感到别扭,但是慢慢的,你便会养成习惯,不再被原本不属于你的责任而弄得焦头烂额了~

第四步,是学会直接提出你的需求。
大多数有依赖共生的人的沟通能力都会很差。
童年时,他们接受的「不要思考或感觉」的信息,还有「不要提出你的需求」之类的信息。因此,他们学会了选择能够帮助他们操纵和控制的词语,取悦别人,掩饰自己,并保持被动,以便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感到不快乐的时候,采取辩解、合理化、补偿和欺骗等防御机制,或是软磨硬泡、威胁或不自信等方式,来逼对方就范,而忽视了直接沟通才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如果上述说的也是你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你不妨在下一次发生不愉快时,尝试一下下面这些方法:
  • 客观地描述问题或行为,例如,当你生气、喊叫或尖叫……
  • 分享你对问题或行为的感受,例如,我感到害怕,这就像是小时候爸爸对我大喊大叫那样……
  • 描述问题或疑问对你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例如,我想逃避你,躲起来。
  • 暂停一下,听取其他人对冲突的反馈或看法。注意不要用辩护、指责或升级让自己进一步陷入困境;
  • 清楚地说明你想从另一个人那里得到什么,如,我想要你用自己的话表达愤怒,就像我很生气……;
  • 清楚地向别人提出你的要求,如,你愿意……吗?
  • 如果你希望就差异进行谈判,可以说,“我看到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不一致,我接受不同的意见,你同意吗?
因为,冲突并不是一件坏事。积极的冲突甚至能够为人际关系带来积极的力量。
尤其是当你有能力创造了一个让彼此都能就一个问题展开深入交谈的机会时,便会发现,冲突背后所隐藏的,不是攻击与伤害,而是你们对于彼此的关注与信任。


最后一步,是建立起「相互依存」的关系。
我们从依赖共生关系中恢复后,一种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形式就出现了。
你会与另一个人有了更深的联系,与更多的互动过程,你们即使不总是在一起,有时还会相互争斗和争论,却总能够公平地对待对方,尊重对方的需要与感受。
正是这份互敬互重,给予了你们勇气去面对你们之间的差异,然后在不断地妥协中,一次又一次地加深与对方的链接。
以上,便是全书的内容。
祝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