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秋气养收之道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为十二支申月的起始;立秋是秋季开始的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
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以后,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凉之意。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侯凉风至”,“二侯白露降”,“三侯寒蝉鸣”,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
然而,“立秋”虽到,并非秋气真的到来了。根据气候平均温度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这样的标准,秋来最早到来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一般年份里,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1月上中旬秋气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己快到新年元旦了。
立秋后尚有“秋老虎”的余威,一时暑气难消,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要比长江流域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一般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白天也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民间有悬秤称人习俗,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瘦的要通过饮食补益,以“贴秋膘”。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
古人云: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立秋之后,宜“薄衣御寒”,不要气温稍降就添衣加裤,捂得严严实实,而应尽可能晚一点增衣。民谚“二八月,乱穿衣”,从保健意义上说,应该是“二月多穿衣,八月少穿衣”。不过,凡事都有限度,“薄衣御寒”也不能过头。到了深秋时节,气温很低,仍然穿得很单薄,就没道理了。
秋季养收之道白话解
内经原文: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白话解:
秋季申酉戌,也就是农历七八九三个月,这个季节叫作容平。容者,土之德也,厚德载物之象也;平者,金之势也,心平气和之象也。容则宽绰有余,平则神不躁扰。
这个季节表现在天地之气上,特点是降大于升,收敛过于生发,天气下降,地气内敛,外现清明,所谓秋高气爽就是指的这个气象。
人在这个季节,应该早睡早起,与鸡同步。使肾之志安宁稳定,以缓和秋气的肃杀(顺生水气也)。令心之神气收敛内藏,使秋气得以平和(顺承火气也)。不要志向外露,以使肺气清明。
这是秋季之气与人体相应的规律,为养收之道。不能顺应秋气的收敛则伤肺,金伤则不能生水,肾气不藏,冬季变为飧泻,完谷不化,令奉藏的精微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