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如何避免“断劲儿”?
一、 “断劲儿”原因
(一)重心转移不彻底
当人体站立时,身体的重心垂线,与身体的中垂线(贯穿于头顶百会到海底尾闾直至垂于地面)合并为一条直线。在人体运动的过程中,身体的重心垂线也在随着人体的移动而平行移动。当身体前行或后退时,只有当一只脚稳稳地支撑起身体的全部重量时(即重心转移干净),另一只脚才可以前迈或后撤,才能达到收放自如,这是“迈步如猫行”的要求。反之,若身体重心转移不彻底,在一只脚未完全支撑身体重量,未站稳之前,就急于迈步或撤步,就容易出现身体摆动,在落脚后瞬间即“断劲儿”。
例如一些朋友在练“起势”转接“揽雀尾”中的左棚式动作时,当两手徐徐下按后,身体右转,左手向前下沉采,右手臂随身体右转向上向外掤撑,左右手臂呈对拉之势。然后,随身体重心渐渐移于右脚的同时,两臂上下合抱,左脚缓缓收于右脚内踝。再通过支撑腿慢慢屈膝,将左脚向前送出着地。这样,就能保持动作均匀舒缓,完整一气,劲势不断。若身体重心未完全转移到右腿上,就急于迈出左脚,让身体重心偏离支撑腿脚的中垂点,势必造成促足或顿足,从而出现“断劲儿”现象。
再如:“下势”接“上步七星”动作,当身体下蹲,仆步穿掌,立掌钩手定势后,两臂松沉环抱棚撑于胸前,保持上身中正,中垂线渐渐平行前移,两手臂如采住物体,将身体慢慢引起,后腿再缓缓离地前移上步,给人以轻松自然的感觉。若身体重心未充分过渡到左腿上就急于上步,只能用后腿蹬起。那么,在蹬腿的瞬间,即作了两次发动,断了“劲儿”。
(二)动作起伏过大或运行速度不匀
众所周知,太极拳运动是一个平缓性运动。不仅要求心情平静、呼吸平缓,对拳架的运行高度与速度亦要求平缓。在整个套路的演练过程中,除个别动作有大起大落外,大部分动作都是在一个水平高度上运行的。如“云手”、“倒撵猴”、“野马分鬃”、“玉女穿梭”等这些重复性强的动作,更是要求自始至终在一个水平高度上运行,而不应有收脚起身、出脚坐身,像过山车一样的现象出现。在演练速度上始终保持匀缓运行,将动作尽量分解细化,以意领劲,运劲如抽丝。这样做,不仅增大了对腿部力量的要求,增加了锻炼效果,更是在掌握太极劲路与太极拳理的锻炼及运用上,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若在上述几个重复性动作的前后衔接中出现较大起伏或忽快忽慢,即会使内劲折断。
(三)俯身过低
这里讲的俯身过低,指的是超出个人身体条件范围的动作幅度现象,而非指“低架子”。倘若自身韧带未能充分抻拉展舒,而一味地追求“低架子”效果,就会有俯身、突臀的现象出现。既影响了美观,又有悖于拳理。如:“下势”穿掌动作,若违背了立身中正的基本原则,一味地追求低架子效果,造成上身前俯,臀部横撅,支撑腿内扣跪膝,重心偏离两脚之间的连线而重心不稳。造成两腿支撑力不足而起身困难,拙力凸显,内劲顿失,违背了太极拳舒缓圆活自然、劲势连绵不断的基本要求,并且,时间久了还会造成膝盖过劳而疼痛,违背了打太极拳强身健体的初衷。
(四)身体摇晃
身体摇晃,是指在太极运动过程中,身体的中垂线未做到平行移动,而出现身体前后左右的摆动。如:“单鞭”转接“高探马”动作,若身体中垂线未能平行后移,而是先后移臀部,再后移上体。那么,在臀部后移的瞬间,侧身撅臀,即出现了“断劲儿”。再如: “右左分脚”动作,当左脚迈出着地,左臂棚出,转接右臂掤穿至右前方时,若上体探伸以求动作“舒展大方”,那么,由于身体下肢腿胯方位已定,而单纯地加大上体的运动幅度,探身突臀,会使身体的稳定性大大降低。在转接上肢回捋的瞬间,便出现“断劲儿”。同时因重心偏离两脚之间的着力连线,而重心不稳,给对手以可乘之机。
二、解决办法
(一)立身中正
立身中正的基本要求,相信太极同好早已熟知掌握,这里不再赘述。强调一点,就是在做到立身中正的前提下,做到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让二者产生对拉效果。然后在运行中,始终保持身体中垂线平行移动,就可避免身体的前俯后仰,左摇右晃。脚下自会生根而行动稳健,在动作的运行过程中劲势不断。
古方调配,清香满屋绕梁三日,喜欢香薰的朋友可以选择这款▽▽▽
(二)劲不丢
劲是太极拳劲路的最基本要素,没有了棚劲,也就没有了太极拳。那么怎样才能使棚劲不丢呢?很简单,在做到松肩坠肘,宽胸束肋(即胸背横向棚撑,腹部填实),周身放松等一些太极的基本要求外,使气贴脊背,肢体抻放,就能体会到全身处处富有棚劲的感觉。做到肢体放长、气势松沉,势断而劲相连。
(三)转腰调胯,膝裆圆撑
无论何类拳种,何种套路,都会有各种不同的转身、进退等攻防动作编排在其中。在这些动作的转折、衔接处,往往是造成“断劲儿”的关键点。在这个关键点上,只要注意适时地转腰调胯,松膝圆裆,肢体放长,保持虚灵顶劲,立身中正,避免跪膝夹裆、萎膝荡裆,就可以很好地保持拳势饱满、劲势不断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