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潜伏者”朱枫,从海上归来

2010年12月9日12点45分,从台湾抵达北京的殡葬公司刘董事长,胸前捧着一个白色圆桶状旅行袋,缓缓走进机场贵宾厅一个房间,说:“我们来把老奶奶安置好。”在场只有家人和几位民政官员、学者朋友,大家站起来,悄无声息。徐云初眼圈红了,用几乎耳语似的微弱声音说“外婆,回家了”。她双手扶住旅行袋,丈夫李扬扶住她。一会儿两人才慢慢打开,取出一个淡黄色的小骨灰坛。盖子边缘已经破损,坛子上面写着“朱谌之”三个字。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教授朱浤源,这位儒雅、耿直的台湾汉子,最值得称道的是在台湾找到去向不明60多年的“红色特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朱枫烈士的骨灰。

受人之托

2000年,台湾一名老照片收藏爱好者徐宗懋在台北举行图片展,首次公布了大量白色恐怖时期的老照片,其中就有当时震惊两岸的“吴石案”。46岁的朱枫就是在该案件中,暴露身份而被枪杀的。

朱枫出身镇海名门,抗战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9年10月,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被逮捕,供出大批地下党同志,朱枫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她的名字叫朱谌之。蔡孝乾的转向,不仅使得朱谌之被捕,也牵连出时任台湾“国防部”副部长的吴石和在国民党部队中担任要职的陈宝仓、聂曦等高级军官。1950年7月,朱谌之、吴石、陈宝仓、聂曦等四人在台北马场町刑场遭公开枪杀。

徐宗懋首次展出的马场町照片中,就有朱枫双手被反绑、押赴刑场英勇就义的照片。该组老照片后在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老照片》中刊发,引起社会极大关注。朱枫的家人看到后,想办法联系上徐宗懋,希望代为寻找朱枫骨灰的下落。徐宗懋四处奔走,找了六七年未果,后求助于朱浤源。

(图:朱枫英勇就义)

“徐宗懋是我20多年的朋友,他打来电话,我不能不帮忙。”朱浤源通过关系,拿到了当年被枪毙在马场町的所有“政治犯”名单。曲折的寻觅经历踏出了关键的一步。

费尽周折

原以为拿到名单就好办,谁知翻来覆去找了好几遍,都没有朱谌之的名字,只有一个“朱湛文”。“朱湛文”是不是就是“朱谌之”呢?在查看了相关资料后,朱浤源大胆推测,朱湛文就是朱谌之。理由是,以前的资料都是油印、手写的,写得快一点,“谌”的简体字很容易看成“湛”,“之”又很容易看成“文”。

确定了名字,编号的麻烦接踵而至。原来,每个名单上都有两个编号,人名上方一个编号,人名的照片下方又有一个编号。朱谌之的两个编号不统一,名字上方的编号是“77”,照片下方的编号是“233”。究竟哪个才是朱谌之的真实编号呢?朱浤源纠结了好一会儿,认为应该是“77”。

这次可没那么幸运了。朱浤源打听到迫于社会各界的压力,台北市第二殡仪馆建了一座灵骨塔,用于安放台湾地区戒严时期政治受难人员无人认领的骨灰。朱浤源开着车子,找到灵骨塔。

“灵骨塔就是骨灰塔,层层叠叠摆放的都是骨灰。”一名姓刘的管理人员陪同引导上山,进入灵骨塔焚香祭拜后,匆匆找了找,就不耐烦了。当天,朱浤源无功而返。

(图:朱枫)

“开车回来的路上,我的头很涨,晕乎乎的。”一连三天,朱浤源的身体很不舒服,别人开玩笑说“中邪了”。朱浤源没有退却,第二次又去,还特地找了一名退休的上校壮胆。这次,陪同的管理人员姓雷,他很热心。

“我们来到一个防空洞,里面放了好几百个无人认领的骨灰坛。”朱浤源回忆,防空洞的铁门很小,一开门,一大堆又扁又大的蟑螂就冲了出来。朱浤源看到,防空洞内的骨灰塔分两层摆放,每个都用麻袋包着,上面标有号码。

“我和退休上校都不敢碰,姓雷的敢碰。”朱浤源说,雷姓管理人员几乎把骨灰坛翻了个遍,还没找到“77”。眼看只剩下三四个骨灰坛了,朱浤源心想肯定没戏了。就在这时,听到雷姓工作人员大喊一声:“找到了!”朱浤源兴奋地跑过去,果然麻袋上写着“77”的编号。

几天后,朱浤源陪同徐宗懋第三次上山。徐宗懋在找到骨灰坛的地方,给朱浤源拍了好几张照片。朱枫远在北京的家属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当年,朱浤源到大陆进行学术交流时,朱枫的外孙女婿特地请他吃饭表达谢意。

好事多磨

2010年5月,朱浤源第四次来到第二殡仪馆。上次由于太高兴了,看到麻袋上的编号对了,就没有打开细看,朱浤源心里不踏实,想再次确认一下。谁料一打开麻袋,朱浤源就傻眼了,骨灰坛上写的竟然是他人的名字。

“惨了!惨了!”朱浤源暗暗叫道。他找到管理处负责人,副处长是个女的,听说事情的经过后,认为是“做善事”,表示一定配合寻找。一个星期后,按照照片下的编号“233”,终于在一大堆骨灰坛中找到了“233”,打开袋子,骨罐上赫然写着“朱谌之”三个红字。

至此,朱浤源一波三折寻找朱枫骨灰的经历终于画上了圆满句号。

今年清明节,朱浤源应邀出席了在宁波举行的朱枫烈士纪念碑揭幕仪式。看到朱枫青春洋溢的雕塑,朱浤源感慨道:“朱枫被押赴刑场就义前的照片让人过目不忘,她的脸色苍白,但非常镇静。她很美,很有气质。”

(图:朱枫烈士铜像揭幕)

相聚金华

无巧不成书。朱枫的女儿朱晓枫也应邀出席了台湾义勇队撤离金华70周年的纪念活动。朱浤源和她相聚金华,格外亲切。已是第三次来金华的朱晓枫今年81岁高龄,气色很好,颇为健谈。她深情地说:“妈妈把我托付给台湾义勇队少年团时,我才9岁。我是多么舍不得离开家啊,可妈妈为了她的革命事业,还是狠心离开了我。”

虽从小和母亲聚少离多,但朱晓枫对母亲的感情特别深。朱枫就义后,骨灰一直下落不明,60多年来,朱晓枫从没有停止过对母亲骨灰下落的寻找。朱晓枫动情地说:“谢谢朱浤源、徐宗懋等热心的台湾同胞,没有他们,母亲的骨灰不可能在下落不明半个多世纪后还能回到祖国和亲人的怀抱。两岸一家亲啊!”

(图:朱枫家属将烈士骨灰送至陵园墓地)

本文改编自:金华日报,作者:李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