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名老中医周信有谈治疗乙肝经验
众所周知,乙肝是一种常见却较为难治的疾病。不仅因为此病的传染性,以及患者本身出现的乏力、肝区疼痛,更因为难以控制的肝脏炎症和肝细胞变性、坏死导致肝功能损害、肝纤维化和癌变的不良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多对症治疗,缺少卓有成效的治疗办法,中医对此病的治疗有很多办法,其临床优势已为世人认可。
(周信有教授)
国医大师、甘肃中医大学周信有教授德高望重,闻名全国,是我国当代健在的几名年近九旬的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他早年从师学医,1941年,经伪满政府实行汉医考试,获得“汉医认许证”,取得中医师资格,即开始挂牌行医。20世纪50年代声名鹊起于辽宁省丹东市,1960年奉调北京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任教,文革期间远调甘肃,从事医教研工作近70年,是首批和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周信有教授学验俱丰,擅长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冠心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衰等疑难病,疗效卓著,深受患者信赖。为此,就乙肝的治疗专访了周信有教授。
记者:对于乙肝的治疗,似乎通常是清利湿热、活血解毒、疏肝等各种办法,也会或多或少地运用补益之法,但是第一次从你这里听说清解、补虚、祛瘀三法综合运用、同时运用,您对乙肝的病机是怎么样认识的呢?
周信有:据我多年的临床体会,其病机主要是湿热、虚、瘀为主,虚实夹杂。湿热夹毒、邪毒留恋,乙型肝炎病毒持续存在,是致病的主要病因;正虚是发病的重要病机;肝失调达、气滞血瘀又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因而我认为对本病治疗,不外清解、补虚、祛瘀三法,并且三法要综合运用,整体调节,在此基础上,确定一个基本处方,再按证型的不同,各有侧重,灵活掌握。在治疗上任何仅用一方一法,不考虑复方多发、综合运用、整体调节的原则,都会影响治疗效果。三法综合运用,无论在症状改善和实验检查上,皆取得满意的效果,这不是简单的理论推理,而是验之于临床,确实有效。最开始的时候,我没有过多地考虑虚损的因素,后来加进来一些党参、黄芪等补益药物,患者立刻大变样。这些综合作用是通过中药复方制剂的整体调节而起作用的,这也是运用中药治疗乙肝的一大优势。
记者:清解法则是怎么样理解呢?您对于活血祛瘀法则在用药时有什么独到的体会?
周信有:清解祛邪是针对湿热邪毒而治。此法有清除病因、抑制肝炎病毒和促使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的作用。另外,通过清热解毒还可以减轻肝实质炎症,防止肝细胞坏死和促进肝细胞修复与再生,进而导致血清转氨酶恢复正常。
活血祛瘀目的是针对“瘀”而施治。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活血化瘀具有扩张肝脏血管,改善血液流变、改善肝微循环和抑制肝纤维化的多方面作用,从而防止肝细胞的坏死和纤维组织增生,加速病灶的吸收和修复,以及软缩脾脏、降低门静脉高压的作用,所以活血化瘀是治疗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重要方法,这一点大家都达成了共识。
我对活血祛瘀药,主张轻重药并用。轻药是当归、丹参,重药以莪术、三棱、水蛭等为主。特别是水蛭,不仅能祛瘀消癥,还能通利水道,临床多用于瘀水互结引起的水液潴留病证,如肝硬化腹水、心衰水肿、肾功能不全引起的水肿等。据我观察,水蛭利水消肿的作用优于其他中药,利水效果比西药慢一些,但效果稳定可靠,无副作用。水蛭是活血祛瘀的重药,有祛瘀消癥、软肝缩脾的作用,可抗肝纤维化和预防肝硬化的作用。水蛭一般是晒干研粉,装入胶囊吞服,每服2.5克,每日2~3次。且水蛭不宜加热焙干或煎服,易破坏有效成分。
记者:刚才三法之中还有补虚的方法,怎样理解和运用补虚之法呢?是补气血还是补肝肾?都用哪些药物呢?
周信有:补虚扶正目的是增强正气,提高免疫功能。根据中医学“肝病传脾”、“乙癸同源”的理论,肝病补虚当以培补脾肾为主。脾肾为气化之源,补益脾肾不仅可以增强正气,提高免疫功能和机体抗病能力,而且亦能促进病毒的清除和使乙肝表面抗原转阴,滴度下降。
具体用药我在后面介绍经验方时详细说,更重要的是三种法则要同时用。
记者:中医讲求辨证论治,尤其是主张分型治疗,这与您前面提到的原则和经验方是不是有些矛盾呢?
周信有:不是这样的,对于乙肝的分型,我也是有考虑的,我习惯将乙肝分为湿热未尽型、肝郁脾虚型、气阴两虚型和虚瘀癥积型四种。
各型肝炎的症状和病理特点,除一般皆表现胁痛(肝病位在胁)和由肝及脾、肝强脾弱所出现的纳差、疲乏等共有症状外,湿热未尽型突出的是“湿热蕴结”,显示出一种病情活动的现象。此型既可见于慢性迁延性肝炎,亦可见于慢性活动型肝炎。
虚瘀癥积型是四型中最严重的一型,此型突出的是“虚”与“瘀”交互出现,形成恶性循环的病理特点。
我的体会是,尽管证型各异,但都属于“肝系疾病”,因此四型之间虽各有轻重,但湿毒留恋贯穿于乙肝疾病的全过程,为四型所共有。而湿热、虚、瘀的病理变化贯彻于疾病的全过程,构成乙型肝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病理变化特点,在确定治疗原则和遣方用药时必须清解、补虚、祛瘀等三种方法综合运用,整体调节。在此基础上,再按证型的不同,各有侧重、灵活掌握。在治疗上,任何仅用一方一法,都必然会带来某种局限性,影响治疗效果。所以我也主张根据证型不同随证加减,只是在经验方的基础上加减。
另外,肝硬化腹水潴留,也是“虚”、“瘀”互为因果而致。这也体现了虚与瘀的辨证关系。
记者:您也提到了您的经验方,那么都是哪些药的配伍呢?
周信有:我确定了一基本处方,通治各种病毒性肝炎。再按证型的不同加减。
基本处方:柴胡9克,茵陈20克,板蓝根15克,苦参20克,当归9克,丹参20克,莪术9克,党参9克,炒白术9克,黄芪20克,女贞子20克,茯苓9克。水煎服。亦可共碾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日服3丸。若转氨酶升高,可服五味子粉2.5克,日服三次。
方中以柴胡调达肝气;茵陈、板蓝根、苦参、茯苓等清解利湿,抑制病毒;当归、丹参、莪术等养血调肝、和血祛瘀,防止肝脏细胞损害、变性和纤维组织增生,以防止肝病的发展,并促使肝病恢复。党参、白术、黄芪、女贞子、五味子等,为扶正补虚之品。女贞子、五味子补益肝肾,促使肝细胞功能的恢复,其中五味子酸收入肝,降酶作用很好。上方配伍,全面兼顾,整体调节。
我还根据这个方子开发研制出了新药“舒肝消积丸”,经过多年长期的临床观察,服药两个月至一年之内,症状大多消失或好转,肝脾不同程度的回缩或变软,肝功能一般得到恢复或显著好转,亦有抑制乙肝病毒和促使乙肝表面抗原转阴、滴度下降的效果。药理实验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这都是有数据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49.33%,舒肝消积丸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5%。
记者:您的经验方除了同时兼顾清解、补虚、祛瘀三治则,在具体用药方面,有没有您自己独特的经验呢?
周信有:在用药方面,一般补虚之品,还是以培补脾肾为主,补脾必用参术芪,补肾喜用三仙汤,即仙灵脾、仙茅、仙鹤草。当然要据病情的轻重,可在其中灵活选用。五味子也是我喜欢常用的一味药物,但五味子降酶效果,以生用研粉效果为佳。
有湿热证候或瘀胆现象的,方中茵陈可重用 40~60克;虚羸不足严重的,如偏阳虚,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等;偏阴虚,酌加生地、枸杞子等。
根据我长期的临床经验,治疗乙型肝炎如单纯从病原学观点,选用对乙肝病毒有抑制作用的苦寒药组方治疗,往往效果不够理想。重用扶正培本,补益肝、脾、肾之品,无论证候表现、肝功化验和免疫指标,一般都得到相应改善。对于肝硬化代腹水,在重用补益脾肾和活血祛瘀之品的基础上,尚须酌加理气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泽泻、白茅根等。
记者:对于乙肝的治疗,您还有什么要补充说明的吗?
周信有:对本病治疗,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也很重要,在分析证情时更加准确和深入。如湿热未尽型,其微观表现大多伴有血清胆红素及S克PT的增高。而作为肝炎主症的“乏力”,其程度常与肝功能损害之微观指标相一致。肝功能损害严重的,全身乏力也严重,肝功能稳定或好转时,乏力也减轻。虚瘀癥积型,其胁下癥积的形成,是由于肝络阻塞、结缔组织增生及假小叶生成,肝血流障碍而导致肝脾肿大,这些微观方面的深入分析,常使我在处理肝系疾病,尤其是病情危重时,更能统观全局、深入细致,遣方用药时更具针对性和预见性,从而起到防微杜渐、转危为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