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三大雕刻艺术之一:黄岩翻簧竹雕缘何如此清雅绝美

罗启松翻簧竹雕作品


Art Headline 2018年11月11日特稿(记者 陆文华)栩栩如生的山水、花鸟、人物镌刻在竹黄上,散发出黄岩翻簧竹雕独有的精美、清雅之气。今年10月4日,记者在黄岩师竹斋有幸拜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岩翻簧竹雕代表性传承人罗启松之子罗文弛,他简要介绍了黄岩翻簧竹雕艺术的发展历史、工艺流程和雕刻技法。

罗文弛在介绍黄岩翻簧竹雕艺术


1960年代,翻簧竹雕与青田石雕、浙江木雕(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被誉为“浙江三雕”(竹木石三雕),这些手作艺术在近现代以来的中国雕刻艺术史上显赫一时。翻簧,亦称“贴簧”“反簧”“竹黄”和“文竹”。这里的“簧”,指毛竹锯成竹筒再去节去青后,剩下的竹簧部分。竹簧经过煮、晒、压平等程序,胶合或镶嵌在木胎上、竹片上,再经磨光,方可雕刻,最终制成翻簧竹雕。

作为台州地方特色鲜明的一大文化遗产,黄岩翻簧竹雕发展脉络清晰,堪称中国雕刻艺术传承与创新融合发展的范本。

罗启松(中)与陈方俊(右)在探讨翻簧艺术


源流:清末民初黄岩翻簧竹雕艺术名动天下

据现有资料查考,黄岩翻簧竹雕是浙江翻簧竹雕最早制作产地之一,其发端于清道光年间,形成于清光绪年间(一说为同治年间)。

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黄岩人方絜雕刻有贴簧小插屏《老子骑牛图》,这件作品收录在1941年上海李锡卿的珂罗版印本《嚼雪庐自玩竹刻》一书中,可视作黄岩翻簧竹雕的发轫之作。

方絜精于雕刻竹简,器形以臂搁多见,也有扇骨、笔筒、笔屏等,其竹雕作品颇具文气,备受江浙文人雅士青睐,被誉为“方竹”“无上逸品”。

清光绪年间,师竹馆创始人、竹雕名家陈夔典(字尧臣)将黄岩翻簧竹雕艺术推向新的高峰,翻簧竹雕从起初文人雅士的把玩之物,渐入寻常百姓人家。陈尧臣与东山蔡阳村(今属椒江)篾匠春师傅合作,将竹簧以胶漆粘于板上,在竹簧上雕刻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他们批量制作翻簧竹雕手工艺品,既有文人气浓郁的文房用品,也有以富贵寿考、历史典故为题材的实用、陈设之器,包括翻簧扇、首饰盒、图章盒、烟盒等。

这个时期,台州翻簧竹雕名家辈出,除陈尧臣外,还有陈源、王勋、茅庆霖、陈岳等。陈尧臣作品《史湘云醉卧芍药图》入藏浙江博物馆;陈源有作品分别收藏在上海博物馆、浙江博物馆、宁波博物馆;王勋成为浙江省城第一手艺传习所成员。

时至民国,黄岩翻簧竹雕已名动天下。1929年,陈尧臣、陈珊莲父子的翻簧竹雕作品获“国货展览会”特等奖,得“友梅”两字奖赏;同年6月,黄岩翻簧竹雕对联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获一等奖和银盾一枚;1933年,黄岩翻簧竹雕在南京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再次荣获特等奖。

罗启松翻簧竹雕作品


兴衰:孕育于中国画理论、技法的翻簧艺术两度兴衰

上世纪40年代末,国民经济陷入困境,黄岩翻簧竹雕也因销路不旺由盛而衰,“郑益昌”几经波折后倒闭,陈家“师竹馆”勉强维持。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处于停滞状态的黄岩翻簧竹雕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生产得以恢复。1955年,黄岩翻簧刻字社正式成立,后来发展为黄岩翻簧厂,其班底就是原来的“师竹馆”人员。

20世纪60年代,黄岩翻簧竹雕迎来一个短暂的辉煌。1964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长、文坛名家郭沫若慕名来到黄岩调研翻簧竹雕艺术。他说,黄岩翻簧是中国画理论、技法和竹刻衍生出来的一门工艺美术,它既有传统山水、花鸟、人物的画面,又有题款书法,再加上图章,构成一幅幅有诗情画意的工艺精品,真不愧为浙江三大雕之一。

1979年,黄岩翻簧厂成立创新设计组,产品从原来的20多个品种发展到230多个品种,翻簧艺术品成批生产出口。

当时黄岩翻簧竹雕艺术的代表人物为陈方俊,他在近60年的艺术生涯中,传承发扬翻簧竹雕艺术,把单一的线刻,发展为线刻彩绘和立体浮雕,将传统国画和名人诗画体现于竹雕之中,进一步凸显黄岩翻簧竹雕的艺术魅力。他创作的《史湘云醉眠芍药》翻簧浮雕仕女作品,在1958年浙江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博得同行赞誉。1963年,浙江省授予陈方俊“翻簧老艺人”称号,出席北京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

改革开放后,西方木制礼品传入中国,它们生产快、数量多、价格低,市场销量旺。相形之下,黄岩翻簧工艺难度大,经济效益不及木制礼品。1982年,黄岩翻簧厂应市场经济需求,全面转产木质礼品,原本从事翻簧竹雕的技术员们也都去设计木制礼品,黄岩翻簧竹雕走向低谷。

非遗传承人罗启松


复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

进入新世纪,黄岩翻簧竹雕艺术再度迎来春天。2006年5月,黄岩区翻簧竹雕艺术馆成立。2007年,翻簧竹雕先后被列入黄岩区、台州市和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黄岩启松翻簧研究所所长罗启松为振兴翻簧竹雕艺术呕心沥血,奉献了毕生的青春年华。他是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竹工艺大师、省工艺美术大师,其精湛的艺术造诣将黄岩翻簧竹雕艺术推向新的高峰,竹雕作品多次选送全国展览,在历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屡获大奖。被誉为国家级黄岩翻簧代表性传承人。

1957年,罗启松考入黄岩翻簧厂,拜于陈方俊门下,逐渐掌握了雕刻、造型等技艺。他从小喜欢书画,国画基础扎实,1973年,其国画作品《橘乡早晨》入选浙江省美展,受到浙江美院周昌谷、王伯敏等省展评委会成员老师赞赏,并得到这些艺术名家指点,其美术理论和创作水平得以提升。

罗启松的翻簧老师陈方俊善用披麻皴法竹刻山水,作品表现出江南山坡平远幽深的细密纹理;但是,作为竹刻艺术,隽秀有余、激情不足。罗启松反复推敲,在老师陈方俊技法上更进一步探索,运用中国山水画的斧劈皴法,其所刻山水形势雄阔,层峦叠嶂,连绵起伏,磅礴大气。

罗启松在国画艺术上以花鸟见长,间作山水、人物、书法,其花鸟画汲取中国金石书画大家吴昌硕的艺术思想,追求笔墨“重拙大”,“重”指力量,“拙”指笔墨的意趣情韵和审美趋向,“大”则是指气局。罗启松的书画艺术成就了他的翻簧竹雕艺术,而翻簧竹雕艺术又反过来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貌,其作品质朴浑厚,真切感人,不卖弄技法,不娇揉造作,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呈现出深沉、厚重的生命力。

1995年退休后,罗启松全身心投入到黄岩翻簧保护、传承和弘扬事业之中。1997年,他成立“黄岩启松翻簧研究所”,其翻簧竹雕作品于1999年荣获“浙江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展览会”金奖;2000年至2003年,连续四届荣获全国杭州西湖博览会银奖;2005年又荣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罗启松翻簧竹雕作品


发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翻簧竹雕艺术

罗文弛说,竹雕可分阴刻、阳刻,或两者兼而有之。将线条、笔画凹陷于竹簧面之下者为“阴刻”;反之,将图纹四周竹簧铲去,使图纹凸显者为“阳刻”。

100多年来,翻簧竹雕从传统的单色线雕、陷地浅刻,发展出线雕着色、浅浮雕、电烙烫画等手法。它运用传统的单线阴刻技法,以阴线浅刻为主,也有薄浮雕的,传世作品所体现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愈加分明。

被视为黄岩翻簧竹雕发轫之作的方絜作品《老子骑牛图》,采用的就是“陷地浅刻”技法,这是台州竹雕艺人竹雕技法的范本。

陈尧臣进一步提升、完善黄岩翻簧制作与雕刻技艺;后经王勋、郑松泉等艺术家继承,传至陈方俊;陈方俊又进行创新,发展出阳文薄浮雕,并为作品填色;陈方俊门人罗启松进一步丰富完善翻簧的表现手法,像翻簧浮雕山水等便是他所独创的技法,成为当代黄岩翻簧竹雕技法的集大成者。

黄岩竹丝镶嵌翻簧挂屏


守护:文化遗产需要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黄岩翻簧竹雕艺术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朵淡雅的奇葩,但是,目前黄岩翻簧竹雕却面临发展瓶颈和挑战。

由于黄岩翻簧竹雕工艺工序繁复,用工成本高,削弱了市场竞争力。完成一件黄岩翻簧竹雕作品,涉及的工序有劈簧、造型、雕刻、美观处理等,尤其“劈簧”这道工序,包括伐竹、去节去青、刨匀、开缝、蒸煮、压平、晾干等步骤,最终的竹簧面只留厚度仅0.5毫米,足见投入成本之高。

此外,20世纪80年代,黄岩翻簧厂转产木制礼品,造成专业技术人员流失,年轻一代又不愿从事工作辛苦、技术要求又高的翻簧竹雕产业,这种后继乏人的局面令人堪忧。

黄岩翻簧竹雕是中国竹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台州最为典型的文化遗产之一。要保护、传承、弘扬这项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2010年11月在黄岩区政府、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新局的帮助下,以罗启松为领衔人的罗启松翻簧竹雕名家工作室成立。

如今,黄岩翻簧竹雕在历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及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屡获大奖。2010年5月,罗启松作品受邀上海“相约世博”——全国竹刻艺术邀请展。2016年4月,黄岩翻簧竹雕参加“台湾·浙江文化节”入台展演,赢得台湾同胞的好评。2016年9月黄岩翻簧竹雕《赏花图宫扇》入选G20峰会杭州萧山机场国宾楼艺术品陈设。黄岩翻簧竹雕这朵竹艺奇葩终于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