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人物谈 | 王濛之四:人物品藻活动中的被品藻
玄怪录·杜子春略
四,人物品藻活动中的被品藻
人物品藻活动是一个多人参与互动的大环境。处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很难把品藻者和被品藻者截然分开。你在品藻别人的同时,也同样在被别人品藻。王濛作为一位当时文化届重量级大咖,也是当时人物品藻活动中人们经常提及的品藻对象。通过当时和后来别人眼中口中对王濛的品藻评价,也能看出王濛其人的性格和人格特征及其所代表的士人文化品格。
首先,人物品藻活动中一个重要方式方法,就是通过对比来烘托所要评价品藻的主要人物。能够被用来做对比的人物往往是当时人格形象具有特征和优势的杰出代表,而王濛就是品藻活动中经常被用来作对比的典型性人物之一:
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简秀不如真长,韶润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渊源,而兼有诸人之美。” (《世说新语·品藻》)
“韶润”是温润美好的意思。王濛的这一性格特征似乎是很多人的共识:
抚军问孙兴公:…… “王仲祖何如?”曰:“温润恬和。” (《世说新语·品藻》)
以“温润”为核心主线,人们对王濛的评价呈放射性展开之势:
刘尹抚王长史背曰:“阿奴比丞相,但有都长。” (《世说新语·品藻》)
刘惔与王濛是莫逆之交,二人同为东晋时期清谈品藻活动中重要的双子星座。王濛本人曾经说过:“刘尹知我,胜我自知。”(《世说新语·品藻》)这里刘惔在盛赞王濛的仪容之美,胜过王导。此外,刘惔还对王濛的性情进行过评价:
刘尹、王长史同坐,长史酒酣起舞。刘尹曰:“阿奴今日不复减向子期。” (《世说新语·品藻》)
本条刘孝标注:“类秀之任率也。”说明“温润”的王濛身上还保留着些许当年“竹林七贤”那份放任率真之气。
除了好友刘惔,文化大咖谢安对王濛也是欣赏有加:
谢公云:“长史语甚不多,可谓有令音。” (《世说新语·赏誉》)
王孝伯问谢太傅:“林公何如长史?”太傅曰:“长史韶兴。”问:“何如刘尹?”谢曰:“噫!刘尹秀。”王曰:“若如公言,并不如此二人邪?”谢云:“身意正尔也。” (《世说新语·品藻》)
在谢安的心目中,支遁的地位还不如王濛和刘惔。而谢安认为王濛胜过支遁的理由就是前面提过的“韶润(韶兴)”。当有人问谢安,王献之可以与哪些前辈相媲美的时候,谢安竟然毫不犹豫地说:““阿敬近撮王、刘之标。” (《世说新语·品藻》)意思就是王献之综合了王濛和刘惔两个人的优点。可见王濛在谢安心目中,乃至东晋顶层文化圈中的影响所在。
王孝伯就是王恭,他是王濛的嫡孙。他本人对自己祖父也有过评价:
王孝伯道谢公浓至。又曰:“长史虚,刘尹秀,谢公融。” (《世说新语·品藻》)
这里的“虚”是谦虚低调的意思。《濛别传》称:“濛之交物,虚己纳善,恕而后行,希见其喜愠之色,凡与一面,莫不敬而爱之。”这种谦虚低调的素养每每表现在包括人物品藻行为在内的人际关系交往中:
林公谓王右军云:“长史作数百语,无非德音,如恨不苦。”王曰:“长史自不欲苦物。” (《世说新语·赏誉》)
支遁本人是个锋芒毕露,剑拔弩张的人物,所以在他看来,王濛的人物品藻评语,只说人好话,总是给人留面子,不把人逼到下不来台的地步,有点不够劲。还是王羲之了解王濛,告诉支遁,人家王濛本来就没想让人下不来台。这正是王濛“虚己纳善”的具体表现。又如:
刘真长,王仲祖共行,日旰未食。有相识小人贻其餐,肴案甚盛,真长辞焉。仲祖曰:“聊以充虚,何苦辞!”真长曰:“小人都不可与作缘。” (《世说新语·方正》)
门阀士族崛起催生了门阀士族观念,重要表现就是歧视、蔑视其他社会阶层和群体。刘惔拒绝这场盛宴的根本原因就是他认为对方没有资格来摆这场筵席,自己出席这场宴会有失世族身份。王濛的家族地位在刘惔之上,但他却愿意接受对方的善意。可见其“虚己纳善”“不欲苦物”性格。
(本文节选自宁稼雨《王濛:士人文化人格精神的范本》,《文史知识》2021年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