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李寅《寒山抚琴图》解析(中国古代绘画观后感系列16)

清代画家李寅创作的这幅画,从画面题写的款识来看,没有写明该画的题目,题写了一首七言诗,四句合计二十八个字,道出了绘画表达的意思。根据画面是一幅山水画,结合题诗,本文对此画命名为《寒山抚琴图》,解析如下。

一、关于绘画的内容

这幅画描绘了两位高雅之士在山里抚琴的情景。

作者在题画诗中写道:'日冷松寒清韵激',结合画面内容,可以得出当时季节应该是到了深秋,天气逐渐由凉转寒,山里雾气升腾,弥漫于山谷里。高大的山峰,山势峥嵘,从山峰间流出一股山泉,盘旋而下,至悬崖处形成垂直而下的一道瀑布,瀑布下注,湍急的水流沿山坡逐级流下,受到大大小小的石头阻隔,激荡起无数的波涛,在山间洼地汇成水面,然后,继续沿山势旋转下注,最终在画面下方集聚成一处水面,在那里又激荡起大片浪花。山石、流水到画面下方仍然有继续延伸的态势,从而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由此,也显示出这幅画中的高士抚琴之处应该处于半山腰。在面临山溪的山崖上,建有一座宽敞的房屋,这处房屋露出半边,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有栏杆围绕,是一处高档建筑,茂密的竹林分布于房屋周边。房屋前面,地势低于房屋的上坡上,有数株高大的巨松扎根于山岩之间,由于历经沧桑,松树树干粗大,树疤遍身,枝叶茂盛。

两位雅士,衣着整洁,面对观者的一位在抚琴,侧身而坐的一位正在倾听。从两位雅士面部胡须来看,应是中年人,他们可能是知音关系,还是两位有深厚修养的高士,因为在题画诗中写道:'横琴阁上鼓冰絃,不是钟期即偓佺',其中,'钟期'是'钟子期'的缩写,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偓佺'是指神话传说中的仙人。他们身处高山流水之间,无世俗生活之扰,随着琴声伴随着流水声,弹奏出一场韵律独特的天籁之音,尽享山水乐趣,达到了忘我之境,正如作者的题诗最后一句所说:'恍如身坐洞中天'。

图 清代李寅《寒山抚琴图》

二、关于绘画的技法

1、关于这幅画的画法,作者在题款中写明:'拟李希古法',李希古即宋代的李唐。画中线条用墨浓重,产生了较强的力度。

2、山石形势扭曲,采用斧劈皴画出,质感硬朗;阳面染以赭石,面积较少,阴面染以花青色,面积较大,表现了山石整体色调偏冷。

3、松树树干采用勾勒法画出,画出了较多树疤,染以赭石色;树叶则直接勾出,然后用墨绿色渲染,表现了秋天松树的苍翠。双勾法画出竹竿,再用暗绿色细致画出繁密的竹叶。以简单线条画出山峰上的树木,再远处的树木则进一步简单概括,用密集的墨点画出,形成山上丛林。

4、采用留白法画出流动的山泉;激荡出的水流波纹和波涛是重点描绘对象,也是画面的细节之处,不厌其烦地进行了细致勾勒,增添了画面的变化和情趣,体现了高山流水、波涛轰鸣的情景,与画中要表达的琴声形成呼应。

5、山谷间弥漫的云雾,采用烘托法画出,形成了虚实对比。

6、人物和房屋,采用勾勒法画出,工整细致,其中,简要画出了人物面部的眉、眼、鼻、须,染以淡赭石色,衣服留白;房屋屋顶、柱子和基座部分染以暗蓝色,其余部分染以淡赭石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