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到淮海战场之后,提出了一个危险的计划,却被刘峙否决了

等到杜聿明到徐州的时候,淮海战场是个什么情况呢?

黄百韬兵团已经被包围了,其中的63军已经基本上被消灭,剩下的残兵大约7万人,被包围在碾庄,动弹不得,在等待救援。

孙元良兵团还在宿县,正在往徐州前进,声称遭到了共军主力阻击。

邱清泉兵团正在沿着陇海线从西向东追击中野刘邓所部,他声称也碰到了共军主力。

只有李弥兵团此时已经撤到了徐州,但是也说徐州外围开始有共军前锋部队出现。

所以,杜聿明感觉他得到的消息非常混乱,到处都说是共军主力。但杜聿明很清楚,不可能到处都是主力,一定是有重点的,那么现在的重点就是一个,全歼已经被包围的黄百韬兵团。

所以,杜聿明第一个大胆的判断是,中野部队正在徐州西南方向,如果以主力二兵团继续向西南追击,那么就有可能和正在东进的黄维兵团以及南线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包围中野。

如果杜聿明这个计划付诸实施,其实是很有希望打破淮海战役的局面的。因为刘邓如果被包围,这个结果粟裕是吃不消的,他哪怕放掉黄百韬兵团,也必须分兵去救中野。

这也是《淮海战役》中邱清泉说的,刘总司令胆小如鼠,如果按照杜副总司令的计划,早就击破共军,收复济南了。

但刘峙觉得这个计划比较冒险,如果主力向西南追击,到了之后却根本没有找到中野部队,而东边的黄百韬兵团已经报销,杜聿明和刘峙都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毕竟常公已经下了死命令,要全力增援。

即便杜聿明带着邱清泉和李弥兵团去追击中野,并没有找到中野的影子,而黄百韬兵团又报销了,其实,这也是个不错的结果。

毕竟中野就堵不住黄维兵团了,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都不会被包围在徐州,就算孙元良兵团可能被粟裕又堵住,也不要紧,反正孙副主任以长跑著称,总是能带着一部分人跑出来的。

也就是说,这个办法即便不能扭转淮海战役的结局,但起码可以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的水平。虽然报销了黄百韬兵团,丢了徐州,但黄维兵团、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都还在,加上南线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仍然可以后退到淮河一线,重新布阵,准备决战。

而这个结果,是在黄维兵团已经被包围之后,杜聿明给常公提出的方案中,他最希望达到的一个效果,也就是撤到淮河一线再向北反攻,增援黄维兵团。如果是这种局面,黄维兵团就不是死棋,还是一个活子。

最重要的则是,依托淮河一线进行决战,即便作战不利,也不会出现被粟裕包圆的情况,大不了牺牲一部分部队,断尾求生,他自己也不会被困在冰天雪地里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实在不行,就算部队都完蛋,他还可以渡河去南京。

等到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之后,黄维兵团已经被包围了,这时候他的选择余地就比较小了,要么是在徐州就地死守待援,要么是像后面的情况一样,拉出来再打,最后把部队全送了。

如果在从徐州撤退的时候,杜聿明的布置有什么问题的话,最大的问题就是三个兵团不该在一起行动,而应该分头行动,并且向不同的方向走,至少不会三个兵团抱团在一起被团灭。

因为后面的事实证明,三个兵团一起行动,不仅没有起到抱团取暖的效果,反而是在相互拖后腿,相互抱怨。连最基本的大兵团行军,都会搞得乱七八糟,道路拥挤不堪,部队失去建制和指挥体系。这种抱团,还不如分头突围,说不定还能多跑出去一些人。

【历史五味】家暴只能求助于警察,社会去哪儿了?

《邪不压正》:当张麻子已经老去,黄四郎还没杀光,怎么办?

谁不怀念苏联谁就没有良心,谁想回到苏联谁就没有脑子

春晚编导误会了,我们观众没有那么低俗,也不喜欢小鲜肉

只差一步就到大许家,手下军长拒绝撤退,黄百韬只好死守碾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