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效果好,护理少不了 ——浅论《金匮》用药护理
中医书友会第1839期
I导读:学好经方,用好经方,不仅要对方剂的组成和用量了然于心,对于用药及护理方法,更应该细细斟酌。本文主要将《金匮要略》中的用药护理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希望通过此文,能够更全面的指导临床用药。
《金匮》用药护理初探
作者/江淑安
用药护理是护理学之重要内容,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本文试就《金匮》中有关用药护理的论述作一探讨,《金匮》中虽未明确提出用药护理这一名词,然这一方面的记载颇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药次数
服药次数的多少是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来决定的。
一般服药次数是每日一剂分三次服,适用于一般病情,如瓜蒌桂枝汤、甘草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83方均是每日一剂分三次服。此外,根据病情之不同,服药次数还有如下几种。
顿服:
即每日一剂,浓煎,一次服完。此种服法具有专、猛、速之优点,适用于邪实正不虚的急重病证,如葶苈大枣泻肺汤、旋覆花汤、大黄硝石汤、泻心汤、半夏干姜散等19方均宜顿服。
日四服:
即每日一剂,分昼三夜一,共四次服。此服法具有补而不滞、泻而不伤、方剂作用轻缓的优点,适用于虚实夹杂,病情较缓的病证。如半夏厚朴汤、皂夹丸、麦门冬汤、奔豚汤等7方均宜日四服。
日五服:
即每日一剂,分昼三夜二,共五次服。服法优点同日四服,仅竹皮大丸一方用此服法。妇人产后及老年病亦宜。
日数服:
即每日一剂,分数次服。此法具有药力平和,徐徐频服,缓图功效的优点,如黎穰煮汁频服,疗苦瓠中毒。现在孕妇及老弱体虚之人多用此服法。
二、服药温度
服药温度主要针对汤剂而言,一般来说,“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即热证用寒药宜冷服,寒证用温药宜热服。
《金匮》中方大都宜温服,但根据病情之不同,亦有热证寒药温服和寒证热药冷服两种反佐服法。如大、小承气汤性寒,但宜“分温二服”,以防拒寒药而不纳;生姜半夏汤性温,治寒饮搏结中焦,服宜“小冷,分四服”,以防拒热药而不纳。这些反佐服法,能避免“阴阳格拒”,不能纳药之弊。
后世所说的“姜附寒饮,承气热服”都是此意。
三、服药时间
服药时间是根据病情来决定的,某些疾病只有正确地掌握服药时间才能保证疗效。如治牝疟之“蜀漆散”,只能在牝疟“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和“临发时服一钱匕,“由此推理,凡治疟之方药必须在疟发前1~2小时服药,过早过迟均难获效。
正如王冰注《素问·刺疟篇》时所云:“先其发时,真邪异居,波陇不起,故可治;过时则真邪相合,攻之则反伤正气,故曰失时。”这是治疟用药应注意的问题。
再如十枣汤需“平旦温服之”,因平旦之时,腹内无食,服药后可因势利导,使水饮之邪排出;还有治疟母之鳖甲煎丸,治虚劳之薯蓣丸等均需空腹时服,以利于吸收药物的有效成份,由此可见,某些方剂服药时间的正确选择十分重要。
四、服药剂量
服药剂量之大小,除应遵每个方剂的具体用量外,还应根据病人体质之强弱、病情之轻重,适当加量或减量,加量服适用于服药后病情未变化,病人无不适者,以知、差、利为度。
如桂枝茯苓丸“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茯苓杏仁甘草汤服后“不差,更服”;厚朴三物汤服后大便不通可再服,“以利为度”;十枣汤服后“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减量服适用于邪实正虚者,如小青龙汤“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大乌头煎“强入服七合,弱人服五合”;十枣汤“强入服一钱七,羸人服半钱”等。
五、药后病情观察及调理
用药只是治疗措施的落实,药后的病情观察和调理对疾病预后之判断、疗效之检验和及时纠偏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是用药护理的重要内容,《金匮》对此论述颇多,对不同的方剂都提出了用药后应出现和不应出现的病情表现,以判断预后和决定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药后出汗:
以桂枝汤为代表的具有解表作用的方剂,服后宜取微汗。如瓜蒌桂枝汤、葛根汤、白虎加桂枝汤、柴胡桂姜汤、大青龙汤、甘草麻黄汤、桂枝加黄芪汤等方,服后均宜覆被,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为达到治疗要求。
其出汗不可“如水淋漓”,“如水淋漓”则伤津耗气,或以“温粉扑之”以调理;服药后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若汗不出者,可再服。表虚之体,腠理空虚,发汗后当避风寒,保持室内温暖。
药后得吐:
药后出现呕吐,在一般情况下是拒药之象,若用乌头桂枝汤治疗寒疝兼有表证,药后出现呕吐则是药已中病之佳兆,故云:“得吐者为中病”。若药后出现唇舌肢体麻木,甚至昏眩吐泻,则可能是乌头中毒,要严密观察,以便及时解救。
药后身痒如虫行皮中:
有两方服后可见,防已黄芪汤治疗风湿表虚证,“服后当如虫行皮中”,有此象乃是卫气振奋,风湿欲解之兆。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阳虚阴凝,水饮不消,积留于胃中之痞结证,服后当汗出身痒,“如虫行皮中即愈”,其“如虫行皮中”是服药以后,阳气得助,周行于身,推动阴凝之邪解散之象,故可即愈。
药后小便利:
葵子茯苓散治疗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等证,有通窍利水之功,服后当“小便利则愈”,如不利则为无效。
还有茵陈蒿汤治疗湿热谷疸,服后亦“小便当利”,因湿热郁阻气机而致小便不利,茵陈蒿汤清利湿热为主,服后小便利,说明已中病,“黄从小便去也”。
药后大便利:
大、小承气汤及厚朴三物汤都是具有通下作用的方剂,主治证中均有大便不通一症,服后大便“得下”或“得利”为有效,故“以利为度”。若药后仍不通可再服。
药后腰中即温:
甘姜苓术汤治疗寒湿所致之肾着病,证见“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若服药后“腰中即温”则为中病。若仍“腰中冷”则为罔效。
药后口中有津液:
己椒苈黄丸治疗水饮内走肠间所致之“腹满,口舌干燥”证,该方有分消水饮,导邪下行之功,使脾复转输,津液自生,故服后以“口中有津液”为中病;若药后反增口渴,则为饮阻气结,故需加芒硝以软坚散结。
药后腹中软:
枳术汤有行气散结,健脾利水之功,用于治疗水气痞结于胃中而致的心下坚如盘。药后如腹中软,说明药已中病,水气已散;若仍坚如盘,水气未散也。
药后饮食调理:
除前面已谈到的桂枝汤、桂枝加黄芪汤、瓜蒌桂枝汤等方,服后需饮热稀粥以助药力外,还有,治脾胃虚寒腹满痛证的大建中汤,服后“如一炊顷”(约煮一餐饭的时间)可饮米粥“二升”以养胃气,促中阳得运;治脾虚寒湿致胎动不安的白术散,服后如出现口渴,是胃中乏液,以大麦粥服之,以生津液,如病虽愈,仍可服之勿置,以大麦粥能调中补脾,故可常服。
药后饮食禁忌:
饮食之品,有与病相宜者,有与病不宜者,一般来说,“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寒病不宜饮食寒凉食品,热病不宜饮食辛辣燥性食品。
具体来讲,《金匮》中之侯氏黑散服后“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因“冷食自能助药力。”乌梅丸服后“禁生冷滑臭等食”,因生冷滑臭之食易诱蚘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