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2021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语文试题(有答案)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的诗一向被称为诗史,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时代面貌。把杜诗称为诗史,最早见于晚唐孟棨的《本事诗》。其在叙述李白的一段中,附带着提到杜甫,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从这句话看来,诗史这个名称好像是在杜甫时代已经存在了——纵使不在杜甫时代,也应该在孟棨以前。
普遍地用诗史标志杜诗的特点,始于宋代。五代时写成的《旧唐书·杜甫本传》没有提到诗史;北宋写成的《新唐书》则说杜诗“世号诗史”。宋代诗文以及诗话中,凡是有关杜甫的,诗史二字常常可以遇到。像“推见,至隐,殆无遗事”、像“读之可以知其世”、像“纪当时事,皆有据依”,的确是杜诗的特点,也是杜甫成为我国一个伟大诗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杜甫在这方面给中国的诗歌拓宽了一个领域,明代的唐诗研究者胡震亨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他认为以时事入诗,杜甫发挥了极大的独创性,道前人所未道,这是杜甫对于中国诗歌的丰功伟绩。但回顾诗歌的历史,追溯《诗经》的传统,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但把目光局限在从晋宋到唐初的三百年内,这时期的诗歌除却陶潜、鲍照、庾信以及后来的陈子昂等人的优秀作品外,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而杜甫以其满腔热诚,大量地歌咏时事,从这方面看来,说是自他开始,也未为不可。
杜甫生在唐代封建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他既有热情的关怀,也能作冷静的观察,洞悉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他观察的范围广、认识深,并能以高度的艺术手法把他观察、认识的所得在诗歌里卓越地表达出来,大大超过了在他以前的任何一个诗人。所以我们说,杜甫是中国诗歌优良传统伟大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就是这个缘故,杜诗才获得了千百年来被人公认的诗史的称号。
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一部好的历史同样需要作者能够认识时代的症结和重大问题的核心,同样可以写得很生动。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则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多种多样的风格和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法处处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形象,很少只是客观的描述。浦起龙说得好,“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诚然,杜诗不仅反映了时代,同时也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诗人的性情活跃在诗的字里行间。这正是杜甫的诗史与一般历史不同的地方,正如胡宗愈所说的,里边包涵着诗人的“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
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是我国诗歌从开始以来一直到建安时代的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发扬光大,杜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编自冯至《论杜诗和它的遭遇》)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杜甫遭逢“安史之乱”,作品充分反映社会现实,所以当时就称之为“诗史”。
B. 与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的诗歌相比,陶潜、鲍照等人的作品同杜诗一样,都在大量地歌咏时事。
C. 乱世中的杜甫对社会生活有广泛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并凭高超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这是前无古人的。
D. 作为“诗史”的杜诗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字里行间包涵着“悲欢忧乐”“好贤恶恶”,活跃着诗人的性情。
2. 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提出论题,接着论述杜诗被称“诗史”的历史、原因及“诗史”与历史的区别。
B. 文章引用胡震亨的论述,阐明杜甫以时事入诗给中国的诗歌拓宽了一个领域的观点。
C. 第四段在论述杜诗的特点时,将浦起龙与胡宗愈的说法进行对比,支撑了自己的观点。
D. 文章在赞扬杜甫对我国诗歌贡献的同时,也对言过其实的说法有所辩驳,具有思辨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同时代大多数诗人不同,杜甫以满腔热诚、大量歌咏时事著称,所以我们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也未为不可。
B. “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故而“诗史”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主要是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
C. 杜甫的“史诗”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凸显作者本人的形象,其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就体现这样的特色。
D. 在认识清楚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的同时,把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书写出一部优秀的历史。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B.“同杜诗一样,大量歌咏时事”曲解文意。结合原文第2段看“这时期的诗歌除却陶潜、鲍照、庾信以及后来的陈子昂等人的优秀作品外,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而杜甫以其满腔热诚,大量地歌咏时事”,可见选项曲解文意,张冠李戴。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理解分析能力。
C.“将浦起龙与胡宗愈的说法进行对比”错误。原文信息是“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则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多种多样的风格和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法处处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形象,很少只是客观的描述。浦起龙说得好,'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诚然,杜诗不仅反映了时代,同时也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诗人的性情活跃在诗的字里行间。这正是杜甫的诗史与一般历史不同的地方,正如胡宗愈所说的,里边包涵着诗人的'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可见文中引用两人的说法是从不同角度论证杜甫诗的特点,没有对比。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所以我们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也未为不可”错误。原文第4段信息是“但把目光局限在从晋宋到唐初的三百年内,这时期的诗歌除却陶潜、鲍照、庾信以及后来的陈子昂等人的优秀作品外,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而杜甫以其满腔热诚,大量地歌咏时事,从这方面看来,说是自他开始,也未为不可”,可见文中意思只是说从某方面或某个角度而言,选项因果逻辑表述绝对。
B.“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主要是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错误。原文第4段信息是“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则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多种多样的风格和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法处处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形象,很少只是客观的描述”“诚然,杜诗不仅反映了时代,同时也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诗人的性情活跃在诗的字里行间”,可见选项曲解文意。
D.“就能够书写出一部优秀的历史”错误。结尾段说“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是我国诗歌从开始以来一直到建安时代的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发扬光大,杜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见选项表述绝对化。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合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组织者,应做好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应整合创新资源。将有关政府部门、企业界、科技界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纳入创新网络,加强统筹协调、信息共享和创新合作,形成强大合力;应完善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努力造就一批国家急需、规模宏大、水平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拥有一批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企业,是一个国家保持创新活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发挥主体作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强高新技术研究,推动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高速列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加强科技创新,需要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一方面,广泛吸引全球创新人才来华工作创业,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另一方面,进一步鼓励我国科技工作者走向国际科技舞台,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组织的重要工作,支持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为解决可持续发展等全球重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
(摘编自《以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2021年3月24日)
材料二:
以量子计算、量子测量和量子通信为代表的量子信息技术已成为国家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之一。
(图表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识产权中心)
材料三:
北京时间2021年3月31日零点,“中国天眼”FAST向全世界天文学家发出邀约,征集观测申请。这标志着“中国天眼”正式对全球开放。
“中国天眼”的开放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FAST是有着自主创新基石的国之重器,FAST工程从设计到技术,从材料到建造,基本实现国产化。既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创造。
新时代中国科技蓬勃发展,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辅相成。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
“中国天眼”的开放,建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上。FAST对全球天文学家的正式开放,将给世界天文学界提供更多的观测条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摘编自《开放的"天眼"开放的中国》,《经济日报》2021年4月1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国家需要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统筹协调,整合创新资源,完善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
B. 加强科技创新,我们既要“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组织重要工作,也要“引进来”,吸引全球创新人才来华创业。
C. 量子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广泛应用,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未来五年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之一。
D. 国之重器“中国天眼”FAST,从设计到技术的中国智慧,体现了中国创造;从材料到建造实现国产化,体现中国制造。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全球科技产业变革,我国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以自主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B. 我国量子通信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量子计算和量子测量的研究虽然也位居前列,但与美国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C. 虽然我国在量子计算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量子计算领域的企业数量并不突出,国家需要投入资金扶持企业发展。
D. 中国科技发展要注重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发展。自主创新需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开放创新可以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6. 在我国“十四五”期间,企业自身应如何走好科技创新之路?请结合材料概括。
【答案】4. D 5. C
6. ①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性需求,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②注重吸引和培养高科技创新人才。③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高新技术研究和转化,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④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从设计到技术的中国智慧,体现了中国创造;从材料到建造实现国产化,体现中国制造”据原文材料三第2段信息“FAST工程从设计到技术,从材料到建造,基本实现国产化。既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创造”看,影响或者意义结论是“基本实现国产化”,选项曲解“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的关系。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归纳的能力。
C.“虽然我国在量子计算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量子计算领域的企业数量并不突出,国家需要投入资金扶持企业发展”错误。结合材料二的表格及文字信息“以量子计算、量子测量和量子通信为代表的量子信息技术已成为国家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之一”分析,“国家需要投入资金扶持企业发展”于文无据。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1段“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第2段“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组织者,应做好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应整合创新资源。将有关政府部门、企业界、科技界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纳入创新网络,加强统筹协调、信息共享和创新合作,形成强大合力”得出答案①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性需求,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结合材料一第3段“拥有一批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企业,是一个国家保持创新活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发挥主体作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强高新技术研究,推动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高速列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分析,得出③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高新技术研究和转化,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结合材料一第2段“应完善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努力造就一批国家急需、规模宏大、水平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结尾前半段“加强科技创新,需要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一方面,广泛吸引全球创新人才来华工作创业,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分析,得出答案②注重吸引和培养高科技创新人才。
结合材料一结尾后半段“另一方面,进一步鼓励我国科技工作者走向国际科技舞台,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组织的重要工作,支持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为解决可持续发展等全球重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分析,得出答案④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食记
葛 亮
在此之前,我为了采访“同庆楼”的荣师傅,足足准备了两个月。但在三天前,荣师傅离开了。
这个消息对我不啻惊雷。很快,媒体就发出了消息,说九十六年的老店同庆楼要易主了,改了个名叫“同庆茶室”。谁接了盘?就是店里原来的八个老伙计。
我心里一阵颓然。
说起来,跟这个茶楼文化的研究项目,是我一个夙愿。祖父四十年代时,曾经短居粤港,在他一篇旧文里,确切而生动地写过广式的点心,难得文字间竟有不少机趣。在我看来,面目严肃如他,定是受了许多的感染,甚以为是,方落笔成趣。其中呢,他又重点地写了同庆楼。一个谈不上是老饕的人,竟在莲蓉包上盘桓了许多笔墨,这足以让我好奇。难得的是,竟还有许多的考据。
我初来香港读书,姑祖母为我接风,便在同庆楼。那也是我第一次领略广东的“茶楼”。“饮茶”的阵仗,热闹得不像话。人头攒动,茶博士穿梭其间,眼观六路。竟好像与所有人都十二万分的熟稔。这份眼力见儿,一个熟客刚坐下来,他便拿起一个钩杆,利索索地将来客的鸟笼挂到天花板上去,下一刻便去了另张桌子收拾招呼。我当时瞠目,浑然不觉身处香港闹市,仿佛进了某个民国戏的摄影棚。小时候,与外公也去过老式茶馆。外公手里捧着那把老朱泥,一喝便是一个下午。安安静静地,喝到夕阳西下,人的胃口喝淡了,心也清淡了。这份清淡,于一个儿童却很不相宜。跟了几次,我就再不要去了。而同庆楼的满目烟火,却让我一下子就爱上了。
过了一会儿,便见后厨摇摇晃晃地走出了一个胖大身形的人。满面红光。他很灵活地在人群中闪身而行,一路拱手,和每座的食客贺着新年。而似乎人人也都认识他。
走到我们这一桌,他喜气洋洋地说,钟太,恭喜发财。
姑祖母看看我,说,师傅,有人赞你的包点好好味呢。
荣师傅看看我,说,谁家的年轻人,好靓仔。
姑祖母说,你倒是认一认,像是谁?
荣师傅认真地看了一会,摇摇头,说,熟口面,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姑祖母说,这是我小哥的孙。
荣师傅的笑凝在脸上,似乎心思游离在回忆里,方才一惊,说道,是毛教授的后人?
姑祖母说,所以说,这舌头是跟着血脉生的。过往我们两兄妹,为了你这口莲蓉,从广州的得月阁,跟到香港同庆楼。
荣师傅哈哈大笑,笑得很开怀。
我就这么和荣师傅认识了。荣师傅是同庆楼的行政总厨,从老字号迁港。历经三朝。在店里的威望足够,对我总像是个爷爷辈的人,笑得如同他手打的莲蓉。温软厚糯。后来,发现了爷爷的这本笔记,我更觉得如冥冥中有所示。思量再三,我便申请了一个关于粤港传统文化的研究项目,打算好好地和荣师傅谈一谈。
谁知苦心孤诣,准备了两个月,待到要和荣师傅见面,却碰到了同庆楼“政变”。
我在荣师傅家里见了他。
他见了我,似乎十分高兴,拿出一整个“金枕头”,叫身边的人劈开来给我吃。
作为同庆楼的行政总厨,辛苦了几十年,荣师傅住得不算宽敞,甚至可说是简朴。四十年的老唐楼,两室一厅。年久失修,空调轰隆作响。我的目光,在窗前被经年烟火熏得发黑的神龛流连。
荣师傅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说,家有房屋千栋,睡觉只得三尺。
我终于问,荣师傅,您真的不做啦?荣师傅本已黯然的目光,闪动了一下。
我说,您那打莲蓉的手艺,是撑住了同庆楼的。
荣师傅笑一笑,问,毛毛你倒说说,要打好莲蓉,至重要是哪一步?
我自以为做足功课,便说,挑出莲心?挑走了才没有苦味。
荣师傅叹口气,说,至重要的,其实是个“熬”字。
我就说说自己这颗老莲子吧。自我在得月阁,由学徒做起,如今已经七十年。这七十年,同庆楼风里浪里,多少次要关门的传闻。我呢,都当它是雨打窗,只管在后厨打我的老莲蓉。去了莲衣,少了苦头,深锅滚煮,低糖慢火。这再硬皮的湘莲子,火候到了,时辰到了,就是要熬它一个稔软没脾气。九十六年的老店啊,捱过一九九七年的金融风暴,撑过二OO三年的非典,他们说关,就关?!
听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过来,说,所以这店,让那八个老伙计盘下来了。
荣师傅愣一愣,笑了,说,是特许经营权,一次过三年期租。那帮老家伙。哪来这么多钱?一月租金就是四十万啊。这不是遇上了大金主了吗?哈哈哈。
我嗫嚅了一下,荣师傅,莫不是……?
荣师傅还是笑,他摆摆手,不说了,不说了,都是身外物。这同庆楼啊,熬过了所有的人,连同我这把老骨头,也熬到了今天。你说说,是不是合该和它同生共死,总得帮它熬到百岁整啊。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设置悬念,“我”用两个月时间准备采访的“同庆楼”前朝元老荣师傅,竟在三天前离开了,媒体的消息也为悬念助力,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小说写祖父旧文相关情节时三用“竟”字。第一处写出“我”对面目严肃的祖父写广式点心富有机趣的惊讶,后两处与第一处所写内容不同但情感相近。
C. “我”小时候陪外公去喝茶的老式茶馆,与广东的茶楼形成对比,一个冷清,一个热闹,写出“我”对满目烟火的广东茶楼的喜爱和对老式茶馆的不喜。
D. 小说有些内容看似矛盾却意味深长,比如荣师傅做了几十年的行政总厨却住着简朴老旧的住字,最后却是接手同庆楼的大金主,小说读起来曲折有致。
8. 小说插叙了发现祖父旧文和姑祖母为初来香港读书的“我”接风的情节,请分析其作用。
9. 葛亮说:“在这部小说里,我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常与变’放在了一个制点心的师傅身上。”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常与变”的表现。
【答案】7. C 8. ①补充说明祖父与同庆楼的渊源和我与荣师傅相识的经历,交代我采访荣师傅的原因;②写出了同庆楼老字号的历史悠久和茶点很受欢迎;③写出了荣师傅热情随和、手艺高超的特点:④使文章内容更充实,行文富于变化。
9. ①作为广式点心传统手艺人代表,荣师傅用传统技艺给食客带来的享受和记忆是一种“常”;②荣师傅七十年来和同庆楼相依相伴,是一-种 “常”;③从老字号迁港,历经三朝,荣师傅从“小学徒”到“行政总厨”,再到幕后的“大金主”,见证了作为茶楼文化载体的同庆楼,九十六年来的风风雨雨,这是一种“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对满目烟火的广东茶楼的喜爱”错误,小说中说“同庆楼的满目烟火,却让我一下子就爱上了”,同庆楼并不能替换成广东的“茶楼”;“对老式茶馆的不喜”错误,这一点在小说中没有体现,小说中只说“这份清淡,于一个儿童却很不相宜”,“冷清”的评价不准确。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以及插叙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要回顾插叙的常见作用,如对情节的补充说明,使结构紧凑,补充背景资料,刻画人物形象等。
然后分析插入的内容,即题干所说“发现祖父旧文和姑祖母为初来香港读书的'我’接风”,分析这一内容本身的特点,结合祖父旧文“祖父四十年代时,曾经短居粤港,在他一篇旧文里,确切而生动地写过广式的点心,……其中呢,他又重点地写了同庆楼。一个谈不上是老饕的人,竟在莲蓉包上盘桓了许多笔墨,这足以让我好奇。难得的是,竟还有许多的考据”可知,这插入的内容补充说明祖父和同庆楼的渊源,可以看出同庆楼的历史悠久以及这里的茶点受人欢迎;结合接风的内容“姑祖母为我接风,便在同庆楼……我就这么和荣师傅认识了”可知,这是补充说明“我”和荣师傅相识的经历,同时通过相识过程荣师傅的表现“满面红光。他很灵活地在人群中闪身而行,一路拱手,和每座的食客贺着新年。而似乎人人也都认识他……荣师傅哈哈大笑,笑得很开怀”可以看出荣师傅的随和热情以及手艺的高超。
接着看插入内容和上下文内容的关联。上文说“在此之前,我为了采访'同庆楼’的荣师傅,足足准备了两个月”,插入部分可以看出“我”采访荣师傅的原因,同时也让文章的情节富于变化,内容更为充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特点,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常与变”的内涵。然后结合文中主人公荣师傅的表现以及经历来说明这“常与变”。
所谓“常与变”指的是“固定和变化”。
先看“常”。
从文中来看,荣师傅是广式点心传统手艺人的代表,祖父在旧文中写过广式点心,重点写到同庆楼,“一个谈不上是老饕的人,竟在莲蓉包上盘桓了许多笔墨”,后来的“我”初到香港一下子就爱上了同庆楼,爱上了同庆楼的点心,连姑祖母都说“这舌头是跟着血脉生的。过往我们两兄妹,为了你这口莲蓉,从广州的得月阁,跟到香港同庆楼”,由此可知,荣师傅制作点心的传统技艺给食客带来的享受和技艺是不变的,是“常”。
再看“变”。
结合“荣师傅是同庆楼的行政总厨,从老字号迁港。历经三朝”“自我在得月阁,由学徒做起,如今已经七十年”“却碰到了同庆楼'政变’”“是特许经营权,一次过三年期租”“这不是遇上了大金主了吗”可知,同庆楼和荣师傅的身份是变的,荣师傅从小学徒到行政总厨,再到幕后的大金主,这是变的,同庆楼历经三朝,最后被荣师傅承包,这是变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郃之子也。固貌状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龟文。少好学,常不远千里,步行寻师。结交英贤。永和中,荆州盗贼起,弥年不定,乃以固为荆州刺史。固到,遣吏劳问境内,赦寇盗前衅,与之更始。于是贼帅夏密等敛其魁党六百余人,自缚归首。固皆原之,遣还,使自相招集,开示威法。半岁间,余类悉降,州内清平,迁将作大匠。与光禄勋刘宣上言:“自顷选举牧守,多非其人,至行无道,侵害百姓。”帝纳其言,于是下诏诸州劾奏守令以下,政有乖枉,遇人无惠者,免所居官;其奸秽重罪,收付诏狱。及冲帝即位,以固为太尉,与梁冀参录尚书事。冀忌帝聪慧,恐为后患,弑杀之。帝崩,因议立嗣,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及大鸿胪杜乔皆以为清河王蒜明德着闻,又属最尊亲,宜立为嗣。先是蠡吾侯志取冀妹,时在京师,冀欲立之。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夺。明日重会公卿,冀意气凶凶,而言辞激切。自胡广、赵戒以下,莫不慑惮之。皆曰;“惟大将军令。”而固独与杜乔坚守本议。冀厉声曰:“罢会。”固意既不从犹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乃说太后先策免固竟立蠡吾侯是为桓帝后岁余,甘陵刘文、魏郡刘鲔各谋立蒜为天子,梁冀因此诬固与文、鲔共为妖言,下狱,遂诛之,时年五十四。临命,与胡广、赵戒书曰;“固受国厚恩,是以竭其股肱。不顾死亡,志欲扶持,王室比隆文、宣。何图一朝梁氏迷谬,公等曲从,以吉为凶,成事为败乎?汉家衰微从此始矣。公等受主厚禄,颠而不扶。倾覆大事,后之良史,岂有所私?固身已矣,于义得矣,夫复何言!”广、戒得书悲惭。皆长叹流涕。州郡收固二子基、兹于郾城,皆死狱中。小子燮得脱亡命。
(节选自《后汉书·李固传》)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固意既不从/犹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乃说太后先策免固/竟立蠡吾侯/是为桓帝/
B. 固意既不从/犹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囊/冀愈激怒/乃说太后先策免固/意立蠡吾侯/是为桓帝/
C. 固意既不从/犹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乃说太后先策免/固意立蠡吾侯/是为桓帝/
D. 固意既不从/犹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乃说太后先策免/固竟立蠡吾侯/是为桓帝/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牧守是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州和郡均为历代沿用的行政区划。
B. 诏狱指皇帝下令查办的案件,也指关押钦犯的监狱,此监狱的罪犯常由皇帝下诏问罪。
C. 立嗣即确立继承人,多指没有儿子的人以同宗子侄来承继,文中也指确立皇位继承人。
D. 股肱本意指大腿和大臂,引申为“辅佐”“拱卫”,常用来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固相貌奇特,年少好学。他的额骨隆起隐于发际,脚底长有龟背纹;少年时常不远千里,步行去拜师。
B. 李固为政宽怀,爱民以诚。他赦免荆州寇盗以前的罪行,感化了他们;还建议皇帝抓捕残害百姓的官员。
C. 李固坚守道义,不畏威权。商议立嗣时,许多官员害怕得罪权臣,不敢坚持立场只有李固、杜乔坚持己见。
D. 李固尽忠为国,不惧生死。他知梁冀要杀自己,从容留书明志,表明竭尽己力兴复汉室、不惧身死的态度。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夺。
(2)固身已矣,于义得矣,夫复何言!
【答案】10. B 11. A 12. B
13. (1)众人提出不同意见后,梁冀非常气愤很不满意,却又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改变大家的主意。
(2)我的生命终结了,却得到了道义,还有什么可说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李固的本意是不想听从梁冀,他还是希望众人能坚持自己的意见。他又写信劝告梁冀。梁冀更加愤怒,于是劝太后先用策书免去李固的官职,最终立了蠡吾侯,这便是桓帝。
“乃说太后先策免固”中“固”指李固,句中作“免”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排除CD。“犹望众心可立”中“望”的宾语为“众心可立”,主谓短语作宾语,其中“可”(认可)的宾语为“立”(立清河王蒜为继承人的主张),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州和郡均为历代沿用的行政区划”错误。州郡不是历代沿用的行政区划,元代开始设立行省,宋废郡。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还建议皇帝抓捕残害百姓的官员”错误。原文信息是“与光禄勋刘宣上言:“自顷选举牧守,多非其人,至行无道,侵害百姓。”帝纳其言,于是下诏诸州劾奏守令以下,政有乖枉,遇人无惠者,免所居官;其奸秽重罪,收付诏狱”,可见李固只是上报了州郡官员残害百姓的情况,没有建议皇帝抓捕官员,皇帝下诏抓捕。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既”,已经、之后;“得意”,满意“未有以”,没有办法;“夺”,改变;“相”,偏指一方,大家
(2) “已”,停止、终结;“夫复何言”,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言何”;“夫”,发语词,不翻译。
参考译文:
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是司徒李邰的儿子。李固相貌奇特,额骨隆起隐于发际,脚底上有龟背纹。李固年少时好学,常不远千里,步行寻师。结交不少杰出的贤明之士。永和年间,荆州盗贼兴起,长年没有平定,于是朝廷任命李固作荆州刺史。李固到任后,派官吏慰劳访问境内百姓,赦免寇盗以前的罪恶,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于是贼人头目夏密等收编他们的党徒六百多人,绑着自己,前来自首。李固都原谅他们,叫他们回去,让他们相互召集,展示法律的威严。半年时间,其余盗贼全部投降,州内从此太平无事。李固升为将作大匠。他与光禄勋刘宣上书皇帝说道:“近年来选拔推举州郡长官,多数不称职,甚至横行无道,侵犯残害百姓。”皇帝听取了他们的进言,于是下诏各州上奏弹劾太守、县令以下的官吏,施政错乱不正冤枉百姓,对百姓不好的官员,免去官职;那些有奸行污秽等重罪的人,一律收押到诏狱。到冲帝即位,任命李固为太尉,与梁冀参与尚书的事务。梁冀忌惮皇帝聪慧,怕成为将来的祸患,就杀了皇帝。皇帝死了,接着就商量确立皇位继承人,李固和司徒胡广、司空赵戒,以及大鸿胪杜乔都认为清河王刘蒜品德美好声名远播,又是最尊贵的皇亲,应该立为皇位继承人。在这之前蠡吾侯刘志娶了梁冀的妹妹,这时正在京师,梁冀想立他。众人提出不同意见后,梁冀非常气愤很不满意,却又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改变大家的主意。第二天重新聚集公卿讨论,梁冀气势汹汹,而且言辞激烈。从胡广、赵戒以下的官吏,没有不害怕他的。都说:“但凭大将军发令。”可是只有李固与杜乔仍坚持原来的意见。梁冀大声宣布:“罢会”。李固的本意是不想听从梁冀,他还是希望众人能坚持自己的意见。他又写信劝告梁冀。梁冀更加愤怒,于是劝太后先用策书免去李固的官职,最终立了蠡吾侯,这便是桓帝。过了一年多,甘陵刘文、魏郡刘鲔各自谋划立刘蒜为天子,梁冀借此诬蔑李固与刘文、刘鲔等一起散布迷惑人的邪恶言论,将他们关进牢狱,就把李固杀了,李固当时五十四岁。临死前,李固给胡广、赵戒写信道:“我受了朝廷大恩,因此竭尽辅佐之力,不顾个人生死,立志要扶持王室,使之达到文帝、宣帝那样兴盛。哪会料想到有一天梁冀糊涂错误,你们这些人曲意顺从,把好事变为坏事,把成功变为失败呢?汉朝衰亡从此开始了。你们这些人受了皇帝很多的俸禄,国家颠覆你们不扶持。倾覆政权这样的大事,后代好的史官,难道会有所隐瞒吗?我的生命终结了,却得到了道义,还有什么可说呢!”胡广、赵戒看到信感到悲痛惭愧,都长叹流泪。州郡官员在郾城拘押了李固的两个儿子李基、李兹,他们都死在了狱中。小儿子李燮得以逃走保全了性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踏藕⑦
苏辙
春湖柳色黄,宿藕冻犹僵。
翻沼龙蛇动,撑船牙角长。
清泉浴泥滓,粲齿碎冰霜。
莫使新梢尽,炎风翠盖凉。
【注】①踏藕:收获藕时,人入水中用脚掌踩去藕周围烂泥并把它挑出。这是作者在齐州任堂书记时的作品。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即事抒情,作者见暮春时节湖中踏藕热闹欢快,心生喜悦之情。
B. 游船彩旗飘动穿行湖面,人们的踏藕活动惊醒了湖底蛰伏着的“龙蛇”。
C. 刚挖出的新藕就快快用泉水冲去污泥,咬一口,清脆爽口、透心冰凉。
D. “翻沼”“撑船”“浴”“碎”等几个动词把踏藕之事写得趣味盎然。
15. 请简要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14. A 15. ①这两句叮嘱踏藕之人尝新藕可以,但不要一扫而光,要把新芽留下,等到盛夏酷暑才会有满池绿荷如伞盖带来一片清凉。读来既新鲜又有意趣。②这两句诗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着眼于眼前尝藕之事,想象的却是炎夏的凉风翠盖之景。联想丰富,诗情与意境完美融合。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作者见暮春时节湖中踏藕热闹欢快”错误,根据诗句“柳色黄”和“宿藕冻犹僵”两句可看出诗歌描写的是初春时的景象。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尾联“莫使新梢尽,炎风翠盖凉”意思是说不要让新长出的茎梢折尽,留待长高长大到了炎炎夏日可以采摘莲叶来乘凉。这两句诗人以当事人和旁观者的双重视角来谆谆告诫踏藕采摘的人们一定要万般小心谨慎,不要伤害新长出的嫩芽,以便等到盛夏酷暑时候满池的荷叶带来丝丝清凉,满池如伞盖的碧绿荷叶不仅给人凉爽的视觉感受还能抵挡毒日。使用祈使语气,生动风趣,富有生活气息,亲切可感。
联想想象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由眼前尝藕想到将来夏日翠盖之景,丰富文本内容,“翠盖”使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富有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未雨绸缪,目光长远,关怀体贴大自然以及农人的思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张》中,子夏认为仁德就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
(2)《逍遥游》中描写列子乘风而行,轻盈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后再次为“我”弹奏,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写出琵琶女乐声动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博学而笃志 (2). 切问而近思 (3). (夫列子)御风而行 (4). 泠然善也 (5). 凄凄不似向前声 (6). 满座重闻皆掩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博”“笃”“御”“泠”“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诗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砷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不多,却因长期与毒药关系密切而_____。砷的形象不好很大程度上源于它的一种三价无机化合物——三氧化二砷。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它无色无味,黄豆大小的一粒就足以使人毙命。再加上,人因砒霜中毒以后症状不 ,所以砒霜经常被图谋不轨的人利用。目前由于毒物检测技术的进步,与砷有关的投毒事件将大幅降低,砒霜“正能量”的一面开始显现。砒霜可以 细胞快速凋亡,而正是由于这种特性,砒霜成为清除体内恶性增殖细胞的有利武器。除了对一些实体癌瘤有抑制效果,近年来科学家发现砒霜对多种恶性血液病,尤其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表现出令人瞩目的独特疗效。但它的用法、用量十分微妙,只有在现代科学指导下正确用药,____的毒药才能化为治病的良方。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罪恶昭著 明显 促使 世人皆知
B. 声名狼藉 明显 促进 举世瞩目
C. 声名狼藉 典型 促使 世人皆知
D. 罪恶昭著 典型 促进 举世瞩目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由于毒物检测技术的进步,目前与砷有关的投毒事件将大幅降低
B. 目前由于毒物检测技术的进步,与砷有关的投毒事件已大幅降低
C. 由于毒物检测技术的进步,目前与砷有关的投毒事件已大幅减少
D. 目前由于毒物检测技术的进步,与砷有关的投毒事件将大幅减少
19. 下列各项与文中“正能量”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B.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C. 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豆腐店里确乎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D. 隶属在五十个以上的带工头手下,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答案】17. C 18. C 19. D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词语的能力。
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罪恶昭著:罪恶非常明显。语境中强调“砷元素”的名声不好,应该用“声名狼藉”。
典型:足以代表某一类事物特性的标准形式;明显:分明,清楚明白。语境中强调症状不突出,应该用“典型”。
促进:促使前进,推动使发展;促使:推动使达到一定目的。语境中强调产生一种坏的结果或目的,应该用“促使”。
世人皆知:指很多人都知道;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影响很大。语境中强调人人都清楚都知道,应该用“世人皆知”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线句子“目前由于毒物检测技术的进步,与砷有关的投毒事件将大幅降低”有三处语病:“目前由于毒物检测技术的进步”中“目前”语序(位置)不当;“将大幅降低”中“将”与“目前”时态不一致,前者将来时,后者一般现在时,改为“已……”;“事件……降低”主谓搭配不当。
A.时态不对,主谓搭配不当。
B.“目前”位置不当。
D.“目前”位置不当,主谓不搭配,时态不对。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并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正能量”引号的用法为表示特殊含义。
A.引用。
B.引用。
C.特定称谓。
D.特殊含义。故选D。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
花粉直径一般30~50微米,在空气中飘散时,①_________,极易引发打喷嚏,流鼻涕,甚至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花按传粉媒介不同分为虫媒花和风媒花两种。虫媒花靠吸引蜜蜂、蝴蝶来传粉,产粉少;而风媒花由于不能点对点地传播,于是 ②________。这些花粉表面光滑、干燥而轻,便于被风吹散。所以,百花盛开,干燥风大的春季,③_____。
【答案】 (1). 被吸入体内 (2). 大量产粉 (3). 花粉过敏症高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结合上文“花粉……在空气中飘散时”以及下文“极易引发打喷嚏,流鼻涕,甚至……”能确定答案:被吸入体内。
②处结合“虫媒花靠吸引蜜蜂、蝴蝶来传粉,产粉少;而风媒花由于不能点对点地传播,于是”句中分号确定横线内容与“产粉少”形成对比关系,填“大量产粉”(产粉多)。
③处从位置和内容判断属于总结句,综合上文“极易引发打喷嚏,流鼻涕,甚至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花粉表面光滑、干燥而轻,便于被风吹散”等信息推出答案:花粉过敏症高发。
21. 在即将开始的辩论赛中,正方观点是:治愚比治贫更重要。请从以下各项中选出与正方观点保持一致的两项。( )
A. 贫困的原因很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 治愚是源,治贫是水,源远才能流长。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 只有治愚才能治贫,反之亦然。
E. 贫穷的根本原因不是穷才穷,而是不会改变贫穷才穷。
F. 有些贫困村通过发展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
【答案】BE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观点、理解句意的能力。
正方观点是:治愚比治贫更重要。
A.强调贫困的原因很多,并没有落实到“治愚比治贫更重要”。可见与正方观点不一致。
B.“治愚是源,治贫是水,源远才能流长”,使用比喻论证法,恰好得出“治愚比治贫更重要”这个结论,可见与正方观点一致。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正方观点无关。
D.“只有治愚才能治贫,反之亦然”,强调二者都重要,两相并重,与正方观点不一致。
E.“贫穷的根本原因不是穷才穷,而是不会改变贫穷才穷”,“不会改变贫穷”属于“愚”,用“不是……而是”关联“贫”和“愚”的逻辑关系,与正方观点一致,突出“治愚比治贫更重要”。
F.“有些贫困村通过发展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强调教育的重要,与正方观点关联不紧密。故选BE。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价值产生自信,自信产生热忱,而热忱则征服世界。
1921,红船起航,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不断吐故纳新,始终勇立潮头。党员队伍从最初的五十多人发展到今天的九千多万。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当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每个人都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国家给予我们信心和力量,个人小目标的实现撑起国家的大自信。
作为高三学子,历经12年的求学生涯,一步步成长,面对人生大考,你对于“自信与成长”有哪些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例文:
越成长越自信
价值产生自信,自信产生热忱,而热忱则征服世界。——题记
我们背着行囊,一路向前,面对别人的质疑和嘲笑,只是淡然一笑,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前进的脚步,因为前方陌上花开,安然美好!
毛泽东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是啊,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怎能任时光蹉跎?岂能因一时的失败而放慢前行的脚步?每个人都是民族复兴过程、中国梦实现的参与者,国家给予我们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力量,唯有个人小目标的实现才能撑起国家的大自信。所以,今天的我们努力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投身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中。新时代新青年本当不负众望奋发图强。但,之前,努力学习,考上理想大学才是为国家献身出力的保障,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前几分钟还是空白着的卷子,已然成了写满分数的尖刀,直直插入我们尚不谙多少世故的小心脏,疼痛,惊悸,战栗!无需细致包扎,无需言语抚慰,抹抹脸上的泪水,拾起笔来继续作答。再多的祈求在漫漫题海前都是无力,怨天尤人的话语也是苍白。生命是一场在阵痛中不断磨砺心志,在磕碰中不断成长蜕变的旅行。有的人在酷暑炎炎的途中畏葸退缩,有的人却在冰雪袭身的路上勇往直前。请燃起信念之烛吧,让自信助我们前行的步履执着。愿祖国的与日俱进给我们拼搏的动力和坚持的勇气。
我们就像汹涌浪涛间的一群小小鱼儿,拥挤着,奋争着。停下,可能一蹶不振;等待,于事无补。唯有逆流而上,执着向前,才会有鱼跃龙门独占鳌头的美好局面。
前方,奋进,希望;今朝,拼搏,理想。不要说:不急,我先刷刷微博,看看微信朋友圈,等会儿……人生如此短暂,岂有多余时光任由我们挥霍畅玩?
如果没有青春作为资本,你拿什么来等待开始干活的好时辰?让我们现在就开始吧,抓紧此时此刻、每分每秒!
有人说:“等待,就是浪费青春。”没错!有人说:“没有目标和方向的人生,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啊!六月在即,我们走在高考的路上,成了,人间四月天;输了,黑色七月!长大后为国家的梦想便是幻想空谈!
高考犹如天梯,悬于云边。抓住了,一步登天,尽览群山,人生美景自无限。十二年求索,才登及此,岂能轻易折身?我意已决,绝不后退!向前,向前,迎难而上!义无反顾!
老师叮咛:“别慌,你可以的!”同学鼓励:“别怕,你一定行!”但,只有自己知道,那颗疲惫的心,早已止不住地颤抖,怎么办?不,不能再犹豫等待,不能再惶恐不安,我不认输!
纵使,心中的烦躁快要冲淡最初的梦想,纵使道道的题海快要淹没我高筑的坚墙,纵使散漫的思想快要拦截住执着的步履,我们依然固执向前——闭眼,腾空,飞跃,擎臂,我们把人生之梯抓牢紧握!我们让青春有方向,不懈怠,不颓废,勿蹉跎!
于是我们挣脱束缚着自己的坏情绪,写完一科又一科的作业,背诵一篇又一篇的课文,整理一道又一道的错题……累了,休息片刻;烦了,哼几句歌谣。这一刻我知道,我们无需等待,梦想就在不远处,名牌大学就在前方,助力国家也不是说大话虚无论自欺言。
高考路上,我成长,我自信;大中国有底气够硬气,让我们越发自信地成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材料+任务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明确了话题——“自信与成长”,也设置了写作情境“作为高三学子,历经12年的求学生涯,一步步成长,面对人生大考,你对于'自信与成长’有哪些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知角色定位为“高三学子”,“历经12年的求学生涯,一步步成长”暗示了本次作文中的关键词语“成长”,源自12年求学中的经历;“面对人生大考”有哪些感受和思考,委婉含蓄地提示考生要调整好心态,暗示了关键词语“自信”,也就是要通过写作让考生找到自信,乐观地面对即将到来的人生大考。
那么所给材料有何用途呢?主要是为了引出话题“自信”以及提示考生获得自信的途径。
第一段属于引语性质,可以直接提取作为立意角度“价值产生自信,自信产生热忱,而热忱则征服世界”。
第二段首先说明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到发展壮大,给了中国人民自信,凭着这份自信来实现民族、国家的复兴,反过来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又给了每个生命个体以自信,最后总结为“每个人都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国家给予我们信心和力量,个人小目标的实现撑起国家的大自信”,一边暗示考生要自信地迎接人生大考,一边在唤起爱国心、责任感,国家的强盛、12年求学经历给了我们自信的资本,微笑坦然迎接高考,学成后建设我们的国家,国家的强盛自然也会助力考生的成长和自信,可见个体的自信离不开国家的强大,反过来个体的自信更有益于国家的发展壮大,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所以本次作文可以从小(求学生活)的方面写自信与成长的关系,但根据要求不可以单从大(国家)的方面写自信与成长的关系,二者结合自然是完美无缺的。
【立意】1.我成长,我自信;
2.长大了,请如花般绽放自信;
3.成长路上,与自信携手;
4.成长路上难免失败挫折,自信地面对。
【素材】1. 我感谢二模考试,给努力的我以回报;我更感谢时间,给我提升自我的机会。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吐故纳新,效率就是差别。一分钟也要多背几个单词;一节课也要静心屏气,多整理几道错题;一天即使在疲惫中度过,也要内心充实,绝不把无谓的希望寄托在明天!渐渐地,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条路,是一条通向高考的成功之路,我用刻苦与勤奋铺上路基,我用踏实与深思,拓宽前路。
2.倒记时上的数字,是昨天减去今天,是撩拨心弦的紧迫;失败不仅连着失败,更连通成功;对岸雪、彼岸的花的高考,我不等你向我走来,我要勇敢地向你走去。我有比悬崖更陡峭的信仰,去完成渴望已久的飞翔。青春的我和朝阳一起出发,驾一叶小舟,一支瘦桨,奋力前行!
3.二十天,不空嗟叹时间的短暂;二十天,我要挑战人生的高度与极限;二十天,我要闯过激流与险滩;二十天,看自信的我延伸生命的曲线。自信路上有我,我不会退缩;学习路上有你,让我们一起奋进,我们从寒冬走来,更珍惜春天的灿烂,我们向六月奔去,更相信人生的奇迹。同学们,让我们用智慧播下信念的种子,七月,让我们收获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