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西夜话〗金厂峪金矿淘金史

原载:1995年12月编印的迁西县文史资料第3辑《古塞撷丛》

撰稿:刘晓忠

编校:马瑞宏

网络图片

金厂峪金矿位于河北省迁西县金厂峪镇境内,距迁西县城21.2公里。该矿是一个日处理矿石800吨的采、选、冶炼联合企业,现有职工1,840人,是目前我国重点黄金矿山之一。

金厂峪素有“金场”之称,据传开采活动已有1,300年的历史。传说在唐朝显庆年间就有人在此采金。当时人们的采矿方法十分原始,开得矿石用火焚烧后再用锤敲碎,尔后取之。到了明、清时期,采金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明代初期,刘氏、蔡氏、羿氏迁此沟定居,以采金为业,金厂峪由此而得名。到晚清,采金业逐渐兴盛起来,此地便为清政府“三平金矿”之一。据当地人介绍,清光绪年间,异乡人张绵、巫先春从东北双山、青龙带两支马队占据金厂峪金矿,起名“三平金矿”,后因找不到好矿脉败兴而去。

民国前后,当地老百姓或一家一户,或三五家搭帮从事采金生产,以为生计。生产方法较前已有明显进步。如:手工打眼,自配炸药,碾子破碎等。

民国四年,日本资本家山岛租占金矿,雇用廉价劳动力开矿,用马车将矿石拉到秦皇岛,运回日本加工。1916年,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禁止开采,从此山岛收摊回国。

1935年至1938年,天津资本家李佳惠和王占一先后到金厂峪开办“协昌”金矿和“宝丰”金矿。1938年1月,王占一勾结侵华日军占据金矿。他们对采金生产设备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造,建立了铁工厂、氰化厂,增加了捣矿、磨矿柴油发电机、电灯房、十二盘碾子等设施,还购买了四辆汽车。到1943年,他们又安装了球磨机和五个风钻,建成了一座日处理矿石100吨的选矿厂,大肆掠夺我国黄金资源。日本投降后,所有设备又被日本破坏殆尽。

旧社会金厂峪金矿工人大都有一部苦难历史,他们倍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广大工人不甘心当牛做马,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当时,金厂峪的山属于韩广恒等几户地主、富农所有,穷苦百姓在山上采金,他们按十分之一抽厘,否则,不许开采。同时,矿工们还经常受附近的土豪、地痞的压迫与欺凌。羿家庄的羿老宾、下营的刘聘三、刘存寨的刘老善等都曾雇用工人采金,他们说挣了就给个饭钱,说赔了便一个工钱也不给,工人几乎都给他白干。韩庄号称“韩家三虎”的韩玉贺、韩俊清、韩绍芳,时常持枪横行当地,如发现有谁在山上找到好矿,轻则敲竹杠,重则以武力霸占矿坑,深为矿工所切齿。1934年3月5日,曾在米峪口当过警官的张俊修诈称有伪县政府的公文指示,限制私人开矿采金。当时工人们为了养家糊口,只好凑集了七十块大洋给他,方才作罢。事后,张俊修这种敲诈行为,被采金工人李春秀(中共党员)看破,于是找到了以采金作掩护的党的领导人韩东征同志研究对策(韩东征同志是迁西县委第一任书记。1934年1月的迁西暴动失败后,他为了躲避敌人的通缉、追捕,到金厂峪金矿以淘金作掩护,同我党另一领导人李子光化名郑玉声一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决定发动全体工人同张俊修进行斗争。

通过党的活动,提高了广大工人的阶级觉悟和斗争精神,500多名工人团结一致,决心与恶势力作斗争。

这年农历九月底,张俊修又来到金厂峪南边的羿家庄,想再次诈取钱财。这天,他正在羿老宾家吃饭,李春秀带领20几名工人闯进院内和他讲理,可张俊修态度强硬,又以县长公事相威胁。此时,李春秀向工人们使了个眼色,工人们七手八脚地把张俊修拽下炕来,拳打脚踢,打得张俊修头破血流,连连告饶。通过这次斗争,工人们终于获得了采金的自由。

1935年春,天津资本家李佳惠到金厂峪开办“协昌金矿”。他们以每人每日4吊铜钱廉价雇佣工人,每天做工12小时。全矿有700多名工人,设10个洞口,从1到10依次编了序号。为了镇压工人的反抗,还组织了40多名矿警和一支20多人的督查队,在矿区终日持枪巡逻。名义上是护矿,实质是监督工人为资本家进行繁重的劳动。

当时采矿技术落后,全是锤子、钢钎、石碾等,生活待遇极低,没有安全保障,死亡事故时有发生。

全矿开工半年多,一连3个月不发工资,工人们的生活实在无法维持,就向资本家提出按时发工资的要求,经理谭志清欺骗工人们说:“待金子卖出去后,再补发……”矿工李春秀立即召集在矿上做工的羿秀丰、朱玉香、刘贵等20多名党员开会,分析情况研究对策。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李佳惠用来欺骗工人的缓兵之计,他想待成品整理好后,携金逃跑。他们找到县委书记韩东征同志研究对策,决定罢工,同资本家作斗争。12月4日,全矿举行了全体工人大罢工。

李佳惠恼羞成怒,派来矿警和督查队强迫矿工复工,矿务局总纠察长也端着手枪前来镇压。李春秀见此情景,带领工人们一拥而上,打倒了那个纠察长,包围了矿务局办公室,提出:“必须立即补发所欠工资,否则绝不开工”。工人们手持木棒、大锤、开水桶、矿石等,包围了整整三昼夜,迫使资本家李佳惠不得不答应工人们的要求。第四天,李佳惠的母亲由天津贷款八千多元,给工人补发了工资。工人们拿到了工资后,都回家了。金矿由此垮台。罢工取得了胜利。

1938年1月,王占一通过其兄与日本人勾结,强占了金厂峪金矿,长达7年之久。

日军侵占金矿后,不允许中国老百姓开采,矿区全用铁丝网圈了起来。周围修了15座碉堡,另设两个水库和一个笆篱子(监狱)。同时,为了镇压工人的反抗和剿灭八路军,设立了守备队,有12人,警察队60人。后又建立分局,十多个人专为日军筹措粮、款。公司内有八九个日本人管理生产。

建矿初期,全矿400多人,其中有一部分工人是从天津来的,一部分是从当地招的。当时工人的工资很低,井下工每天2元多,井上工每天1元多。吃的饭是发霉的玉米面。工人负了伤,不但不给治疗,反而被一脚踢开。在日寇的奴役下,工人们纷纷逃走。被抓回来的全部被鬼子枪杀、活埋。有一次,鬼子在凿子岭就用刺刀挑死了6名逃跑未遂的矿工。

镇压愈凶,反抗愈烈。工人们以各种形式与敌人作斗争。井下工人以敲铁道为信号,实行怠工。有时他们趁工头不注意,把含金量高的矿沙扔到废土坡。有些工人冒着生命危险从矿里往外偷物品,支援八路军。老工人郭振支先后给八路军偷出了一百多个雷管、三百多个钎子和八个大锤。就这样,日军在金厂峪金矿不断遭到工人的反抗和八路军游击队的打击。

1944年阴历4月30日,霸占金厂峪金矿的日军撤走,撤退前,他们将坑口堵死,炸毁了全部设备。

全国解放后,矿山终于回到了人民手中。

1957年,国务院发布了“要把黄金生产列为主要生产项目之一”的重要指示。1958年8月1日,迁安县工业局决定筹建金厂峪金矿。当时从附近农村招收220名工人,恢复了日伪时期的8个坑口,设立了采矿、氰冶两个车间,金厂峪金矿正式投产。

为了扩大矿山采、选规模,1960年5月建起了一座日处理原矿50吨的选厂,又投资37.5万元招收工人175名,并在动力设备上用锅驼机代替了畜力拉碾。1961年9月第一批技术人员4人进矿,给金矿技术改造带来了转机。次年,矿上选派工人到外地学习凿岩、爆破、管理、木工、锻钎等一整套采矿技术。同年底,由技术人员李建男、刘素媛设计成金矿第一个采场—201采场,并首先推行了浅孔溜矿采矿法。增加了3台空压机、4台凿岩机、4台动力碾、2台球磨机、以及柴油发电机组、车床、汽车等,技术和设备有所改善。

1963年1月,金矿由县营改为省营,隶属唐山冶金企业公司领导。

1964年8月,金矿归属于河北省冶金厅,并开始进行破碎系统改造工程,增建了一个日处理50吨的选矿系统。这时期全矿的黄金生产已初具规模,职工达五百多人。

1965年5月1日,金厂峪金矿划归中国黄金矿产公司领导。国家计委批准该矿扩建为日处理500吨规模的中型矿山,计划投资1,300万元。5月,成立了金矿扩建小组,10月,成立了现场指挥部,金矿党支部改为金矿党委。为了加快扩建步伐,7月,从河北铜矿、吉林二道甸子金矿、皮沟金矿调来80名技术骨干,投入扩建工程。长春黄金设计院、红旗岭井巷公司、吉林黄金建筑安装公司、河北地质五队等单位分别承担了扩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勘探任务。4,000多名建设者云集矿区,井下开拓、厂房建设、机械安装三管齐下,展开了扩建大会战。从1965年5月破土动工到1966年10月1日投产,仅仅用17个月的时间,建成了一座日处理矿石500吨的中型矿山。

金厂峪金矿原设计的最终产品是金精矿粉。过去都是把矿粉外销沈阳等地,后因冶炼厂方嫌矿粉硫量高等原因,致使大量产品滞销,造成积压,形成了“捧着金碗要饭吃”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司批复该矿“精矿粉自行处理,就地产金。”并批准建一座日处理25吨金精矿的搅拌氰化厂。为了节约开支,他们自己动手搞设计、试验、制造设备。这一改革工程从三月份开始设计施工,经过三年苦战,于1970年4月27日建成投产。随后又相应地改造和扩大了冶炼车间,这样不仅解决了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也为扩大生产奠定了基础。

1976年唐山地震,金矿遭到很大破坏,被迫停产20多天。广大矿工不顾自家房屋倒塌,积极投入抗震救灾第一线,全力恢复生产。当年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金矿的大发展开辟了广阔前途。技术革新、技术改造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碎矿改造,使选厂的综合能力从日处理500吨提高到640吨。处理矿成本降到每吨4.79元,比全国同行业历史最好水平低7.2%。氰化车间把原来的一次浓缩、一次过滤的洗涤工艺改为两台双层浓密机的四次逆流洗涤,使洗涤率由98.12%,提高到99.89%;又将一浸一洗的浸出工艺改为两浸两洗,使浸出率由96.05%,提高到96.82%,从而使氰化回收率达到96.3%,一跃超过了美国卡林金矿1976年的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1979年由金厂峪金矿主持,辽宁冶金设计院、吉林黄金研究所协作进行了锌粉置换工艺的科学试验。这一科研项目,当年就获得了成功,置换率达99.8%以上,而锌的耗量降低了75.5%,置换成本由原每吨10.13元降到3.31元,填补了我国黄金生产置换工艺的一项空白。

为充分回收国家资源,延长矿山开采年限,该矿又决定降低矿石边界品位和最低工业指标,即:把矿块可采品位由每吨5克降低到3.5克,边界品位由每吨3克降低到1.5克,这样可增加矿量237万吨,金属量11吨。这样等于不花国家一分钱,找到一个储量11吨的中型黄金矿山,节约探矿费用1,000万元。同时,还引进国内外先进采选设备,井下机械化作业率达到80%以上,不仅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也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1985年12月,在郑州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他们有11项科研项目获奖,其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四等奖6项,科技奖3项,是全国与会单位获奖最多的单位。金厂峪金矿通过搞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取得可喜成果。

30多年来,金矿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不断革新改造,企业管理日渐加强,产量逐年上升,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从1966年到1986年,20年共生产黄金464,426两,实现利润6,317.75万元,相当于国家投资的2.44倍,1979年该矿被评为全国先进企业,受到国务院嘉奖;1985年又荣获冶金部颁发的金奖杯,被国家经委命名为全国冶金工业先进单位。

(0)

相关推荐

  • 李金镛祠堂

                 游李金镛祠堂    博陵 漠河有一条老金沟,老金沟有一处李金镛祠堂.关于老金沟和李金镛往事,"中国漠河网"有详细文字: 李金镛祠堂位于漠河金沟林场长满樟子 ...

  • 黄金古镇---铜井采金的历史变迁

    沂南铜井有组织的采金活动始于隋唐.<元和郡县志>载:隋代牟州刺史辛公义开沂州矿. 1596年(万历十四年),明廷派太监陈增到山东督办矿冶开采,下令开采山东沂州.沂水金矿,铜井一带采金活动初 ...

  • 漫谈乡土文化——爬山调

    本文作者:刘立宇 中旗大后山农村流传的爬山调与陕北的信天游同根同辙,是一宗抒发人们情怀的乡土文化.它没有乐谱,没有遣词造句的固定歌词,人们触景生情,随口哼唱两句大白话就是一首歌,所以人们管它叫&quo ...

  • 隋代牟州刺史辛公义来铜井首开沂州矿

    据史料记载,沂南铜井这一带有组织的矿冶及采金活动始于隋唐.据<元和郡县志>载:隋代牟州刺史辛公义开沂州矿.这是历史上在铜井开采金矿的最早记载. 到了明代中叶,朝廷多次下令开采山东沂州沂水金 ...

  • 工人搂着美女坐专车上班,资本家牵着小狗步行进厂

    工人搂着美女坐专车上班,资本家牵着小狗步行进厂

  • 〖迁西夜话〗大峪林场的初创

    原载:2008年迁西县委老干部局主编<金色记忆> 撰稿:王如新 编校:赵印国 网络图片 1963年,省政府批准我县建立大峪林场.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国营大峪林场用了20年的时间, ...

  • 〖迁西夜话〗潵河桥商业史

    原载:1995年12月编印的迁西县文史资料第3辑<古塞撷丛> 撰稿:李士民 薛 志 二人均系迁西县潵河桥供销社退休干部 编校:马瑞宏 网络图片 潵河桥,位于迁西县城西北22公里处的烟囱山脚 ...

  • 〖迁西夜话〗激情年代(3).大峪林场的建立与发展

    来 源:迁西县文史资料第9辑<往事回眸>(孙法仲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7出版) 撰 稿:傅兴业 撰稿时间:.2009.07 网络图片 大峪林场始建于1963年,其前身为唐山地区商业 ...

  • 〖迁西夜话〗人物琐谈(9).张金祥 张大兴 张 帜 张顺兴

    来 源:迁西县文史资料第9辑<往事回眸>(孙法仲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7出版) 撰 稿:赵成洪 撰稿时间:2008.10 张金祥 舅舅张金祥,化名张兴国,本县三屯营镇六宝峪村人.1 ...

  • 〖迁西夜话〗我的老家安家峪

    来 源:迁西县文史资料第9辑<往事回眸>(孙法仲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7出版) 撰 稿:赵振山 撰稿时间:2008.03 网络图片 我的老家在迁西县潵河桥镇安家峪,退休十多年来很少 ...

  • 河北唐山市迁西县金厂峪特大型金矿床

    河北唐山市迁西县金厂峪特大型金矿床

  • 【迁西夜话】新集凤凰山道士考

    来 源:<迁西文史内参>(迁西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办,王书珍主编)2011年第1期(总第001期) 作 者:李岫春 撰稿时间:2009.10 在清嘉庆年之前,凤凰山南海紫竹院只有两间草房,没 ...

  • 贵州省天柱县社学乡金厂坡金矿(延续)环境影响报告书受理公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现将我厅于2020年10月23日受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0年10月23日-2020年11月05日(10个工作日).联系电话 ...

  • 【迁西夜话】津西铁厂的建立与发展

    来 源:<迁西文史内参>(迁西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办,王书珍主编)2011年第3期(总第003期) 作 者:李作九 撰稿时间:2010.09 津西,这里指天津市投资方(原材料资源开发公司)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