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野一号品尝记
话说梁枝荣老先生的“沐野一号”诞生已经快两年了,最凄凉的莫过于我,没有能够尝尝味道,其实也不是没有吃过,而是食不知味的吃过一次,然后就是吃了干品。
这干品自有干品的特点,它体现不了鲜品的很多特色。而且梁老师自己还留不住鲜品去干制,都是子弟兵们送他的,然后他又借花献佛寄给我。梁老师这些子弟兵有个缺点,做事不细致,所以干品虽然闻着很香,炖了很鲜,就是吃着不爽——偶尔有些微细沙几乎咯掉俺的西班牙。当然,缺点还不止一个,采收晚了(也可能正因为采收晚了不好卖才干制),弄得汤色黑乎乎,也不透明,对于讲究色香味体的中国人,这个就不是小缺点,所以俺见了老头是先抱怨了一通。梁老师也是足球高手啊,立马推了个一干二净,那也不是他的产品,然后彻底的推脱说,加工不是他的长项,这个事情留给别人解决,他只管育种培植。
进门就谈菇
本次远行由江西而山西,山西而北京,北京而平泉,平泉又回北京,然后改道到阜平,12日上午,自阜平经五台到忻州,再次拜会梁老师,当然不免要认真品尝一下“沐野一号”的滋味。然而,这一次运气出奇的好,不仅吃到了“沐野一号”的真实味道,还有机会艳遇沐野的“花菇娘”,一股脑见证了沐野一号的高抗性特点和迥异于它菇的美味。
本待顺便看看不厚先生的故里,但时间很紧,只好作罢,不过,在不厚先生故里的蒋村那儿,显然存在一个特殊的互通,距离五台方向最近的互通不足13km,离定襄互通不足9km,显然是朝中有人的好处了。
国家有关高速公路互通间距设置的规定
人车才过定襄,梁老师便电话催问,估计厨房里郭艳应该忙开了。
梁家大院俺是常客了,这几年每年都去,所以车停后咱也不待,直接冲上三楼。梁老师听见响动时,都已到门口了。同行都是熟悉的面孔,也就不做介绍,径直到客房坐下,就见桌子上堆了几个“花菇娘”。
沐野一号花菇
梁老师介绍说,现在院子里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冒出来几个,这几天晴天,干的厉害,就成了这个样子。这都是去年种过的地方,今年都只是种菜,然后有些地方试着下了些七七八八的其他原料,不料居然也能够长出来。
以前说沐野一号的抗性好,多少有点空口白话,今次算是见到了。虽然香菇和杏鲍菇甚至平菇都可以形成花菇,但真的干狠了,多半难以存活,而一般的双孢菇品种,也可以出花菇,但花成这样是不行的。
这是普通品种双孢菇花菇
沐野一号的培植历史很短,又没有人为改变,所以其秉性就是野生的,那生存能力当然是杠杠的,不仅是耐旱耐涝,耐热耐冷,而且孢子飘散自然繁殖的能力同样很强,所以如果作为鲜销产品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话,使用这个品种结合生态化方法培植,潜力和前景应该不错,白色双孢菇根本无法望其项背。尤其重要的一点是,使用木屑为主要原料也并无问题,这可是白色品种无法逾越的。沐野一号对原料发酵的要求也低于白色品种,因此培植难度和发酵控制难度都低,其推广普及就容易了许多。
开饭了,简简单单的青椒炒蘑菇上来。上一次在五寨孙国荣那里吃,因为我生病,根本没有感觉,这一回得认认真真的品品。
首先,郭艳的刀工还是欠缺一点,大块的,不过对于清炒双孢菇来说,这个确实是应该的,因为双孢菇纤维素少,细嫩的东西切薄片就没感觉了,大块的厚实的肉乎乎的沐野一号,颜色比白色品种要好看,白色品种不假酱油,就有点苍白,而沐野一号轻微的褐色,就有加了少许酱油的感觉,但炒蘑菇是不适合加酱油的,因为酱油的酱香会掩盖菇类的清香。
咬一口,最大的差异就体现出来,白色品种只有一个字:嫩,而沐野一号则有一定的韧性,当然这个韧性和香菇脚平菇腿不一样,甚至比杏鲍菇还要轻一点,这个太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了。国菜讲究口感,和外国人的讲究还是不同的,即使是肉类,中国人也不喜欢洋品种的那种口感,所以肉鸡受欢迎的程度远不如土鸡。当然粗糙也是不行的,沐野一号的口感正好是介乎嫩与韧间的一种平衡,比嫩多点嚼头,比韧少点费力,所谓食之有物,吮之有味。
品菇的要点是不能太咸,不能太少,不能太小,不能太杂。这一回郭艳大厨做得很好。没有配荤菜,味道就真实,太咸则易伤味蕾,而太少自然不足以撩动食欲,大小是关乎咀嚼感受的。喝汤或许不一样,但炒食必要厚重一些才对。
可惜,俺几个都属二师兄,快速的就瓜分了一整盘,留下的汤也被舀了拌饭。梁老师问我感觉如何,我说可以写一篇品尝记,然后大家笑了,说都吃得光盘了,照片还没拍,怎么写?于是赶忙把盘底那一点点汤拍了下来,就是题图了。哈哈,怎么描述好吃都是空话,光盘最能说明问题,问题是没够,下回再吃要做兜着走的计划。
不得不说,所有菇品清炒的汤都是浓缩的味精,双孢菇则尤其,沐野一号的味道则是尤其中的尤其。就盘里那点尾巴,还是俺肚子太饱,要不然,拌入米饭,想想都流口水。
饭后与梁老师及梁家军大将刘永康留影
这一回品尝的结果是没吃够,只有等下一次再多多的吃,才能写出更多的感受。
不过吃之外的一点收获,那就是比较起来,聊城大山合的长腿,并非品种特色,而是通风不足的关系。野生德行,自由自在的呼吸惯了的沐野一号,虽然身强体壮可以抵抗室内的二氧化碳难度,但透不过气的感觉让它们只能扯起脖子来呼吸。而在五寨和梁家院里的沐野一号,因为直接自然,并无长腿。野生品种还是更适合自然条件,或许这和它的美味密切相关,工厂化培植和室内培植对沐野一号的意义,也许需要重新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