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家桥有个战时大油坊(一)
解放前,沂南县的铜井镇由于战乱、灾荒,贫苦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以菜代炊,终年见不到油花。
1945年秋,时任灵山乡乡长的武继善,为解决百姓的吃油问题,决定兴建由共产党领导、服务于劳苦大众的油坊。他自捐1.5亩地,又买了本地朱坤的1.5亩地,选址靳家桥村东建油坊。
他组织靳家桥、薛家庄两个村的农民,自愿组合,每户一股,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有人的出人,仅一个月就建好房屋,使油坊顺利开工。
当时商定,每股每年分红三片豆饼或花生饼,这样一直坚持了8年,直到1953年油坊归属县油脂公司为止,股民获利不少。油坊开工时,组织委派党员干部任士芳、朱寿增负责经营,宋宝玺任会计(解放后,宋宝玺曾任中共沂南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商业局长等职),共用7人。
解放前,战乱频仍,土匪横行,民不聊生,乡间作坊是难以维持的。靳家桥油坊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信誉,成为乱世中方圆几十里内的幸存者。
它北靠灵山,东近峙山,两山护卫,便于躲藏。1946年后,国民党加紧了对解放区的进攻。靳家桥油坊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建造起来的。他们白天牵着骡马,驮着用具到山里躲藏,晚上再回来坚持工作。在解放战争最困难的时期,靳家桥油坊不但保证了广大农民的吃油问题,而且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