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尼采的锋芒和悲悯
庄子与尼采的锋芒和悲悯
王海东
在东西方思想史上,皆有不少叛逆者,然如庄子与尼采这般深刻、彻底而锋芒毕现者凤毛麟角;他们以华美的词章抒写心中的忧虑,妙不可言的隐喻包含丰富的哲理;他们窥见传统文化的弊病,进行深刻的批判,不惧艰险与时难;他们勇于破旧,又善于立新,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文化观念,开启新的思想领域,描画新的精神风貌。在批判的锋芒之中,饱含对人类命运的深情关切。
庄子
虽然庄子与尼采时隔两千余年,地处东西,种有别,言不通,思各异,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思想奔放浪漫,以隐喻叙哲理,生动有趣,妙不可言;批判的锋芒照耀思想长空,直指历史传统的要害,放矢中的;破立兼顾,为人类构建新的观念,寻求理想的出路,孜孜以求,不惧艰险,不顾荣辱。实为思想家的典范。
尼采
以隐喻阐述形而上学思想,化艰涩哲理为妙曼故事,是哲思艺术化的经典。庄子善于运用寓言、卮言和重言等方式,陈述其深奥的哲学思想。在《庄子》里,传世寓言极多,耳熟能详者如:庄周梦蝶、濠梁之辩、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朝三暮四、佝偻承蜩和混沌等故事、人物、动物与形象极为生动活泼,读之令人难忘。哲学家尼采有着丰富的古典语言学修养,古希腊文化娴熟于胸,重塑酒神狄奥尼索斯、阿波罗和查拉图斯特拉的形象,还大量引入狮子、鹰、蛇、骆驼、赤子与超人等物种,赋以新意,批判柏拉图、犹太教和基督教思想,既锋利,又美妙。二者著作都富有文学色彩,多有名言警句,富含寓意,同时饱含哲思,充满智慧和想象,是哲学艺术化的经典之作。
深刻而系统地批判传统文化,重估一切价值,攻击礼教、宗教与道德对人的桎梏,喜好自然,渴望逍遥自由。两千年前的庄子和百年前的尼采,所面临的社会状况亦有相似之处:社会急剧变化,礼崩乐坏,人的生存状况不断恶化,于是庄子向封建礼法投去锋利的批判武器,反对君王独裁,批判礼法对人的宰制,倡导“独有之人”,摆脱宗法传统、礼教文化和世俗观念的羁绊,“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以道家的自然主义批判儒家名教思想,反对君主专制,尤其是厌恶权力对人的宰制,还有繁琐的纲常伦理对人的制约,人无法得自由身,故须弃之返自然,隐遁起来,寡欲息念,才能安身立命,寻得逍遥乐。尼采则对统治西方千余年的犹太教与基督教发起全面进攻,指出宗教道德束缚人的思想,训导人们成为温顺的羔羊,安于奴役,为了进“天堂”而放弃世俗的一切,这是荒谬的偏居。因而必须否定之,摧毁一切驯化生命的规范,即便是“上帝”也不饶恕,他大胆宣判:上帝死了!进而人要成为自己,独立自主,自强不息。他的思想策略是以希腊悲剧精神、东方文化尤其是琐罗亚斯德教、印度教和佛教思想替换基督教思想,以坚实的大地代替虚幻的彼岸,以生命艺术取代抽象的形而上学,形成强力意志哲学。不难看出,二者的批判武器竟有暗合之处,皆具有东方色彩,无疑为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复兴辟就蹊径。
以悲悯情怀破旧立新,构建新思想,寻求新出路。与许多批判性思想家不同,庄子和尼采不仅破坏旧世界,还要建立新世界,在对现实进行批判之后,他们托出自己的理想,即塑造全新的人格“神人”和“超人”。庄子的“神人”并非具有神通之力无所不能的人,而是一位觉醒者,追求独立自主,逃离政治权力的牢笼,摆脱社会价值观念的囚禁,走出人伦关系的牵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破除一切幻相,逍遥自在,自得其乐。尼采的“超人”亦非超常能力之人,而是冲破重重社会价值和宗教道德的束缚,放弃天国的幻想,回到人间,回归生命本身,争取权利,实现生命意志,获得自由幸福,并不断自我超越完善之人。他们勾绘的理想图景,为人类指出一条新的道路。
他们与马克思恩格斯怀有相似的梦想:希望人得到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因此,他们奋不顾身向绑缚人的各种枷锁开火,抨击专制政治与礼教以及宗教道德,寻求个体的解放;然而庄子无可奈何只得呼唤精神自由,不敢言及现实,隐遁无形,自求全生而已;尼采则直指现实,敢于抨击社会丑态,追求权利,自由自主地为人。凡是有碍人的自由发展的,他都要无情地批判,即便是偶像与权威,也一应否决,毫不妥协。但他们心中满是对人世的悲悯,竭尽所能探寻新的出路,其勇气和智慧令人感佩!
不过,二者的差异也不容忽视: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确有不同,思想范式和概念体系也有别,寻求个人解放的前提和条件不同,理想目标亦有差异,二人思想之间的沟壑不可小觑,“神人”与“超人”不可等而视之。“神人”是一种无欲无为的遁世者,但求苟全性命于乱世,隐去自得逍遥罢了;而“超人”则是彰显生命的强力意志,不甘苟且,不被奴役,不愿躺平,要奋起反抗,获得应有的权利,追求自由幸福。
综观二者的思想,余以为应增添他们都忽视的“凡人”一环,即作为具有七情六欲的平凡之人乃根基,而后将“超人”和“神人”衔接起来,则是一条更为完备的“成人”之路。“凡人”为基础,“超人”是保障,争得人的基本权利,铸就独立的人格,而后方能成为逍遥的“神人”,自在快乐,活出自己的风格!
刊于《云南日报》读书版 2021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