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下面
从浦东经过杨浦大桥来到浦西,右手边桥下有一大片红色的房顶,鳞次栉比,在各种高楼大厦的衬托下,显得那么的有特色、有传统,很美很悠闲的样子。可是,真正来到这里,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这里其实离我的住处并不算远,但我来上海这么多年了,很多次从这里路过,却从来没有走进去看一看。某个傍晚,来这里转了一圈,所见所闻,令我震惊。
这里是典型的传统上海石库门式的民居,大部分的房屋都始建于上个世纪20年代,已经有近100年的历史。从前这里也许还是个好地方,但现在却只能称其为棚户区。
很难想象,在今天繁华的大上海,还有这样一片拥挤破败的地方。我一直觉得我住的房子已经很差了,没想到现在上海还有很多人挤在没有厕所、没有厨房的黑屋子里,等待着遥遥无期的拆迁。
其实,这里的弄堂还算干净,治安也不错,只是居民居住的条件实在差了一些。
XX里,显示着这里老上海传统的街巷格局。
这里有一条横贯东西的菜市场,极为杂乱肮脏,这样的露天市场,在今天的上海已不多见。
我是很喜欢逛各种小市场的,但我绝不会在这里买任何熟食。
菜市场的上方,居民的衣服随意地晾着。电线纵横交错,看着就害怕。
对于喜欢了解各地风土民情的旅行者来说,这里是一个了解老上海生活的老地方,但猎奇可以,我猜,大部分的人并不希望真的住在这里,无论它的物价有多么便宜。更何况,这里也未必就比其他地方便宜多少。
居民区的电线扯得乱七八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一旦发生火灾,这里绝大多数的街道都狭窄得无法让救火车通行。
有的老住户告诉我,他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6、70年了,从出生就一直在这里,从未离开过。现在的盼望就是拆迁。可是,这片地方的拆迁已经喊了快十年,至今还没有动静。
弄堂里,房顶上,有很多私搭乱建的建筑,真要拆迁起来,扯不清的产权、户口官司,也不容易啊。
如今在这里居住的,大部分是在上海做各种小生意的外来人口,他们的居住条件,比本地人的还要差些。
这位阿婆,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了吧。至今,她还在里弄口卖些小葱、大蒜什么的贴补家用。
夜幕降临,里弄里的景象和远处的杨浦大桥、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
这样的地方,虽然破败,但如果一下子都拆迁、铲平了也是可惜,最好的办法还是在整旧如旧的基础上进行原样的改造与保护。100年,其实不算长,欧洲的那些旧城区,100年的房子算新的。2、300年,3、400年的房子也有很多。可他们大多都保护得很好,里面的设施各种现代化,住在其中,一点都不会觉得有任何不方便。甚至很多人都以居住在这样的老房子里而自豪。
当然,上海也有很多旧城区改造的经典案例,比如上海新天地、田子坊、思南公馆、杨浦区时尚中心等等。但这些改造,都以传统住户的搬迁,商业机构的入驻为特点,建筑留下了,生活气息却没有了。在商业上也许很成功,但在文化上,却失去了一定的特色。不知城市的规划者们,对此可有更好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