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草药发泡疗法的研究
对中草药发泡疗法的研究
中草药发泡疗法历史渊源
发泡疗法,包括鲜中药发泡疗法,古代称为“天灸”,现代称为“药物发泡灸”,是指采用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抹或贴敷在穴位、病处,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有如火燎之状,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法。
(1) 发泡灸源流
战国时期和晋代:发泡治病,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蓟”(芥子泥 )敷“中颠”(百会 )发泡,以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所载以药物贴敷穴位使之发泡以治病的验方很多,可谓“发泡灸”的奠基时期。宋代:宋代率先将发泡疗法称之为“天灸”,王执《针灸资生经》卷三中说 :“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为药物发泡疗法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这表明,在宋代,以发泡灸疗法防病治病 已相当普遍。明、清时期:此期发泡疗法的使用更为广泛。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 :“治疣痣黑子,斑蝥三枚,人言少许,以糯米五钱炒黄去米,入蒜一枚,捣烂点之。须臾即泡,三五日脱落。”赵学敏《串雅外编》有 :“治喉痹……独蒜瓣半枚,银朱少许,共捣如泥,摊药膏上,贴眉心印堂穴,如起泡流水无大碍,勿误入目”。朱棣所编《普济方》中说 :“目赤肿痛,红眼起星,生移星草捶烂如泥,贴内关穴,少倾发泡,揭去。” 晚清时代的外治专家吴师机《理瀹骈文》一书中所述的发泡方剂有膏、丹、丸、散、饼、栓、泥等多种剂型,所载的发泡验方不胜枚举,并且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皮科等疾病,扩大了应用范围。总之,历代众多医籍中 均载有不少发泡疗法的方剂,内容丰富多彩,方法多种多样。
(2) 现代应用及研究
近百年来,发泡疗法越来越受到学者和专家们的重视,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在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均有突破性的创新,并开始用于疑难痼疾的治疗。例如发泡疗法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腮腺炎、风湿性关节炎、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变应性鼻炎、额窦炎、梅核气、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强直性脊椎炎、胃脘痛均获得满意的疗效。临床例证不胜枚举。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发泡疗法治病机制在于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使亢进者下降,低下者升高,趋向协调平衡,正是《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理论的体现。
综上所述,发泡灸起源于战国时期,奠基于晋代,定名于宋代 ,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应用。近代,发泡灸已引起国内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发泡疗法的治病机制将成为研究的热点,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定会大放光彩。
客观评价
(1)确有一定疗效,但非秘方、也非祖传
发泡疗法,例如用珍贵的鲜中药系例药材调制后,外敷于发病关节(或穴位),经数小时左右去除草药,大约1~2天内,敷药处出现小泡并逐渐融合成大泡,将泡刺破后,积液排除,患处逐渐愈合,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治疗方法如上所述对一些疑难病症确有一定的疗效,但并非秘方,也非家族祖传。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经文献检索,近年来也有数十位学者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报告。尽管对配方作一些改良,但基本原理完全相同,疗效也相似。“八五”攻关课题中有一个中医药项目主要诊对发泡疗法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这足以说明,发泡疗法已纳入现代中医学研究的行列,有必要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
(2) 应加强病例的科学总结
发泡疗法疗效各家报道不一,有的甚至达到95%以上或达到100%,或治愈率高达90%以上,或称之能将慢性疾病“一次根治”“一次治愈”,可谓比神药还灵,这似乎有夸大疗效之嫌。我们认为,应该建立统一的疗效 评判标准,进行多单位和多中心的统计,尽量做前瞻性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病例总结的相对科学性。
(3) 应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发泡疗法虽然已有不少报道,但极大多数仅为病例总结,而且样本较小,更缺乏基础理论的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这样就难于走向世界。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崇医师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建议国内学者多申请一些这方面的研究课题,为发泡疗法的机制研究作出贡献。
发泡药物与其他用品
药物:发泡药物应根据病情选择。一般选用1~2种即可。各种药物虽都能发泡,但其药理机制不完全相同,所以应对症下药。
其他用品:治疗盘、塑料纸、纱布、胶布、绷带、75%酒精棉球、注射器一副等。
操作方法
(1) 摆好体位,根据不同的病情辨证选定穴位或部位,并暴露发泡部位。敷药前将痛点或穴位处清洗干净,局部消毒。
(2) 将选定的药物敷于确定的穴位或部位上。
(3) 用消毒纱布包扎,以胶布固定敷药,以防止药物滑脱。
(4) 敷药后数小时,敷药部位发热、有少许疼痛(因个人局部皮肤情况不同时间有所不同)。随着时间推移,病人感局部灼痛感,蚁走感,皮肤潮红,尽量坚持一段时间,当灼痛感极强时,将所敷的药取下,将小泡用消毒纱布包扎好或上扣一直径约3cm的消毒瓶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注意保持伤处的干净。禁止用水清洗伤处,避免感染。
(5) 一般将药取下之后,敷药的部位皮肤表层红肿,这时患者有些胀痛感。6~12小时后,伤处皮肤逐渐起泡,初为小米粒或黄豆大小的水泡,水泡会逐渐变大,最后溶成一个比较大的水泡或2至3个较大的水泡。待水泡内液体充盈、胀满时,经常规消毒,用消毒针头刺破水泡底部侧面,抽出水泡里面的白色液体。
(6) 伤口愈合时可有伤处皮肤及周围有些骚痒。几天以后,结口处自行脱落,新长成的皮肤呈紫红色,一段时间后,皮肤紫红逐渐变浅变淡。发泡处的皮肤愈合复原后,根据需要还可再次发泡。
适应症
(1) 多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肿痛、肩周炎、网球肘、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等。
(2) 也可用于妇女痛经、过敏性鼻炎、牙周病、面神经麻痹、肝炎、疟疾、小儿消化不良、慢性支气管炎等。
注意事项
(1) 应用本疗法前,首先要明确病情,按疾病需要,选择发泡部位,然后按照规程进行操作。
(2) 由于发泡的药物多有腐蚀性和刺激性,对皮肤有一定的创伤,所以本疗法治疗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故除本疗法介绍的适应证外,其他病症一般不宜使用。有些发泡的药物还有较大的毒性,所以发泡药物禁止口服和乱敷。药物敷用后应即包扎好,防止药物外溢或滑脱。中药发泡疗法还有很多,使用发泡疗法应选择适宜的药物与穴位,外敷的部位不宜过大。
(3) 发泡后,可以将水泡挑破,也可以不挑破让其自行吸收。但要注意局部清洁,用消毒纱布包扎,预防感染。
(4) 如病情需要在原发泡处进行第二个疗程即在同一部位进行重复治疗时,必须待发泡处皮肤完全愈合后再进行。
(5) 发泡部位一般不会感染,愈合不留疤痕。如发泡处感染,即外涂或外敷消炎药物。
(6) 在治疗一些急性或烈性传染病(如白喉)时,应配合应用抗毒素、抗菌素或其他药物。疼痛明显时可服用一些止痛片,疼痛会越来越轻,直至伤口自行愈合。治疗过程中注意饮食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鱼腥发物,避免冷水。
中医治疗方法多,发泡疗法就是其中之一。发泡疗法,包括鲜中药发泡疗法,古代称为“天灸”,现代称为“药物发泡灸”,是指采用药力峻猛、气味俱厚、辛香走窜温热气锐,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抹或贴敷在穴位、病处,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有如火燎之状的疗法。
既具有穴位刺激的作用,又可通过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起到祛邪通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非常神奇。
近年来,这种治疗方法被广泛重视,现在兴起的经皮给药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献所载天灸法较多,如毛茛灸、斑蝥灸、旱莲灸、蒜泥灸、白芥子灸等。
这个无论叶子还是根均像老鼠脚底板的植物,性味辛温,具有天然发泡的作用。一些疑难杂症均可用其发泡贴敷治疗。被人称为神奇草。
一位肝硬化患者,在医院已经无救,有人采来神奇草,用石臼捣烂平敷在他的腹部上约半寸厚,约一个小时后病人就感到腹部皮肤火烧火燎的,肚子咕噜咕噜直响,半夜里开始排尿增多,第二天揭开药一看满腹起了大水泡,最大的如鸡蛋大,小的如葡萄大,用针刺破后流出的全是黄水,一连流了4天才流尽。肚子也逐渐缩小了,喘气也不困难了,也开始饿想吃饭了,全身也感到轻松了,肝区疼痛也减轻了,半个月后能下床活动慢慢行走了。
一位急性阑尾炎患者,由于未及时治疗形成了阑尾脓肿,在右下腹部处,有明显压痛并触及如鸡蛋大包块。给于神奇草外敷,第二天敷药部位起了个大水包,用注射器抽出50ml黄色液体。第三天阑尾脓肿包块奇迹般地消失了。第2周行第二次治疗后,阑尾炎基本治愈。
以上,神奇之药用神奇之法治病,能起到神奇之效。其灸法,被称为毛茛灸。所以这个神奇草,就是指毛茛。
为多年生毛茛科草本,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河沟、池沼、水堤旁及阴湿的草丛中均有生长。
因可治肺结核,又被称作烂肺草。又因可治膝关节肿大(中医名鹤膝风),被称作鹤膝草,
全株均覆盖着白色细长毛,尤以茎及叶柄上多。小块根肉质。茎直立,高50~90厘米。叶片掌状或近五角形,常作3深裂,裂片椭圆形至倒卵形,中央裂片又3裂,两侧裂片又作大小不等的2裂,先端齿裂,具尖头。形如老鼠脚板,所以也叫老鼠脚板草。
花与叶相对侧生,单一或数朵生于茎顶,五片狭卵形花瓣不甚亲密有间隔,黄色。
入药为全草及根。夏、秋采收。一般鲜用。
所治甚多,包括了黄疸,偏头痛,胃痛,风湿关节痛,鹤膝风,痈肿,恶疮,疥癣,牙痛,火眼等。
1、治黄疸:鲜毛茛捣烂,团成丸(如黄豆大),缚臂上,夜即起泡,用针刺破,放出黄水。(《药材资料汇编》)
2、治偏头痛:毛茛鲜根,和食盐少许杵烂,敷于患侧太阳穴。敷法:将铜钱一个(或用厚纸剪成钱形亦可),隔住好肉,然后将药放在钱孔上,外以布条扎护,约敷一小时左右,候起泡,即须取去,不可久敷,以免发生大水泡。(《江西民间草药》)
3、治鹤膝风:鲜毛茛根杵烂,如黄豆大一团,敷于膝眼(膝盖下两边有窝陷处),待发生水泡,以消毒针刺破,放出黄水,再以清洁纱布覆之。(《江西民间草药》)
鹤膝风,表现为膝关节肿大,而大腿和小腿的肌肉消瘦,象仙鹤的腿膝。
相当于西医的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关节内各种原因引起的滑膜发炎、也就是骨膜炎,以及其他以关节肿大、积水、变形为特征的关节疾病。
4、治牙痛:按照外治偏头痛的方法,敷于经渠穴,右边牙痛敷左手,左边牙痛敷右手。又可以毛茛少许,含牙痛处。(《江西民间草药》)
5、治眼生翳膜:毛茛鲜根揉碎,纱布包裹,塞鼻孔内,左眼塞右鼻,右眼塞左鼻。(《江西民间草药》)
6、治火眼、红眼睛:毛茛一至二棵。取根加食盐十余粒,捣烂敷于手上内关穴。敷时先垫一铜钱,病右眼敷左手,病左眼敷右手,敷后用布包妥,待感灼痛起泡则去掉。水泡勿弄破,以消毒纱布覆盖。(《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7、治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鲜毛茛洗净,加红糖适量,捣烂成泥状,取小团敷一侧三阴交穴(下垫泡沫塑料1块,中间挖2厘米直径的圆孔对准穴位,以防皮肤损伤过大),以无菌敷料包扎。24小时候后除去敷料和药物。见局部起泡,以酒精棉球消毒,无菌针刺破,使黄水流出并暴露(若破眼闭塞,可再穿破)。若24小时不起泡,可更换药物或取另侧三阴交穴再敷。(《湖北中草药志》)
除了以上,胃痛,支气管哮喘等,也可用毛茛发泡治疗。因其有毒,一般不作内服。皮肤有破损及过敏者禁用,孕妇慎用。
发泡又称天灸、冷灸、白灸,是 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贴于穴位 或患部,使局部充血起泡,从而达到 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该法在民间 广泛流传,只要掌握得当,就可起到 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简便灵验。在 临床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白芥子发泡法白芥子研为 细末,用醋或姜汁调为膏状,每次用 5~10克贴于穴位上,贴敷时间为2~ 4小时。贴大椎、身柱、肺俞,用于治 疗寒哮;贴下关、颊车,用于治疗口 眼歪斜。
2.斑蝥发泡法取斑蝥适量研 为细末,另取胶布一块,中间剪一如 黄豆大的小孔,贴在发泡部位,以暴 露穴位保护周围皮肤,冉将药粉少许置于 穴位处,外覆胶布固定即可,以局部起泡为 度。临床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白癜风、关 节疼痛、黄疸、胃痛等症。
3.南星发泡法将新鲜天南星捣烂敷 脐上,外用绷带缚牢,一晚后解开,以皮肤 起水泡即可。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肝炎。
4.白降丹发泡法取白降丹极少许放 于适宜的穴位,外贴黑膏药,24小时取下, 以皮肤起水泡即可。主要用于治疗坐骨神 经痛、肩周炎。
5.瓦楞子发泡法瓦楞子1个(洗净、 灭菌),黄芥末2克,益肝散1克(青黛4 份,甜瓜蒂2份,冰片1份)。将上药末混 匀,用陈醋调成糊状,放在瓦楞子壳内,倒 扣于臂膈穴,用绷带胶布固定,24小时后 取下,2周1次,左右臂交替用药,3次为1 疗程。主要用于治疗乙肝。
6.大蒜发泡法雄黄粉6克,独蒜头1 个,共捣烂为泥,搓为丸状,放于合谷穴,盖 上纱布,再以胶布固定,24小时后起泡。用于 冶疗咽喉肿痛。也可单用蒜泥外敷合谷穴、 涌泉穴,治疗扁桃体炎、鼻衄等。
发泡疗法又名“天灸”、“自灸”,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捣烂或研末,敷贴于皮肤或穴位上使之发生水泡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生白芥子、斑蝥各等量分别研末和匀,以50%二甲基亚砜调成软膏,定名为“发泡膏”,每次取芝麻大或麦粒大一团,堆放于2cmX2cm胶布中心,贴于施治部位,过3小时揭去,一周贴药1次。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多种疾病,兹将常治的病种及方法简介如下。
哮喘(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分3组穴位贴治。
(1)天突、定喘、肺俞;(2)身柱、大杼、膻中、命门;(3)肾俞、足三里、身柱。发作时以1、2组穴交替贴治,缓解时或“冬病夏治”时用1、3组穴交替贴治。痰多者加丰隆,脾虚者加脾俞。每周贴药1次,4次为一疗程。
过敏性鼻炎:内关、外关交替贴治。
梅核气:天突、曲池、合谷。
胃脘痛:中脘、胃俞、足三里。
胆囊炎:日月、胆俞。
肝区疼痛:章门、期门。
水肿:阴陵泉、水分。
术后尿潴留:气海、水分。
面神经麻痹:太阳、颊车、下关。
肩周炎:肩三针、曲池、阿是穴。
网球肘:曲池、阿是穴。
腰痛:肾俞、命门、曲骨。
坐骨神经痛:肾俞、环跳、委中、承山。
膝痛:犊鼻。
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阿是穴。
痛经:关元、中极、三阴交。
痄腮:阿是穴。
扁桃体炎:人迎、列缺、合谷。
牙痛:颊车、下关或健侧合谷、阳溪。
贴发泡膏后3小时即可将膏药揭去,如小儿、妇女皮肤娇嫩者贴治时间宜缩短,手足暴露部位贴治时间要延长,如水泡过大,胀痛难忍,可用消毒针尖刺破。为防止衣服磨擦疼痛,可用“创可贴”覆盖。如觉瘙痒,切勿搔破,可涂些肤轻松软膏,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愈后不留疤痕。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