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者不辩,君子不与小人争高下
严循东 2021年3月5日
古人云:贤人争罪,愚人争理。然而,这个道理并不是每个人都懂,遇事不争,这是一种高尚的境界。
1、内修净化心灵,外求玷污灵魂
人世间虽有各种各样的人,但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于理解你的人,根本不需要解释;对于不理解你的人或恶意攻击你的人,你的任何解释都是那么苍白无力甚至浪费时间。有智慧的人内修心境的平和,故而能够在内修中净化心灵。愚蠢的人外求事物的表相,故而任由是非玷污灵魂;主动认错的人,心境越来越平和宁静;无理强争的人,心情越来越郁闷烦躁;久而久之,争理的人心烦气躁,百病从心生。而不争的人,心境清宁,身心得愉悦。
其实真心修炼的人,乃是明白天地之真理,宇宙之真相;知道“善恶有报如影随行”的天理;明白“天地有司过之神”,故不敢欺暗室无人。闻过而欣,欣则乐于改过,无过也静心反思,淡泊名利则不为名利所累,明白事实真相不因一人、一时不明而永久消亡。明白即使遭恶人粗口辱骂、被小人流言抹黑,蒙受不白之冤,必有己过在先,当下坦然喜乐接受,内心依旧充满光明。
话语上不肯吃亏的人则不然。纵然以强横压倒对方,最终恶口造业,难逃天理的惩罚。虽得一时的窃喜,难得长久的快乐,其结局不言自明。
2、善者不辩,君子不与小人争高下
很多事情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情形下,是无法在当时说得清楚的,如果一定要想说清楚本身就是一个妄想,这一点从《三季人》的故事中,可得到启发。
《三季人》的故事,据说是与孔子的某位弟子的传说有关:相传孔子的这位弟子,平日里最喜欢与人争论,一天他去拜访孔圣人的时候,在圣人家门口遇见一个穿着绿色衣裤的小童,小童拦住他问道:听说你的老师是孔圣人,那么你的学问应该挺好的,我现在想请教你一年有几个季节?回答出来了,我给你磕头,回答错了,你给我磕!
弟子想了一下说:四季。童子说:错了,三季!弟子就奇怪了:明明是四季,怎么到你这就三季了?正当两人争论不休之时,孔子出来了,然后童子对圣人说:圣人,你来评评理!一年到底有几季!圣人打量了一下童子:三季。童子高兴的要弟子磕头,然后走了。
弟子不解,遂问师傅:师傅,您教我们的时候都说是四季,为何今日却说三季呢?圣人回答说:你不见那童子不是人吗,它是一只蚱蜢变的,蚱蜢一年中只活春、夏、秋,它那里知道冬这个季节呢,你与它争论是没有结果的。弟子这才恍然大悟,叩拜师傅的教诲。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必与他人争执,每个人的境界不同,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立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
贤人内求心境,故而能够在内求中净化心灵。愚人外求事相,故而任是非名利玷污灵魂;争罪的人,心境越来越平和宁静;争理的人,心情越来越郁闷烦躁;久而久之,争理的人心烦气躁,从心生病。而争罪的人,心境清宁,身心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