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门一开,正气外流!一张止汗方,化解畏风乏力,为中医正名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常有朋友问我,文老师,你说,是中医好还是西医好?
我说,这很难笼统地回答。在不同的领域,中西医有不同的建树。在某些地方,西医远超中医。而在某些地方,中医又比西医强。
现在,我给你举个例子。我想让你知道,在某些领域里,中医的优越性,是很明显的。
比如说多汗易感。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当时很年轻,才33岁。
这个人啊,有一回到外地出差,不小心就感冒了。感冒以后,他就吃了好多解热镇痛的药物。
结果呢,这个人很快好转,但从那以后就出了一个毛病,即动辄出汗,只要一动弹,就出汗,身上出汗,脑袋也出汗。
出了汗以后,他就有些畏寒怕风,精神不振,身体倦怠。
这个状态,持续了好久,他的身体始终不见好转。多汗、畏风、倦怠、没精神。整个人几乎无法坚持工作。
怎么办?他去看中医。
看的谁呢?是我国山东地界的中医老前辈,刘启廷。刘老师在业界是德高望重的。您要是感兴趣,可以上网查阅他的学术生平。在这里,为节省篇幅,我就不多说了。
刻诊,见患者脉浮细,苔薄白,舌质红。
当时,刘师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炒白芍30克,桂枝30克,黄芪30克,炒白术30克,防风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这个药,每日一剂,水煎2次,取药汁混合,早晚温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6剂以后,诸证悉平。不出汗、不畏风、不乏力了。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呢?我给你简单说说。
读者朋友,你记住这句话,汗越多,气越少。就是说,你这个人,因故异常出汗,时间久了,必然伤气,使得你出现气虚的问题。
比如说上头这个男患者。他在感冒以后,服用大量解热镇痛之品,结果造成多汗,汗出不已。汗,属于津液的一种表现形式。汗多,则津伤。津能载气。津伤,则气受损。因为患者气受损,就形成了一系列气虚表现。比如说,浑身倦怠乏力,没有精神,这就是气虚使然。气有固摄肌表腠理的作用。气虚,肌表腠理舒张,于是不耐风邪,他就时时觉得畏风,怕冷。
就脉象而言,患者脉浮细。脉浮,说明他汗多伤气,易受外邪侵袭,外邪一来,正气努力抗争,所以脉浮。脉细,说明正气不足,想要抗争,却没有足够的能力。
这个时候怎么办啊?第一,把患者表邪散开。第二,辅助患者的正气,给他补气。气足了,一鼓作气,把外邪撵走,把肌表腠理固护起来,事儿不就摆平了吗?
你看看当时用的方子吧:
炒白芍30克,桂枝30克,黄芪30克,炒白术30克,防风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
这个配伍,其实是桂枝汤和玉屏风散的合方。白芍、桂枝、生姜、大枣、甘草,这是桂枝汤。黄芪、白术、防风,这是玉屏风散。其中,桂枝、生姜散寒解表,驱赶风寒之邪。白芍和大枣,养阴血,敛营气,补充因为多汗而受损的营阴。甘草,配合桂枝,辛甘化阳而散寒邪,配合白芍则酸甘化阴补津液。这个桂枝汤在里头,主要负责驱散表邪,补充所流失的营阴。
接着,看白术、黄芪和防风。这三味药,主要负责培补患者的正气,补气、固表、实卫。黄芪和白术,健脾益气。防风,散邪祛风。
如此一来,患者气不虚,汗得敛,风寒之邪得以驱散,他多汗畏风之感,肯定就好转了。
你看,这就是在中医理论下产生的治疗方法。我这么解释,你应该可以看懂了吧?
实际上,中医治疗多汗畏风易感,是比较拿手的,和西医比,有一定的优势。很多人就是这样:特别爱出汗,一动就出汗,出了汗就畏风,似乎总在感冒边缘晃悠着,精神不振,身体乏力。免疫力不知道跑哪去了。西医,没啥好办法。中医,就认为这是久汗伤气,气虚而表卫不固,可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配合玉屏风散来固表实卫。这个思路,是中医独有的。
因此,在这个小问题上,中医比西医强。当然,这仅仅是中医优越性的一个代表,一个缩影而已。
在这里,我诚恳地希望,读者朋友能把上面的方子记下来。我个人认为,它是治疗多汗、畏风、易感、倦怠乏力的验方。如果你有这方面的困扰,不妨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不过我认为,对于正在感冒发热的人来说,方子里的玉屏风散,不宜用。
看到这里,可能你会想,我在夏天,也爱出汗,我是不是可以用这方子止汗呢?我告诉你,不可以。夏天出汗,那是正常现象。只要出汗后没有不适,就无需干预。我在这里讲的,是多汗以后畏风、怕冷、气短、乏力、没精神。也就是说,患者有明显气虚之象。你没这些不适,只是出汗,那就不能算作病态。世界上,没有让人该出汗却不出汗的方子。你懂了吧?
另外,请谨记——感冒以后,如果用解热镇痛药,量不要太大。否则,容易出现动辄出汗的现象。这在临床上比较多见,足该重视和警惕。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