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哥》等三组文图(1977)

49、张大哥

这所谓“张大哥”,记得好象是当年落户山乡时房东家的什么亲戚;是否“女婿”“姐哥”之类的,的确已闹不大清了,姑且存疑吧。好在这毕竟也不太重要。有一个印象比较深:每次他来这房东家,大多都是些乡村相对闲暇的日子,我们一般也都没有出工。他来了,常也来我们知青这边屋里坐坐。只感觉他身架虽不甚高而颇魁梧,说话声微嘶哑却又十分洪亮,总之是一副所谓“中气”很足的样子吧。因为常值彼此小闲,所以也就为他画过了速写像,一边画,也一边随意聊聊。他也说起过他们那边乡里来重庆知青的事。说来他与我们这边倒是相距不远,但却已经是隔县了。而且准确地说,我们那儿本就是达县(今之达州)、平昌、宣汉三处交界之地,正可谓之“天高皇帝远”也。当然,那时候大家口无遮拦说这说那的,也不全只为这地处边远,还是得看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人。再说了,原已就是处于极底层的状态了,一般又还会落到哪一步去呀,呵呵。现在我看了他这幅事后经过加工的速写像,引起整个感官回忆的,仍是作那原始速写之时的情景。似乎,天又是那么湛蓝高远,空气中弥漫着焦干的农作物叶秆气息与滋润的水稻清香之气;四野静寂而偶闻牛哞鸟鸣之声,或因赶场过路的一二人声。而我们的肠胃,都正处在一种隐约的习惯性饥饿状态……有一点需要说明:这画中“张大哥”旁边的那个显得怪可爱的孩子,其实完全与此情景无关。自己也更是全然记不起最初他是怎样进入我画箧的了。而他之所以出现在这画幅中,仅仅就因为后来我觉得这画左边显空了一点,有些痛惜这纸,就不知是从速写本中的什么地方找出这孩子的粗略形象,将其在这儿表现得细致了些。咳,由此也真是可以看出,当年自己都正是处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呀!

50、双河黄家坝

这儿所说的“黄家坝”,就是当时画伴儿S某下乡落户的生产队。看来他果因是当地干部的子弟啊,去的地方,那不知比咱去的那“马鞍山”坡梁上,要好上了几多。想当时周周都在野外度过这星期天,这天的中饭,多半都只是老馒头就白开水。但有时,因为写生的地点就在这“黄家坝”附近不远之处,所以S某也就邀请去他那儿弄个简单的午饭来吃,然后再小歇一下,养点精神,以利下午的“战斗”。他这住处在一个大院内;独自一人,端可称是柴方水便,食粮不缺,且还有煤炭可烧,真是让我“后羡”不已。记得每去他那儿,多半都是吃着洋芋焖饭与小韭菜煮汤,那滋味也堪称是相当的地道。而且,当时每每一边共同弄饭,一边也有劲地聊着绘画艺术连同其各种相关之事,特别是汤饭既饱,又一人再叼着一支香烟横倒在他那小木床头,话题却仍旧在热烈地进行下去,这样直至两人都渐觉迷糊……那情景,确也让人觉得十分开心。——再回过头来说说这所示之画本身吧。从画中可以看出,他们这粉墙与木泥墙混成的院落,位于一个僻静的小河湾里,并恰在连绵起伏的丘陵内一凹平之处。周围有着较为密实的林木与培整得很好的田土。因季节及特定光照的缘故,田野里一片金黄,倒真也与它这名字非常相称。咳,这辽远的静谧的气氛啊,现今,真是再也难得找着了!想这次重返巴山,途经这一带,已是很难觅着一点儿当年的情味。唯其这样,这画儿也就弥足显其珍贵。或许是当时自制这油画纸时,所涂牛皮胶质量方面的原因吧,现在这纸显得有些起皱折了,就象是山的脉纹,径直冲上了天去似的,呵呵。

51、小河风清

这画中所示之景,为当时学校近旁溪桥面上自己来来去去所常见。那时候就曾为这景色感动着。一次终于忍不住了,也不管桥上人来人往,桥面又窄,停驻下来必会使人行走不便,居然就在那儿摆开摊子,旁若无人地画了起来。但这记忆中只是自己一人在那儿画,S某却不在,而按照画中落的日期看,则那已经是与其过从甚密的时候了。或者,这也只是那一次他因甚“缺席”吧,呵呵。从这画中的光照看,时间应是下午,六月的太阳明艳耀眼,天空低处,反倒被衬映得黑沉沉的。小河沿岸坡滩形态很有变化,而且草树汀沙及水中石块,在构图上与田野庄稼交互错杂,近前又有着两只觅食的鸭子,整个景物,在荡漾着云影的流水间,显得是这般的亲切而平易近人……哦,多么淡泊恬然的回忆!此时面对这因年代已久而显得有点儿旧黄的画面(虽说它仍也是亮晶晶的),这鼻中似乎扑入了一股幽澹清新的沙水之气,其中还夹杂着稻谷的芬芳;同时,这脸上,也好象隐隐然有着阵阵微凉的轻风掠过。然而所有这些,确实都已在这当地彻底地消失了。这次回到此地,曾特意想去看看这小河湾的景象,但只见篾棚围着的一片建筑工地,缝隙间泥塞沙堵,只有从中缓缓漫溢出的浑水,象是在告诉人们,这儿真的是有过一条蜿蜒清澈的小河……咳,说个实在话吧,之所以咱这人许多时候都不愿重游旧地,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不想见到当地那种面目全非的模样,而宁愿将往昔那种美好的印记,完整无缺地保留在这心底。当然,这世界终究要发展,这也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好在,有自己的这些画在,也可以说是为这世上曾经的一时一地,留下了真实的地表资料吧。

………………………………………

本人《画中游附记·西画部分》,亦属相对私人性的资料,此前主要只发布于自己各博客或“空间”之内。现恭请各位订阅者予以点评,发表高见。倘是内中所涉及到的一些世事或人生经历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则作者我,将更会感觉欣慰。

另外,这西画虽为我青年时代之最爱,然而后来因为诸多原因,终至忍痛放弃。网络流行后,也曾将此前所作之油画连同素描、水彩及水粉等西画作品发布于一些艺术论坛,亦得到过不少网友的好评。这儿仍选取一些,以供大家参看——

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搜狐社区 笔墨丹青 鬼枴_べ鬼

粗看时还以为是哪位大画家的名作,再看时方知是出自江南达者之手。钦佩!

喜欢油画的浑厚、喜欢油画的朴质,更喜欢思度于油画中的无言表达......

    ——红袖添香 → 红袖论坛 → 读图时代凤箫吟

典型的重庆农村写照,画的好!

涉猎广泛且均有建树,非潜心琢磨者不能为也

麻柳林/林间小石桥都有梵高的感觉在里面,顶!

    ——四川美术网论坛 司马长风

来自生活的杰作 好

    ——四川美术网论坛 yangyunlou

这帖好看呢....呵呵

    ——四川美术网论坛 蜀郡野人陈风良

内容上很有亲切感......来源于生活的作品.

    ——四川美术网论坛 iloveyou

麻柳林有梵高的感觉,好啊

兄之油画亦很有实力!

    ——四川美术网论坛  云飞扬

楼主多才多艺,佩服啊

    ——四川美术网论坛 刀尖

真是好作品啊,,,,,,,,

    ——四川美术网论坛  陈学高

楼主,看了你的各类贴子,感觉你多才多艺,不知道最精的是哪门?

    ——四川美术网论坛 laoqiang

总体上不错,风景要好些。支持,努力。

    ——中国美术家协会网【中国油画论坛】阿春

象徐悲鸿老前辈的画,很好,我喜欢,风景也不错。

真的很经典。偏爱风景!

——中国美术家协会网【中国油画论坛】wgdxhn

有情、有趣、有生活。有品位,有功力,更有个性!向老师致敬!

——国画网【艺术杂论】周俊一

江南蜕心堂:原创艺文渊薮……

扫一扫或按一按,关注“童山雷”订阅号

(0)

相关推荐

  • 对莫里索的再评价

    贝特.莫里索是印象派团体中的一员,女性.一直以来人们把她置于一个从属的角色地位.但是我们新东方主义油画做绘画分析的时候,发现我们需要重新评价她的作用.当然我们的评价是从我们的画派的角度,未必是一个可以 ...

  • 他的速写给人感觉好似人物速写,又神似素描头像

    庞茂琨四川美术学院院长油画专业硕士学位,现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艺评网合作艺术家.庞茂琨的速写与素 ...

  • 绘画分析:人像画的流派分类

    关于人像画的分析,我们之前已经几次讨论过.新东方主义油画在移植国画方面,逐渐涉及到人物画,遇到了困难.就是解放之前的国画人物画,移植的范围过窄. 徐悲鸿的人物画,还有蒋兆和,1930年代就开始学习西画 ...

  • 《晌午》等三组文图(1977)

    55.晌午 这"晌午"二字,在当时自己生活的那个范围内,其实主要指的是下午那段时间了,因为乡村午饭本就开得晚,饭后再出的那一工,又被径呼做"晌午工".这儿也沿用 ...

  • 《石垭》等三组文图(1977)

    <画中游"附记" ·中期>选载第37.38.39.篇 (总数为129篇) 37.河湾残照 身处穷乡僻壤之境,时常皆沿着环流在场镇周围的小河畔写生,时间一长,有时面对自己 ...

  • 《溪边小院》等三组文图(1977)

    40.溪边小院 印象中,当日与S某同处之境,最多最常见的,便是这春秋天的溪野间.每次为了寻得一个相对有特色的景点,我们都要肩挎手提地带着各自的行头及吃喝之物,在或阴或晴或风乃至细雨飘飞的情景中,爬坡涉 ...

  • 《溪水木屋》等三组文图(1977)

    43.溪水木屋 因当地早年多有林树,所以房屋的建造,一般也都以木墙瓦顶居多,只是后来经过了"大跃进"时代,林木遭劫,新建房儿,才渐渐以砖泥墙为主了.而在人居环境中作风景写生,当然这 ...

  • 《乡村水磨房》等三组文图(1977)

    46.乡村水磨房 77年6月份的一天,又与S某冒着当地每在这种时候都常有的那闷湿天气,在山野间东转西转了好久.将至失望之际,入一凹梁,则眼前倏忽一亮:呀,终于又觅得一景!原来在一溪湾之地,人们借着一坡 ...

  • 《人像二帧》等三组文图(1977)

    52.人像二帧 这两幅画中的人物本身,完全没有半点关系,甚至于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不过是自己一时兴起,觉得将其置于一处对比着看,好象还有些趣味,才这样做.两者,一个显得骨骼精瘦,穿扮怪异,斜睨的小眼 ...

  • 《香炉山残庙》等三组文图(1977)

    58.香炉山残庙 1977年"十·一"国家例行假日,因为与S某两人都觉得这毕竟不同于平日里星期天.必须利用它来写生,而是感觉似乎应当让其显得更有意义,或至少也是更有趣一点儿,所以, ...

  • 《“意临”瓶花》等三组文图(1977)

    61."意临"瓶花(上世纪70年代后期) 这儿同样也只借着一幅本没太多可说内容的画,来说说画这画时自身的情形.因当时是突然去到一个崭新的环境,人又相对较闲,所以,在手边仅有一幅极小 ...

  • 《清明蜀山》等三组文图(1996)

    一百二十一 此<清明蜀山>一画,若今日题之,当为"清明渝山"矣.幸而"巴渝"与"川蜀"两地,虽以人间行政区划观之已同泾渭,而以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