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川老师告诉你家长如何辅导孩子写作

这里是少川老师的第110篇原创推送~
今天是深夜更新 懒得做封面和插图的少川。
这个寒假,一个关注公众号的家长加了我微信,几乎每天都坚持给我发孩子的作品,我也就没事帮忙看看。
我是第一次面对这种个体辅导。
今天,就以这个孩子的文章为例,说说家长应该如何个性化地辅导写作。
观前提示:
今天晚上打完麻将聊完天突然来了兴志,决定更篇公众号。
素材是很早就准备好的,但用这个素材写什么却一直没定下。
写完之后,我觉得实操性不强,不过权当记录好了。
因为是个性化辅导,所以我只是举例,情况不同,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要这样去引导。
写得很匆忙,还请谅解。

第一阶段

刚开始加我的时候,孩子觉得自己写得不好,写不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渐渐便自我否定,不愿动笔。
面对这种情况,最初几天,不管孩子的文章写得如何,我都是鼓励夸奖为主。
这种鼓励不能大而化之,空口无凭,而是要针对具体的句子和语段进行细致点评。
譬如,我会说:
“时间给生活一天天紧着发条”,写得好!
“黑米粥似的夜空”,这个比喻很有趣啊~
今天叙事不错呀。
叙事越来越棒了!
这就很好,好的开始!
但是,也不能一味夸奖,要引导她把更多的内容加进去。
譬如:
能不能详细描述一下……?
这样做是什么原因呢?
它是什么样子的?
……是什么感觉呀?
如果你要写……的话,可以从哪些内容入手呢?
一边引导,一边提更高的要求。
譬如:
这样吧,明天你还写这个题材,但要记得加上点细节哦~
第一阶段要点:
鼓励夸奖,有理有据。
引导细化,提出要求。

第二阶段

当孩子不再畏惧写作,便可以进入第二阶段了。
关于阶段,其实我不是有意划分的,碰到了合适的文章,就根据问题引导引导。
那天,孩子写了一篇这样的文章:

今天是南方的小年,街道上人来人往,“年味”开始在空气中慢慢变得浓郁,猛吸一口似乎还有饭菜的香味。

傍晚,我穿上期待已久的新衣,打扮打扮才出发去奶奶家。暖暖的灯光照进车内,我向外望去,灯上装饰着象征吉祥如意的电动“中国红”,还有的是向外“泼洒色彩”的电烟花。虽然挂的仅仅是电饰品,但依然能感受到这座城的年味。到了奶奶家,入眼便是我去年写的春联,翰墨浸透的字迹让我想起去年贴春联时我和家人的忙乱。敲门,门开了,奶奶含笑的眼睛从门内探出来,还是一如既往的慈祥,搂着我让我赶紧进屋。走进屋内,一切还是那样的温馨。

我的回复是这样:
叙事越来越棒了。
穿上新衣是什么感觉呀?
——是特别开心觉得自己又大了一岁。
灯光照进车内是什么样子呢?是迎面而来的灯光吗?还是怎样的呢?
——是那种散光。
嗯嗯 ,这样想,是不是我们的文章就可以继续细化啦。
这样吧,明天你细化一下,我也写一个,我们对比对比看看。
第二天孩子的文章长这样:

昨天是南方的小年,街道变得繁忙了,路上红灯前停了一长串车辆,在街灯的光晕下,有点像放在烤箱中的烤肠,染上了一层光亮。“年味”开始在空气中慢慢变得浓郁,猛吸一口似乎还有饭菜的香味。

傍晚,我穿上期待已久的新衣,衣服轻轻的,暖暖的,穿在身上,似乎感受不到它的重量。我喜欢这种感觉。去奶奶家的路上,路灯柔和的灯光沿着车窗,滑进车内。向外望去,路灯上装饰着象征吉祥如意的电动“中国红”,还有着向外“泼洒色彩”的电烟花。红得满眼都是喜庆。虽然挂的是电饰品,但依然能感受到这座城的年味。
到了奶奶家,入眼便是我去年写的春联,翰墨浸透的字迹让我想起去年贴春联时我和家人的忙乱。敲门,门开了,奶奶含笑的眼睛从门内探出来,还是一如既往的慈祥,搂着我让我赶紧进屋。“哎呀,你看,又长高了!”走进屋内,一切还是原样。饭桌上补各式菜肴放满了,茶几上则是各种水果。
姐姐慵懒地斜倚在沙发上,我走过去,坐下。她突然说:“我觉得你没以前漂亮了、”我瞪大了眼睛,不可置信地摇头看着姐姐,头发都要气得着起火来,和她你一言我一语地吃吵起来!
“吃饭了,快来吃饭了!”奶奶大声招呼着,饭桌上,我一边夹着菜,一边喝着节日才被允许喝的饮料,手口并用,不亦乐乎。最喜欢姑妈做的凉拌萝卜丝。切碎的萝卜丝整齐地铺在调好的酱料上,再点缀几片香菜叶子,夹几根放嘴里,酸酸辣辣,口水一下子不知道从哪冒出来,我一边嘶嘶地唆着口水,一边又吃下几根……

过年,是我最喜欢的日子,它热闹,吉祥,可我现在,心里总有一点点惆怅,过年,没有了鞭炮的喜庆,也没有了烟花的惊艳,安静得让人总感觉心里缺了点什么。

拿到这篇文章,我第一反应是,今天写了好长
因为之前的随笔,没有超过三百字的。今天写了将近七百,值得表扬
接下来,指出这篇文章中的问题。
但要注意,这个时候提的问题,要最核心、最好改的。
当时我是这样说的:
今天这篇写得不错呀,最后一段有感情的转折,这个转折前面似乎没有什么铺垫?
P.S.
找问题这一步,让孩子自己来完成更好,她自己也有感觉的。
欸,我有点后悔自己说早了。
孩子说:我也感觉转急了。又不知道在哪铺垫。不过我终于觉得写长随笔很容易了哈哈。
我回:那你觉得,现在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是不是可以在前面环境描写里做点铺垫?
——很不错的主意,还有吗?
可不可以对比以前和现在的年的声音不同?
——似乎可以一试。
老师,我想不到了。
——好,那久先这样,两个方法。明天的写作,你要写两篇,一篇表达过春节的欢喜,一篇表达你的惆怅。就在这篇的基础上删改。
于是,第三天的作业长这样:
改一:
今天是南方的小年,傍晚,我穿上期待已久的新衣,衣服轻轻的,暖暖的,穿在身上,感受不到它的份量。我喜欢这种感觉。
去奶奶家的路上,两旁的路灯,暖黄的灯光沿着车窗,滑进车内。向外望去,红灯前停了一长串车辆,在街灯的光晕下,有点象烤箱中的烤肠,踱上了一层光亮,与路灯上挂着的中国结彩灯,透出的大雅大俗的中国红,相互映衬着,喜庆正浓。
到了奶奶家,入眼便是我去年写的春联,翰墨浸透的字迹让我想起去年贴春联时我和家人的忙乱。
敲门,门开了,奶奶含笑的眼睛从门内探出来。新烫的卷发,很是年轻好看。奶奶搂着我,让我进屋。“哎哟,你看,我们宝又长高了!”走进屋内,一切还是原样。饭桌上各式菜肴,茶几上水果满目。
姐姐斜倚在沙发上,神情慵懒。我走过去,坐下。她一本正经地说:“我觉得你,没以前漂亮了……”我瞬时瞪大了眼睛,看着她,头发都要气得着起火来,和她你一言我一语地吵起来!房间里顿时热闹了起来。
“吃饭了,快来吃饭喽!”奶奶一边招呼着,一边摆好了碗筷。饭桌上,我一边夹着菜,一边喝着饮料,手口并用,热气在饭菜中升腾开来,奶奶脸上的皱纹,若隐若现,脸上的笑容,像花一样在嘴角绽开……
这真是个幸福的小年,我想。

改二:

过年了,又大一岁了。几年前窗外总是时不时地爆竹声,噼啪一阵乱响,令人厌烦,可现在只剩下安静,我讨厌也没有对象。
过年,有我最喜欢的寒假。本想着和儿时的朋友,好好聚一场,因为学业,曾经无话不谈的好友渐行渐远,见一面,有点难,可我还没准备好,就无言地告别了。我有点被动。
过年,一场疫情,盼望已久的“杭游”也取消了,那是我渴望已久的快乐,可它也离开了我。
曾经年神话中的驱兽符,现实中的中国声音——爆竹,因为污染,也没有了,随之而去的是我喜欢的那份热闹。安静的年,有时觉得太静了!
一年,我又大了一岁,我得到了好多,可随着一年又一年,失去,也走近了我的生活。
我的点评:
今天的两篇,情感脉络都是统一的。通过这三天的修改,你完整地体验到了写作从少到多,再由多至精的过程。

接下来,要解释一下为什么昨天那样写是不太好的:
所有的感叹,都不是突然一下发出来的,都是有原因的。前一天你的语段之所以会让人感到突兀,是因为没有交代原因,前面都觉得你好像很开心呀,突然一下就似乎不高兴了。这也正是铺垫的用处。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好像男朋友老说:我女朋友超奇怪的,明明讲得好好的,一下就翻脸了,我都不知道为什么。
当然,有一种可能是这个男生比较神经大条,感受不到女朋友的情绪和给出的信号。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女朋友压根没讲呀,把一切心思藏在心底,这个时候男生怎么能看出来呢?
所以呀,信号是要给的。或者说,这本就该是你发出感慨应有的心理活动。
情感的生发也是有逻辑的。
朱自清写:热闹是她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因为她自己惆怅,所以外部环境越热闹,她越难过。这就是乐景衬哀情。
就好像,你自己没考好,别人考好了。她越开心,你越难过。
杜甫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汪曾祺化用了这句: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人当下的情绪不一样,句子要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但是这个情绪,都是有原因的。
杜甫是因为“国破”,汪曾祺是因为“喜爱”,由这样的因导出这样的果,逻辑才是顺的。
最后,要再表扬你一下哦。
从最开始写不够三百字,到第二天居然扩充了一倍,再到刨除冗杂枝叶,将其变成有完整情感脉络的文章,非常棒!
明天要写一篇,关于这几天写作的感想。
 
孩子的感想如下:

这三天的随笔,都是写关于我过小年经历。删删改改,再加上老师的润色。

我想起开始时,内心的忐忑,心,仿佛成了一架楼梯,双脚踩着它上楼,“咚咚”的震动声一下一下,震动着我的心弦。生怕自己定得不好,让老师见笑。老师第一次的鼓励,我的心暖暖的,接下来的表扬,推着我继续走下去,我像被糖纸包裹着,甜甜的。
写多了才发现,原来写随笔也可以像说话,讲故事一样,只要写出发生在自已身上的真实故事,再加以润色,就自然成了一篇小文。并不像我印象中的“难于上青天”。
老师不仅每天引导我,还帮我整理文章,标明每篇文章字数,让我感受自己的变化。并附上了自己写的两篇范文,教会我比较,分析,模仿,体会文章的 写法。实在是用心。谢谢老师。
看老师给我改的表达“惆怅”一文时,我发现老师删去了所有与喜庆幸福有关的语句,改成了平淡叙述,这样应该更便于添加惆怅的情绪,变换感情基调。(修改:叙述中带有惆怅的情绪,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同时,老师在直接抒情时用部分语句进行了提前铺垫,让抒情更加自然,读起来不会云里雾里,这其实就是具体写出自己的心理感受,是我在以前习作时,从未考虑过的因素。
老师写作时对文章语言节奏,长短句的拿捏十分到位,对生活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观察(修改: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这点我要向老师学习。
这些天,不必说老师教了我写文章感情脉落要一致,叙事有铺垫,有因果,也不必说老师教会儿如何表达情感,惆怅的几种表达方法,单是写文章要“说真话,写真事”就够我无限品味。写作是有趣的。
第二阶段,最主要的是对比。为了让孩子感知到怎样的文字更好,我们要指导她们一遍遍修改自己的文章(可以隔天改,最好是能读出来)。
可能改得不是很好,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是有收获的,而且这个收获要及时总结。
为了更好地对比,我当时也试着改了两版,放在下一篇公众号里。
有些家长会直接插手孩子的作文,我是不太赞同这么做啦,可以引导,但不要直接插手。
更好的做法是,孩子改一版,家长也改一版,分析一下,各自都做了哪些修改?这样也能让孩子有一种并肩作战的感觉。
第二阶段总结:
坚持写作,找到问题。
修改对比,总结经验。

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就是孩子记录日常了。遇到问题重回第二阶段,对比修改,总结经验。
(咳咳,其实是我过年去了,乐不思蜀啦)
个性化辅导最好是每天坚持,如果一周一次的话,说实在,意义不大。
整个过程中,家长最好是多咨询一下老师的意见,找到孩子文章的最核心问题,对症下药。
譬如这个孩子的写作特点是,善于描写,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升华,但是逻辑稍有欠缺,导致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文章结构和叙事性比较差。
针对她的问题,光练笔是不够用的,关键在提升认知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认知能力提上去了,凭她的能力,写作不是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