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静心宁神度酷暑

I导读: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称为“伏夏”,即“三伏天”,一年中最热的阶段就在大暑、小暑这两个节气中。大暑、小暑里面蕴含着很多的风俗,有很多中医的身、心养生之道。(编辑/闫奇峰)

小暑大暑紧相连,一抹乡愁一份安

作者/冯磊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随着温度一天天升高,小暑、大暑也接连而至。暑天的记忆总是快乐的,清澈的池塘、摇曳的荷花、依依的杨柳、清脆的蛙鸣、舞动的萤火虫,成为不能忘却的记忆。

小暑、大暑,这些古人观天时万物总结而来的节气,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心底,悠悠数千载,但循环演绎着炎黄子孙不改的一脉乡愁。

“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玉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小暑节气气温高,雨水丰富,阳光充足,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的时期,农村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

人们常说“热在三伏”,“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一年中最热的阶段就在这两个节气中。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称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民间有“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也正是这个季节,万物蕃秀,草长莺飞,萤火虫活跃,忽明忽暗的点点白光伴随着人们度过漫漫长夜。

热虽相似俗不同

暑天的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如何对待这些节气,各地又有不同的风俗,广为传播的是“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小暑时节风俗: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大暑时节风俗:

暑期天气湿热,针对气候各地形成了不同的习俗。在广东很多地方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在浙江,有送大暑船祈福的习俗,认为不断流逝的河水能把疫鬼瘟神赶走;福建莆田人则吃荔枝“过大暑”;山东南部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的习俗,即喝羊肉汤,认为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体现了《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的思想。

静心宁神度酷暑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元稹的这首《小暑六月节》不仅展现了小暑时期的环境,也表达了其热爱生活的情操。

按照中医理论,季节和五行、五脏是对应的,夏季属火,对应的五脏为心,如何“养心”就成为夏季养生的关键。中医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在志为喜。因此,“养心”就变得格外重要。在暑天,气温过高本来就容易使人精神紧张,心理、情绪波动起伏,加上高温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很可能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所以养心是防止情绪起伏,预防疾病发生的好办法。

静以养心。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青奴被荐枕,黄奶亦升堂。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晚凉无一事,步屧到西厢。”如何静心,金代诗人庞铸给出了答案。而《黄帝内经》针对夏季养生提出了总则,“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要做到养心,首先要做到热爱生活,让心静下来。闭目养神、听悠扬的音乐、看优美的图画,或钓鱼、打太极拳等缓慢运动,都有利于调节精神、保持心情舒畅。

睡觉宁心。

“热天睡好觉,胜吃西洋参”。夏天要有充足的睡眠,睡眠好,心情好,有利于心神的宁静。

大笑放心。

笑是精神愉悦的一种标志,夏季气候闷热,易使血压升高,心烦意乱,这时若笑口常开,就能改善情绪,从而协调人体各脏器的功能。

莲藕仙草龟苓膏

小暑大暑期间,天气炎热,饮食应以适量、清淡为宜,不要过于贪食生冷食物,可以吃一些清凉消暑的食品。去池塘里采些荷叶,挖些莲藕,是这个季节不错的选择。南方地区有小暑吃蜜汁藕的习惯,将鲜藕用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当凉菜吃。也可以把藕切成薄片,用开水焯一下,加醋等凉拌。还可以把藕和排骨一起清炖。茯苓、扁豆、薏米等食材熬成汤或粥消暑,另外,每天吃水果、顿顿新鲜蔬菜也有益防暑。

“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烧仙草本身也可入药,它的外观和口味均类似粤港澳地区流行的另一种小吃龟苓膏,也同样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防暑祛湿话健康

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指出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高温、多湿会影响到人体的散热,湿热相结,常常会导致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因此,中医里常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

如三伏天治疗哮喘、关节炎等疾病。湿热困脾,还会导致消化功能减弱出现脘腹胀满、头昏腹泻等,湿热侵袭也容易导致感冒,因此要正确面对暑期的多发病。

防中暑。

中暑是热平衡机能紊乱而发生的一种急症。最好不要在10时至16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太阳镜、涂抹防晒霜。还要准备充足的水。出远门要备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人丹、风油精等,以防应急之用。

防感冒。

夏季感冒多为暑湿感冒。暑湿感冒多表现为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欲呕、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湿邪容易犯脾,会导致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调。所以,夏季感冒有时还会出现有脘腹胀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等胃肠道症状。夏季感冒的治则以清暑化湿、解表和中为主。可用于夏季感冒的中成药较多,如常见的藿香正气软胶囊、四正丸、保济丸、午时茶等。

防湿疹。

夏季天气炎热,而且潮湿,而湿疹跟湿气重有很大关系,所以在这个季节湿疹患者很多。一般表现为在皮肤表面出现红斑、小疙瘩、水疱等,大多比较痒。一旦发现湿疹,要积极治疗,如方法不恰当很可能造成皮肤感染,治疗起来更麻烦。可在野外采鲜马齿苋,回来洗净后煮水喝或者外用涂抹,可以起到祛湿清热的作用,对于治疗湿疹效果很好。马齿苋也可直接拌凉菜吃,既能当菜也能祛湿。而对于渗出较为严重的湿疹,用黄柏或者地榆30克煮水后热敷15分钟,能迅速缓解瘙痒和渗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