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并未闭关锁国,还促成了欧洲崛起,真正的衰落另有原因

近代的中国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许多人将这一切归咎于西方的船坚炮利,中国的闭关锁国,落后当然要挨打,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当时中国的白银的吞吐量是世界第一,号称当时世界的经济中心,这么强大的一个国家,为什么会被西方列强三两下就给收拾了,帝国衰落的背后,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吗?

1793年,英国政府派出马戛尔尼来到中国福建,一方面是来给乾隆祝寿,另一方面希望中国能开放双边贸易的通商口岸,跟乾隆说开放通商口岸,互通有无,对大家都有好处,但是乾隆可不吃他那一套,只是简单说了几句:我大天朝要啥有啥,还用跟你们这帮蛮夷番邦做生意,你来我大天朝跪都不肯跪,马上收拾东西给我滚犊子。“马戛尔尼只好灰溜溜的回到了英国。

许多人认为这是中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如果当时中国能开放贸易,将会加快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中国融入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会更快,赶上工业革命的步伐,以中国当时的经济基础,一定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可是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这个结果就是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内乱,革命。

朝贡的实质是双边贸易

但是在1800年之前,中国并未闭关锁国,有许多韩国,日本,东南亚商人在边境进行贸易,这一切还要归功于华侨的先祖,他们很早之前就跟外国人做生意了,在边境地区还设立了一些自由贸易区,你如果觉得这些贸易是小打小闹的话,你一定听说过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朝贡“,从字面意思大家都认为朝贡就是你是我的藩属,你就要给我钱,就像我是洪兴扛把子,你就要给我交保护费,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朝贡也是一种互通有无的贸易方式,每次国外使臣进贡的时候,我大天朝地大物博,怎么能让使者空着手回去,当然也要送一些东西作为回礼,这样一来一往,不就是一种双边贸易吗?

既然明清并未闭关锁国,与外国也进行贸易肯定需要钱,中国当时主要流通货币是白银,为什么选择白银,而不是黄金,铜钱或者纸币等其他货币呢,选择白银的原因是白银质量轻,方便携带,在重金属中有比较保值,还易于分割。。

这在当时还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习俗,就是明朝每个人出门都要带一把剪刀,这把剪刀可不是剪布用的,而是用来剪银子的,这样在交易的时候才能剪出足够的银两,剪银子产生碎屑会用蜡块包裹起来,以后融化了蜡块,银子凝结在了一起又可以使用了,既然白银有如此多的好处,明朝当然选择用白银来作为主要货币。

明朝中期,人口越来越多,对白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中国自己产的白银少,现在仅发现在浙江的根坑村有开采白银,既然国内供给不足,就要从国外进口了。

明朝中后期,西方与中国处于严重的贸易逆差

到进口白银,就要提到历史上一个著名事件,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开启了大航海时代,这既是一次地理大发现,也给当地人民带去野蛮和掠夺,哥伦布虽然没有到达黄金遍地的中国,但是也找到了传说中的one piece——白银。

明朝中后期,西方与中国处于严重的贸易逆差,中国生产的丝绸,瓷器,棉纺织品价格昂贵,但是在欧洲乃至世界都十分畅销,因为老祖宗发明的东西当时欧洲人连仿照都造不出来,当时的欧洲贵族还以使用中国瓷器为一种时尚,因此当时老外叫中国为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

为了赚中国人的钱,当时欧洲人运了许多钢琴来中国,以为中国人也会对高贵的钢琴情有独钟,谁曾想当时中国二胡拉的震天响,我一把二胡可以拉出交响乐的感觉,谁要你那个弹棉花的东西,欧洲人只好把钢琴又运回去,因此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

向中国大量倾销白银,扭转西方与中国产生的严重贸易逆差

老外看了眼红,总要想些法子来扭转这个局面,怎么办呢?事出偶然,在明朝使用银本位制度的时候,葡萄牙,西班牙等航海大国也在使用白银,他们本国的供给不够,就从美洲掠夺大量的白银。

当马尼拉大帆船乘风破浪来到中国的时候,他们发现中国在大量使用白银,于是葡萄牙就租借澳门,将此地作为中西方的贸易商埠,向中国大量倾销白银,正好解决了明朝白银不足的问题,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的一个世纪里面,美洲生产了30000吨白银,日本生产了8000吨白银,总计38000吨,其中流入中国的白银在7000吨到10000吨之间。

欧洲就此逐步扭转了贸易逆差的地位,哪里有掠夺,哪里就有占有,在与中国的白银贸易发了大笔横财之后,欧洲加速了资本主义的扩张,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为后来欧洲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中国就此对白银过分的依赖,这也对明朝末年的时局产生了严重影响。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用鸡蛋和石头的比喻慨括了一个观点,外部的温度只能让一个鸡蛋而不是一个石头的“内部矛盾”产生出小鸡,而当时联通世界的鸡蛋就是白银。

这也可以证明当时在15世纪和17世纪就已经出现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已经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由于当时中国的白银吞吐量处于世界第一,所以当时世界的经济中心是在中国,而不是在欧洲,这已经在全球学者中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纸币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信用货币。

既然中国当时没有闭关锁国,还是世界的经济中心,后来为什么衰落了呢?

白银大量倾销给明朝,虽然给明朝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却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15世纪中叶,世界的白银供应量减少。1640年以后,这种情况忽然加剧,由美洲进口的白银减少了一半以上,由日本进口的白银减少了三分之二,明朝还不知道,一场巨大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欧洲,就在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的时候,欧洲人惊讶的发现,留在自己口袋里的白银少之又少,而来自中国的瓷器越来越多,大量减少的白银货币导致了欧洲严重的财政危机。

英国为了度过财政危机,在牛顿的倡议下,不再以重金属的重量作为价值衡量,而是大量铸造银币,以发行者的信用交易流通,后来经过改革,又采取了黄金作为准备金,纸币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信用货币。

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的根本性原因就是白银缺少

这种方法逐步在欧洲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欧洲就此度过了财政危机,既然白银逐渐被取代,马尼拉大帆船运送的白银也就大量减少,这对当时的明朝造成了严重影响,江南地区开工不足,大量的手工业者失业,全国物价飞涨,粮食奇缺,为了解决白银减少引发的财政危机,1643年,明朝重新发行了纸币,但是后来由于明朝遗老的反对,又取消了这项政策。

当时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经济形式的中国,什么东西都比较便宜,也没有多少人能剩什么余钱,自己过日子还行,但是没有余钱就没有消费,虽然也不会发生通货膨胀,但是内需长期不振的话,肯定整个国家的经济就会疲软

而当时大部分资金其实掌握在地主和官僚的手里,当崇祯皇帝想向他们筹措赈灾费用的时候,他们更是百般推脱。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必定会带来严重的社会矛盾,可以说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的根本性原因就是白银缺少。

清朝衰落的根本是没有建立完善的货币金融体系

后来清朝建立,这一情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虽然后来短暂的发行了纸币,但是后来又退回到白银资本的老路上,如果当时能跟上欧洲的步伐,建立完善的货币金融体系,或许清帝国还会绽放出昔日的荣光。

明清的衰落,一部分原因是天灾人祸,另一部分原因是外族的入侵,假如明清是两艘大船的话,这两艘大船的桅杆就是白银,没有了桅杆,大船就不能扬帆远航,也将因此失去航向。

刘慈欣在《三体》中提到过黑暗森林法则: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

这一理论放在明清的衰落也同样适用,世界历史本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没有一个国家会永远强大,当你暴露自己衰落的坐标的时候,就有许多国家像饿狼般会露出凶意的獠牙,正印证了那句老话:“世界历史,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参考资料:全汉升《中国经济研究》弗兰克《白银资本》苏尔茨《马尼拉大帆船》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刘慈欣《三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