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安宁有约】宁夏总社《长兄如父》作者•瑞霞
长兄如父
文/瑞霞
我有三个哥哥,每一个都像父亲一样的照顾我,在这里先说说大哥。
大哥长我十七岁,兄妹六人排行老大,“长兄如父”,用在他身上最为贴切。
父亲因为一场意外,在我十三岁时溘然长逝。当时的我个头偏小,心智略逊同龄小孩,懵懂无知,根本不知道父亲这一走,将是天涯永别。只记得埋葬过父亲后,在坟头,看着嚎啕大哭的姐姐与姑姑,被她们感染,我哇哇大哭。这时,跪着的大哥把我揽入怀中,一只手臂搂着我,一只手给我擦鼻涕眼泪,哽咽着说:“霞,不哭了,我们回家”。
当时,不知道这句话的重量,可这一幕、这一句话,却深深镌刻在我心中。四十多年来,每次想到这些,心酸不已。或许,当时大哥说的“家”就是他自己,事实上,大哥确实扛起了“家”的重担。
母亲的聪慧善良、明察事理闻名遐迩,父亲离去后她将这个家操持的井井有条。该结婚的、该上学的一个也不耽误,当然这里也有大哥的功劳,大哥不但传承了母亲的治家理念,也秉承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美德。
母亲经常给我们兄妹五人讲大哥的过去。为了替父母分忧,小学四年级辍学挣工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农民在生产队劳动,按农活的轻重记酬,即工分,年底分钱按平时的工分多少结账。大哥十几岁的年龄,干壮劳力的重活,挑粪、拉石头等,因为这些活给的工分高。
上世纪六十年代,粮食紧缺。大哥与邻居搭伴,拉上架子车,买些生产队的水果去外地换粮,风餐露宿,艰辛劳顿难以赘述。有一次,上一陡坡时,由于两人体力严重透支,在距离坡顶几米处,车轱辘后滑,连人带车滚下坡底。这时大哥与邻居,使出浑身的力气将麻袋扛到车上,继续爬坡。为了早日到家,家人能吃顿饱饭,两人顾不了饥渴困乏,昼夜兼程。到家才发现身上青紫多处,好些地方的皮也被擦破。
改革开放后,农村兴起盖房热潮。不管是自己家建房,抑或别人家建房,大哥总是挑最苦最累的活。因为大哥信奉帮人要诚,做事要实,可他不知道,这样对他的身体有多大的损伤。母亲每每说起大哥经历的苦痛,总是泪眼汪汪,而成家之前的我,只能陪母亲哭,等到自己有了小家,思想渐趋成熟,母亲再要说起,我总是以别的话岔开,怕再听下去会控制不住自己,比母亲哭得更厉害。
母亲病危之际,多次给我们兄妹说:“国有大臣,家有长子”,并给我们讲秦腔剧中家和国兴的故事,因为母亲、大哥对秦腔比较喜好。我们也知道,母亲将管理这个大家的权力,赋予了大哥,同时,也将责任、担当压在了大哥的肩上。
母亲去世近二十年,这些年里,大哥成为这一大家人的中心。兄妹们各自家庭里的小纠纷,邻居间的不和谐,小辈们工作中的不愉快、找对象的标准,统统由大哥调和掌舵。
大哥已七十有余,我们这个大家现有四十多口人,虽说大家不在一起吃、住,但几十年留下的传统依旧保留,我们仍像母亲在时一样,亲密有加。兄妹、姑嫂、侄子、外甥等家中老少,有事相帮相助,无事嘘寒问暖,这里面与大哥的管理、教育以及他无私奉献息息相关。
大哥现在病体缠身,视力极度低下,每次看到他被病魔折腾的面容憔悴,痛苦不堪,我恨无法找到良医佳药,也想如果能替换,愿意将大哥的病转到我身上,让大哥过几天正常人的日子。
从父亲的坟头大哥说的那句话开始,大哥就是父亲。只是他付出了父亲的所有,坚韧、吃苦、勤勉以及全部的爱,而我未能尽到妹妹或女儿的义务。惟愿大哥在有生之年,病痛减轻,心情向好,延长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让兄妹之情伴我们长长久久。
2018年5月于金建
后记:此文作于三年前,每次要增加内容,都因为眼眶湿润而就此搁笔,可上天就是不给我时间,大哥于今年四月永远离开了我们,骨肉分离,锥心之痛。
作
者
诵
读
#1
#2
#3
作者稿酬和诵者报酬说明
本文系远方传媒原创首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