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风流科学家的另一面,至今还深陷抄袭风波
2003年,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台播放了一部叫“爱因斯坦的妻子”的电视纪录片,指出狭义相对论并非爱因斯坦独自完成,他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玛丽克也完成了一部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有传言米列娃才是这对情侣中真正的智者,甚至认为狭义相对论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米列娃做的。
《爱因斯坦文集》揭示,还是学生的爱因斯坦,一直与米列娃通过信件讨论研究工作。在1903年他们结婚之前,爱因斯坦寻找工作期间,米列娃一直在资助爱因斯坦。
那么,动摇经典物理学理论基础的狭义相对论,究竟是不是爱因斯坦独自完成?除了米列娃之外,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是否抄袭了其他科学家的论文?
01
米列娃·玛丽克(1875—1948),出生于塞尔维亚的蒂泰尔(当时属于奥匈帝国),先在瑞士苏黎世大学攻读医科,后来转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攻读数学和物理,是1897级学习理论物理的五个学生中唯一一个女生,一个天赋惊人的女高材生。
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期间,米列娃与爱因斯坦相识,两人很快坠入爱河。通过爱因斯坦的情书,也可以看到这位伟大科学家为爱痴狂的一面,比如他写给米列娃的情书:
“我是多么幸运,找到了你,一个和我平等又和我一样坚强而独立的生灵!除了你,我和任何人待在一起都会感到孤独........在这里,想你是唯一让我觉得生命是真正有意义的事,要是思维也能有一点生命,有血有肉,那该有多好!”
之后,两人形影不离,一起学习,一起探讨科学。在这一过程中,米列娃经常帮助爱因斯坦核对计算和查询数据,但是否做了狭义相对论的工作,如今人们不得而知。不过,爱因斯坦留下的文献与两人的通信记录,却有所暗示米列娃在狭义相对论中或有贡献。
1901年,爱因斯坦写给米列娃的一封信:
“如果要把相对运动课题做成功,只有你能帮助我。我是多么地幸福和自豪!”
1903年,两人结婚时,爱因斯坦在写博士论文时说:
“我需要我的妻子,她能为我解开数学上的难题。”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米列娃骄傲地告诉朋友说:
“我们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它能让我丈夫一举成名!”
鉴于米列娃对爱因斯坦的帮助,以及两人从热恋到结婚期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因此后人有“米列娃完成了狭义相对论部分工作”的猜测并非空穴来风。
不过,波士顿大学爱因斯坦研究中心的负责人,《爱因斯坦文集》的编辑约翰·施塔赫尔认为,在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过程中,米列娃从未扮演过重要的或是具创造性的角色:
我们这儿有一封爱因斯坦谈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即狭义相对论)的相当重要的信件,而米列娃的回信中所谈多为琐事,惟独对相对论只字未提。可见,米列娃至多只是爱因斯坦许多想法的倾听者。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一对高材生夫妻,谁能肯定米列娃就一定未对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有过启发或实质性的帮助?
02
如果米列娃真对狭义相对论有贡献,而爱因斯坦没有为之署名,这或许只是家务事,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后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可。况且,一直到1948年米列娃去世之前,她也没有对此提出异议。但另一件事就无法平息了,因而至今还有人指责爱因斯坦抄袭。
1904年,荷兰科学家洛伦兹(见上图)提出“洛伦兹变换”。1905年,法国科学家亨利·庞加莱先于爱因斯坦发表了相关论文——《论电子动力学》,首先认识到洛伦茨变换构成群。1905年,爱因斯坦在创立狭义相对论的论文中也得出与庞加莱论文一样的结果。
简单地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文章观点,与洛伦兹文章的一部分,与庞加莱一篇文章非常相似。更大的问题在于:一方面爱因斯坦文章在后,洛伦兹与庞加莱文章在前,一方面爱因斯坦文章里还没有注明任何参考文献。因此,爱因斯坦被指抄袭了洛伦兹与庞加莱的物理想法,没有注明参考文献是为了隐瞒相关物理想法的来源。
面对这一指责,爱因斯坦声明他读过这两人1904年之前的文章,但在完成狭义相对论第一篇文章时,没有读过这两人1904年之后的文章。
与此同时,广义相对论也备受抄袭质疑。
1915年11月,爱因斯坦投寄了广义相对论的最终定稿,引起一时轰动。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尖锐指责。原因很简单,早在爱因斯坦定稿至少前五天,德国天才数学家戴维·希尔伯特(见上图)就已经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理论。
由于两人工作存在明显相似性,于是彼此都在指责对方抄袭。
1915年,德国著名数学家戴维·希尔伯特邀请爱因斯坦在哥廷根大学做一系列讲座,两人曾经讨论过广义相对论。需要说明的是,广义相对论需要庞大的数学计算,而且在1913年爱因斯坦与瑞士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格罗斯曼合作发表了早期版本的广义相对论,因此广义相对论在当时是一个前沿课题,大家都可以研究讨论。
后来,之所以将荣誉给了爱因斯坦,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爱因斯坦文章中引入了一个新的时空几何模型,使相对论具有了广义协变的形式,这是广义相对论理论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场方程,而戴维·希尔伯特文章中缺少这一部分。
总之,狭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究竟有没有抄袭,很难说得清楚;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研究得更深入,理论更扎实更完善,说爱因斯坦抄袭希尔伯特证据不太足。
03
如果说爱因斯坦在学术领域,还存在一定抄袭争议的话,那么在情场上的“渣男”形象,就没有一点争议。
1900年,爱因斯坦与米列娃如胶似漆,或许爱情冲昏了两人头脑,以至当年考试爱因斯坦得到中等,米列娃没有通过考试。正当米列娃准备补考时,她怀孕了,不得不休学回到父母身边产子。之后,米列娃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女儿丽莎,但还在瑞士读书的爱因斯坦从未见过这个女儿,丽莎的命运无人得知,相传在爱因斯坦压力下,米列娃将她送养了。
米列娃与爱因斯坦结婚后,育有二个儿子,但这个家庭还是无法维系下去。(下图,米列娃与二个儿子)
1912年,在去德国柏林的一次旅途中,爱因斯坦开始与表姐艾尔莎·洛文塔尔热恋。两年之后,米列娃阻止爱因斯坦去德国皇家普鲁士科学院工作,为此爱因斯坦大为恼火,以书面形式通知米列娃,想要保持婚姻完整,就必须做到四条:
第一条:“你应当保证我的衣物和被褥整洁,保证我的一日三餐,保证我的工作间整洁,特别要提醒的是,我的办公桌别人不得使用。”
第二条:“放弃我们之间的一切关系,除非出席社交活动,特别不要让我在家里跟你坐在一起,跟你一道外出或旅行。”
第三条:“跟我交往要注意以下事项:别希望我对你好,不发火,如果需要,必须立即终止与我的谈话,只要我要求,必须无条件地离开卧室或工作间。”
第四条:“你有义务在孩子面前不得以语言或动作蔑视我。”
最终,无助的米列娃回到瑞士生活,爱因斯坦在柏林生活,两人婚姻关系名存实亡。1919年,两人正式离婚,之后爱因斯坦很少见他的两个孩子,小儿子爱德华患有精神分裂症,1965年死在精神病院。
为了给爱德华治病,米列娃几乎花光了全部积蓄,后来只能教钢琴为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儿子汉斯·爱因斯坦(后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水利工程学教授)携妻去了美国之后,米列娃一直留在瑞士照顾爱德华。1948年,已经半身瘫痪的米列娃死于一次中风,最后被埋在苏黎世一个没有任何记号的坟墓中,无人照顾的爱德华被送往精神病院。在此期间,爱因斯坦长期生活在美国普林斯顿。
与米列娃离婚后,爱因斯坦很快就与艾尔莎(见上图)结婚。但爱因斯坦对这一段婚姻并不满意,他的评价是:
“不成功尝试的婚姻,由于某种偶然维持了下来。”
因为艾尔莎对物理学一窍不通,前妻米列娃能在学术上帮他忙。之所以能维持下来,得益于艾尔莎的“宽容大度”。艾尔莎允许爱因斯坦做风流韵事,容忍了这个“孤独的天才”一个接一个的桃色绯闻,这样一来他至少就不需要偷偷摸摸的了,两人婚姻也能维持。
与艾尔莎婚姻没过几年,爱因斯坦又与一个朋友的侄女——贝蒂·诺曼关系暧昧。其实,无论是在柏林,还是在美国,爱因斯坦身边一直不缺情人,但因为艾尔莎的容忍,爱因斯坦虽然不满意,最终还是维持了婚姻。1936年,艾尔莎去世之后,爱因斯坦没有再结婚,但先后一直与多名女性有染。
回顾爱因斯坦情感生活,他喜欢女性相伴,但每一次恋情都很短暂,激情来得快,但消退得也很快,亲密关系刚刚建立,他就已经开始冷淡。有人评价说,爱因斯坦需要热恋去激情刺激自己的事业,同时为了避免为感情所束缚,保证他追求自己事业所需要的独立与自由,所以才很快会对恋情冷淡。
总得来说,抛妻、弃女、弃子的爱因斯坦,在家庭在情感上,的确可以算是一名合格的资深的“渣男”。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是否抄袭,如今很难找到真相,但以爱因斯坦才华而言,应该不屑于抄袭。但另一方面,爱因斯坦在情感、家庭问题上的确表现出“渣男”的一面。
或许,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爱因斯坦并不是神,而只是一个智商较高的人,以这种看待普通人的目光看待他,反而更能看到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
渺小之人未必没有伟大之处,伟大之人未必没有渺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