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畴赞

关于无终义士田畴的评论,史料有很多。然而古文今用,又多有谬误之处。最近读新版《玉田县志》点校本中明方孝孺《田畴赞》一文,几处似有不妥,使人费解原意,列于下与大家共同探究。

1、“董卓、吕布不为逆乱,则可追韩、彭、廉、丹王。寻为汉而死,则可以与周苛等。”董卓、吕布自不必说,韩、彭当是指韩信、彭越。二人均是汉高祖刘邦部将,韩因被指控叛乱所杀,彭则是叛楚归汉将领,二人均为刘邦所戒备。廉丹是指赤眉军在成昌大败王莽军,被赤眉军被杀死的更始将军廉丹,王寻是指在昆阳之战中被绿林军杀死的大司徒王寻。

2、“古之观人不于用,舍。”用:任用,舍:不用。行藏用舍,指任用时就出来做一番事业,不用时就退隐。

3、方孝孺(1357—1402),明浙江宁海人,字希直,人称正学先生。明惠帝任侍讲学士。燕王兵入京师后,他不肯为燕王起草登极诏书,被杀,凡灭十族(九族及学生),死者达八百七十余人。著《逊志斋集》。县志中用“儒”字,不妥。

还有几处断句似有不妥,不再一一指出,下面把点校后全文附后。

智勇,人之所有也,善用之为难;忠义,人之所慕也,审处之为难。天下非无豪杰之士,而功不见著于世,何耶?岂其智勇之不及,忠义之沮丧欤?用之失其时、处之违其机者,众也。荀彧不用于曹操,则可以比子房。董卓、吕布不为逆乱,则可追韩、彭。廉丹、王寻为汉而死,则可以与周苛等,而皆不免于君子之诛,其迹同而其所为异也。汉末之乱酷矣,余求奇士于其时,得一人焉,曰田畴。忠不避难,勇不畏死,奋然感刘虞之遇,而思为之报仇。公孙瓒既亡,谓可以尽力者汉室而已,故应曹操之辟。既而知操非忠汉者也,故辞封侯之爵。介不同俗,清不悖伦,忠不树功,义不苟合,其才良,其行果,盖豪杰之士,非当时奸雄所及也。论者眩于成败,使操以成功见取,而畴之志义不大章明于后世,岂不谬哉!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若畴者,庸非其人耶,其不成功者命也。豪杰之士,制于命而不获施者众矣。善观人者,观其志,不观其事,观其器,不观其位。由是而言,士之不幸者,独畴乎哉?吾是以悲而赞之,其词曰:

古之观人,不于用舍。考其所存,以第高下。譬诸龙驹,垂首粪车。岂以其贱,斥之为驽。齐侯千驷,如南面王。仲尼之叹,夷齐有光。汉季分争,得国者操。吾独何为,田畴是悼?操虽据国,犬鼠之雄。杀后无君,天下不容。奚若君畴,忠义盖世。委质刘虞,身死靡二。使受之命,为汉大臣。杀操复汉,必不顾身。呜呼鄙夫,惟利是就。谁能为俦,我与为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