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造字历史,或被考古发现颠覆,学者:不存在仓颉造字!
关于汉字起源,流传最广的是“仓颉造字”,所以仓颉被尊为“造字圣人”。然而,随着地下文物不断的“挺身而出”,仓颉造字的历史或被颠覆了。
从文献上看,“仓颉四目,为黄帝史”,仓颉是黄帝史官,而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因此仓颉造字的历史,距今应该不到5000年。
然而从考古发现来看:甲骨文是完全成熟的系统文字,在此之前的考古发现,存在一些刻符或文字,却没有系统的文字发现,而甲骨文距离仓颉至少有1000多年历史,如果是仓颉造字,众多遗址中应该会不少踪迹才对;另外,在5000年前,也出土过一些接近甲骨文的文字,比如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彩陶上的文字,就和殷商时期青铜铭文差不多,比仓颉造字早了很多。
正因如此,有学者直言:至少从目前考古和既有文献资料来看,不存在仓颉造字的历史,仓颉最多只是整理规范,甚至可能都没有仓颉此人,只是一个虚构人物!
造字,是一件大事,汉朝《淮南子·本经训》中记载仓颉造字之后,“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如此大事,史书上必定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才对。
令人奇怪的是,在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中,连小人物都记载的司马迁,却为何没有提及“仓颉”这两个字?其实,在战国时期,尽管有书籍记录了“仓颉造字”,但却都不是严谨的史书,而是文学或哲学等书籍,充满了想象,所以或许是严谨的司马迁觉得“不足采信”,于是就没有记录仓颉。
从目前文献资料来看,最早记录仓颉的是战国《荀子·解蔽》,距离仓颉造字有2500余年历史,不清楚荀子如何知道“仓颉”的。
当然,南开大学历史教授朱彦民认为,仓颉可能是商契(尧的异母兄,商朝的先祖),两者古代读音相似,容易混淆。所以,战国年代荀子可能误读了,不然以他的节操,不会无中生有的虚构一个人物。
然而,即便证明了仓颉(或商契)的存在,也没有证据表明仓颉造字!
《吕氏春秋·君守》“仓颉作书”,《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论衡·骨相》“仓颉四目,为黄帝史”等记载,显然都不能说明仓颉造字。
文字究竟从何而来?《易经・系辞》中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换成)之以书契。”上古结绳记事,后来可能不止一个“圣人”用“书契”来记数。还有一种叫“刻划说”,就相当于象形字的前身。
书契或刻划的出现,和如今的考古证据极为相符,比如贾湖刻符、仰韶文化出土、良渚文明的文字等,非常符合汉字演变的规律,最终演变为成熟的甲骨文。
显然,汉字应该就是这样慢慢演变而来的,而非仓颉造字。其实,最早记载仓颉的《荀子·解蔽》一书,也没说仓颉造字。
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壹也。好乐者众矣,而夔独传者,壹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壹也。
所谓“壹”,意为统一,就是将搜集、整理,然后规范、定型的意思。荀子在这里,也只是认为仓颉做了整理统一工作,没说仓颉造字。
鲁迅在《汉文字史纲要》里,也对汉字形成问题作了探讨,认为历经许多年代,许多人手,最终才慢慢形成,总之认为即便仓颉造字存在,也不可能是仓颉一人造字。
从这一些记载中不难看出,即便历史上有仓颉,可能和蔡伦造纸一样,都是对前人的总结整理,并非原创性的创造。而且,从如今考古发现来看,无论是文字演变历史,还是直接的“仓颉”文字记载,都无法证明仓颉的存在。由此可见,何来仓颉造字?
通过对文献和考古出土的物证分析,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陈双新,对于仓颉之谜,或许给了一个接近真相的答案:
(仓颉)未必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若把他当作历史上应该存在过的对该事件(造字)起过重要作用的某个或某类人的象征符号,倒是客观得多。
司马迁当年在写《史记》时,可能也和陈双新一样,认为仓颉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所以在《史记》中就没有提及仓颉。另外,司马迁写《史记》时,查阅对比了很多资料,说明当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仓颉或仓颉造字的存在,否则如此大事,焉能不记?如果史无仓颉,何来仓颉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