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洪石村:千年古村今更俏
立秋后的天空更见蔚蓝。从丰城出发,沿丰高线向北,在梅林镇右拐,进入一条林荫浩浩的村道,经过赣粤高速的涵洞,过了皮家村,过了新河,眼前便豁然可见的,是一片碧绿的田野。田野的那头,白墙金瓦,山明水秀,隐然看见一个大村落,这便是洪石村。
洪石村靠山面田,抬眼四望,都是绿油油的稻田。一条水系流经村前,逶迤向东,经药湖直通锦江。水路是古代重要交通载体,洪石先祖凭藉水路,经锦江可通四面八方。明初翰林修撰、文渊阁大学士朱善题尚实公像赞云:“刚方雅淡袭前庥,气势回环逆复流。安居乐土凭驻迹,三山二水任遨游。”据洪石族谱载,洪石开基祖熊尚实,五代时浙江金华婺州人氏,自幼随父熊逵赴任江西省南昌尉。十四岁时,父亲去世,一时无所依据。好在尚实公天资聪颖,尤精于阴阳地理,得恩师罗公勉赏识,依公勉而居。尚实长成后,公勉以女妻之。尚实公不愿寄人篱下,便游走他乡,见洪石双溪环石,地位俊美,乃叹曰:“此地真可居矣!”便指石为名,携家以居,成为迁洪石始祖。从开基至今,已近1100年之久,现已发展为300余户、近1500人的大村,村民均为熊姓。
进入村庄,有一条溪水横亘村前,这就是上面说到的水系,村民称之为“老溪”,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挖的人工河“新河”相区别。村中本有另一条水溪,因年长日久,村庄发展,逐渐填没,只留下数段水面,形成水塘。老溪上有一座用巨石筑成的三孔古桥,据传为明代所建,叫“石虹桥”。由于承载日重,桥面被人为加固,可通汽车,是原松丰公路(松湖到丰城)必经之路。经过石虹桥,便真正进入洪石村。
洪石村为北高南低地势,整个村庄呈东西排列。村中原有老宅、石虹庙、石虹塔、石狮、上马石等古物,又有尚实公古墓。现庙、塔皆不存,古墓为1988年重修,唯上马石为原物,因地面不断加高,已被埋没大半。石狮仅留一座,其状小巧精致,静立于村中礼堂(原德馨公祠)门前。值得庆幸的是,可见证村庄历史的,还有熊氏祠堂及数棵葱郁的古樟树。
熊氏祠堂建筑年月已无据可考。不过,里面的覆盆磉柱基和巨大的金丝楠栋柱,以及精巧的梁架,乃可见当年的恢宏气势。据专业人士推测,该祠堂疑为明朝中期建筑(1500年前后)。坊间有传,金丝楠木煎水可治腹疼,因此祠内梁柱,多有剥削痕迹,据说是被村民弄去治病。祠内有铁钟一口,铁钟铭文有“大明国江西……”等字样,因时间仓促,未及深究,但亦可确定为明朝遗物。这口钟乃是村中古庙中所遗,庙宇拆毁后,被村民搬至祠内。另有一口铁钟,存于村民家中。祠堂于去年失火,烧掉了一半,只留前段。饶是如此,祠内香案上仍香烟袅袅,可见村民的虔诚。
村中所遗古樟多棵,虽然饱经风霜,仍然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其中,最独特的是三树共生,珠联璧合,蔚为壮观。三棵古樟各高数丈,树径四尺,呈三角形排列,巨如华盖。三棵古樟矗立在村民门前,为村民遮风避雨,受益无穷。由于村民对古树的敬畏,这些古樟都被小心地保护起来,成为一道古老的风景,令村民倍感自豪。
走过起伏不平的乱石路,抬头仰见数幢古老宅第。宅前青石幽幽,一直通向门口。进入其中一间,一阵清凉扑面而来。宅中壁柱巍巍,楼面完整,窗花雕刻精细。门厅处楼板为天地六合拐子龙天花,中间为四只蝙蝠环绕由龙凤组成的“福”字,寓“龙凤呈祥”、“五福临门”之意。主人称,该宅为祖上所遗,疑似清中期建筑。由于年长日久,这样的建筑在村中已不多见。
据《洪石熊氏族谱禁》:“始祖尚实公居双溪旁。至十二世祖石崖公,以逼近官道,乃辟万松冈迁居焉。”这样说来,洪石的开基之地事实上在现址以西靠近官道的位置,而村名乃沿用旧称不变。十二世祖石崖公不喜喧闹,迁移至现址。石崖公为宋元之交时人,搬迁新址后,垦荒拓土,勤于劳作,注重培养人才,村族不断壮大,成为一时望族。十五世中,有本厚、本中、本宁兄弟三人曾师从大学士朱善。有鹏飞公(四乐翁)者,因未中生员,曾在村中创会文书院,训课生徒,远近求学者如织,村中受教者更是不计其数。又有松岗书院(尚实墓旁),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后为宅基地。李义山、揭傒斯、朱善、袁守定等丰城历史上的名家巨卿曾为洪石着墨,或序或记,名重一时。
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变迁,以及数十代人的努力,洪石村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洪石村,不仅物阜民丰,楼房耸立,更以其优美的环境、整洁的村容为世人所注目。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秉承先贤遗志,亦耕亦读,亦农亦商,把古老厚重的洪石村,逐步建设成为剑西大地的明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