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发烧

中医治发烧

中医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医学,生命与天文、地理、人事等方方面面多维联系,因此,活人的病与天文、地理、人事等密切相关。中医治病,要与天地相参,考虑人事情感的影响,把握证候病机,做到“方证对应”,才能获得好的疗效。

以发烧为例说明之。

临床发烧以伤风感冒最为常见,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影响,用药要注意四季升降之宜。如春多应于肝,宜小柴胡汤、正柴胡饮等,以应生发;夏多暑湿,多空调寒气之伤,可与香薷饮、甘露消毒丹;秋多暑热余威,多雨之地多夹湿,少雨之地多兼燥,除湿以芳香化湿,如藿香正气散,祛燥以辛润疏通,温燥者桑杏汤,凉燥者杏苏散,暑热未清可用栀子、黄芩,勿忘理肺气以应肃降;冬天寒多侵袭肌表,困束营卫,可用麻黄汤、荆防败毒散等疏散表寒;冬春之交,常有三阳合病之发烧,舌红苔白,用柴葛解肌汤,外散太阳之风寒,内清阳明之郁热,兼以和少阳之枢机。

内伤杂病发烧者,临床也较为常见,一般体温不很高,波动较小,病人也不一定有发热感应,临床症状不同,证候病机各异。气虚发烧者,病人怕冷,得衣冷感缓解,不欲饮食,头昏自汗,疲乏无力,补气则烧自退,如补中益气汤;阴虚发烧者,病人自觉皮寒骨蒸、心烦口干,多梦易惊,或盗汗出,养阴则烧退,如拯阴理劳汤;瘀血发烧者,口燥咽干,反不欲饮,舌有瘀斑,脉来沉涩,活血化瘀则烧退,如血府逐瘀汤。食积发烧者多在小儿,纳呆,口臭大便酸臭,手心发热,心烦不安,消积则烧退,轻者平胃散,重者小承气汤,加山楂、神曲、麦芽、槟榔、胡黄连、银柴胡等。

急性肺炎发烧,是肺气闭郁,有寒热之分。肺炎是形态医学的诊断结论,中医多属肺气郁闭,有寒热的不同。热邪郁闭者宜开宜清,寒邪郁闭者宜开宜温,皆以辛开,宣降肺气为主,多用麻黄、杏仁、葶苈子。

寒邪闭郁肺气,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加葶苈子,热邪闭郁肺气,麻杏甘石汤加葶苈子、肿节风。由于环境污染,自然之气多热浊之毒,以热邪瘀肺的病机较为常见,故麻杏甘石汤加葶苈子、肿节风等较为常用,若有热伏营血者加丹皮、赤芍泄瘀热,热邪壅滞者加熟大黄、黄芩通泄其热,热毒内盛者加野菊花、鱼腥草,还可配合六神丸、复方鱼腥草片等清热解毒的中成药。肺闭当截断其郁闭之势,故药力要足,服药绝不能拘泥于一天二次。

一般而论,葛根解阳明肌热之发烧,柴胡除少阳郁热之发烧,石膏清胃腑无形热邪之发烧,大黄泄胃腑有形热邪之发烧,银花、连翘除手太阴肺经风热之发烧,羌活、独活散太阳肌表风寒之发烧,水牛角、羚羊角除肝经血分热毒之发烧,滑石、藿香、茵陈治气分湿热留恋之发烧等,皆当随证候病机而确立治法,因治法而选方用药。

小儿稚阴稚阳之体,神气未壮,每易发烧,无论寒热,皆宜钩藤、蝉蜕;还要注意饮食,适当佐以和胃消食,则烧易退。若是仅仅发烧而无它症者,谨防“变蒸”而误治之,伤害“神气”的发育。“变蒸”者,精神正常,无烦乱息促之象,注意多饮温开水,静卧调养,即便服药,也不能重剂发汗,小柴胡汤加钩藤、蝉蜕和解宁神亦可。“变蒸”问题,我在《中医之和》中已经论述,可以参考。

外感疾病的发烧,中药煎服方法十分重要,宜少服、热服、频服,一天少则五六次,多则十来次,或十多二十分钟一次,视服药量之多少而定,以不伤胃为原则。

除了煎服,饮食也很关键,饮食不守禁忌,不仅发烧难退,而退而易复。《素问·热论》:“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一般饮食清淡好消化,稀饭最好,一则可资助胃气,二则缩短外感病程,慎食高脂肪、高蛋白、生冷瓜果、零嘴小吃等。

稀饭也不能过饱,少食多餐,避免增加脾胃负担,防止阻碍正气外发。发烧口干欲饮,宜温开水,缓缓少量饮之,以养胃津,不要大口大口地喝,过量饮水,反增脾胃负担。

小儿发烧,需注意“神”的观察和调养,若是和平时一样玩耍,饮食、二便都正常,精神没有异常,切勿紧张,注意清淡饮食;睡觉安然,莫要一会量体温、一会喂开水、一会物理降温地去干扰“神气”。有的患儿发烧日久不退,大多与饮食、调护不当,扰乱了“神气”有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