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讲《陈太丘与友期行》
本则故事选自《世说新语》中卷“方正”第一条。题目用了一个最省劲的办法,直接截取原文首句来做。现在的版本要好于以前的版本,因为把“行”字加到题目中去了。原先的题目是“陈太丘与友期”,而开头是“陈太丘与友期行”,学生背着背着老混。实际上在题目中少那个“行”字没多大意思。
本则故事肯定是歌颂陈元方的“方正”的。“方正”就是人的品行端正,但从原书“方正”其它诸条看,似应有“不为所屈”之意,即儒家宣扬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生信条。
陈元方七岁的时候,即能表现方正不屈的一面,这是很令人惊奇的。当然,《世说新语》有记录“传奇”的倾向。一个七岁小孩,老成持重,义正辞严,学习并坚守当时的道德准则,敢于向“恶”势力做斗争,算不算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神童?相比来说,一个成年人具有“方正”的品行已经不算什么可以吹嘘自豪的事了。言归正传——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这是背景,交代了一些必须交代的事情,为下文作铺垫。)元方时年七岁,(元方是陈太丘的儿子,这个必须明了。“七岁”指出其年龄小,能有如下言论,实属“传奇”。)门外戏。(自然状态,无任何人教导或教唆,元方的言论完全是他自主思考的结果。)客问元方:“尊君在不?”(还算客气。)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答得非常机智!元方没有直接回答对方“在”与“不在”,因为那样回答必然会引起对方的追问,你还要进一步解释,很麻烦。所以考虑一下,变成现在的样子。和开头交代背景的那句“过中不至”相比,元方显然是加了一个词儿——“久”!这就把自己父亲的过错降到了最低。因为古代“日中”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计时时刻,太阳升到了最高点叫“日中”,估计前后偏差一些也叫“日中”,哪能那么准确?与人相约,稍稍迟到一点是允许的,但迟到很多就不行了。这句看似平淡的叙述,实际上暗含机锋:过错在你,百分之百的在你,我父亲没毛病!维护父亲或长者,是中国人的一个道德标准。)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这个友人有点傻,听不懂元方的话外之音。也有点愣,性格鲁莽,稍有违逆就骂人。也有点缺,只强调自己有理的一面,相约一块去就应该一块,先走了就是不对;从来不考虑自己是不是迟到太多。)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很勇敢,面对一个大人的指责毫不退缩,据理力争。最精彩的是,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对仗工整,针针见血!就像两个大耳刮子一样向对方呼呼扇去!可谓金刚怒目,虎虎生威!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元方就直指对方“无信”、“无礼”,可谓打蛇打七寸,打到了点上。)友人惭,(说明友人还不算太“坏”,在别人的“开导”下,还能明白自己的过错。)下车引之,(这是道歉示好的表示。)元方入门不顾。(表现了元方坚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态度。元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道德准则。从文章做法上看,“入门不顾”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韵味,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人说,元方是不是太苛刻了?怎么就不接收一个人的悔改呢?但从“方正”本意看,你如果改变了还能叫“方正”吗?就是要不妥协才好,这样叫有个性,有脾气,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