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造车蓄谋已久,小米与苹果狭路相逢
文/ 杨松 编辑/ 李惠琳
距离公司高管明确表示不造车仅过去3个月时间,小米对造车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据《晚点 LatePost》此前的报道,小米已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造车项目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具体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或许仍有变数。
对此小米再次否认,称 “等等看看,暂时没有。”
与小米的犹豫相比,在股吧上,投资者已帮忙积极物色合作车企,热情高涨。反映在资本市场,小米股价仍保持上涨态势,截至2月20日收盘,小米集团(01810.HK)上涨6.4%,市值达7723亿港元。
追逐风口,早有预谋
在智能手机市场做得风生水起,小米为什么还要觊觎智能汽车行业?
在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梅松林看来,小米决定入局智能汽车行业,有三大原因:
第一,特斯拉跨界成功效应。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最早也并非从事是汽车行业,而是由其他行业跨界,但做智能汽车也获得成功,具有一定示范效应;
第二,过去一年,造车新势力股价不断上涨,显示行业已经得到投资界极大认可;
第三,苹果的刺激。在智能手机领域,苹果是行业风向标,也是小米一直对标的对象,当苹果都按耐不住进入智能汽车行业,小米没理由不做。
“这三个因素,推动小米也要抓住机遇,参与进来。” 梅松林称,目前国内智能汽车产业链更为成熟,让小米能以更低的成本造车。
雷军很早就看好马斯克的特斯拉。2013年,雷军两度飞往美国,特意拜访了马斯克。他曾撰文称,特斯拉也是软件硬件加互联网,铁人三项。
同一个“铁人三项”,诞生了两个不同领域的强者。在智能手机领域,小米在冲击全球前三;特斯拉则以50万辆年销量,斩获了超7000亿美元市值。
不同的是,风口已经转移。目前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在持续下滑,市场规模决定了小米发展的天花板,反观汽车行业,身处的是一个万亿规模市场。
雷军对智能汽车行业产业早有布局。
2014年,小米投资了车载智能终端设备生产商凯立德,以及车载智能产品研发商睿米;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还参与投资了国内造车新势力蔚来与小鹏。
企查查统计数据显示,小米关联公司拥有与车辆相关的专利已有134件。在小米擅长的AIoT领域,还注册了“小米车联”的商标。小米MIUI负责人曾公开表示,小米正在考虑研发基于MIUI的车载服务系统。
从0到1,造车不易
“对于小米而言,可能短期目标还是实现其在物联网方面的商业布局,实现车与家(智能家居)等智能互联,让车成为智能移动空间。”
易观分析汽车行业分析师陈坚告诉《21CBR》记者,小米此时加入造车队伍,时机一般,先发优势不明显,可能优势集中于其在用户运营和物联网等层面的一些技术应用。
即便是对标同样来自智能手机领域的苹果,小米的差距也很悬殊。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Katy Huberty曾在一份分析报告中指出,苹果全年在汽车领域研发投入高达190亿美元。小米2019年全年研发费用不过70亿元,远低于苹果。
陈坚称,在现金流、技术、企业发展战略层面上,小米均落后于苹果。“苹果造车应该属于苹果潜在的发展目标,‘泰坦计划’已经稳步推进多年,其人才梯队等都在支撑这一战略。”他表示,就小米而言,目前未看到有明显的汽车组织架构或者发展战略。
在智能手机领域,小米在中国及海外市场的销量,已赶超苹果手机。在汽车行业能否再次实现逆袭?
在梅松林看来,小米若此时入局,并不算晚。截至目前,新能源汽车在整行业中的占比仅有5%,不管是特斯拉还是蔚来、理想,最大的竞争对手仍是燃油车企业。
“市场还是有机会的,只要你把产品做好。不进来也能积累很多经验,在技术、人才等方面,有后发的优势,在前人肩膀上走,可以少犯很多错误,也不用费力去教育消费者。”梅松林表示。
不同于可以“快速迭代、小步慢跑”的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置于第一位的仍是安全性、稳定性,对产品有更高的要求。
汽车作为“重资产”的产业,小米想要入场,需要投入上百亿资金,交足“入门费”才能形成一定竞争力,巨额资金或许是雷军犹豫的一大原因。“对于没有造车经验的小米而言,完全是从0到1。” 陈坚说。
梅松林预计,从目前开始全力造车,小米最快也要到三年后才能推出量产车。苹果已在寻找汽车供应商,首款产品呼之欲出,百度、阿里等互联网科技巨头,也在推进中。
留给小米造车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