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春节习俗
春节刚过,新春带来的热闹、喜庆并未完全衰退,大家都还陶醉在春节的氛围之中。因此,我不妨介绍一下有关自己家乡每年过春节时的传统习俗,于此来宣传地方的传统习俗文化。
我的家乡是粤西山村,这里的传统习俗有着鲜明的粤西多元化信仰的文化特征。确切地说,在我的家乡,每年春节的筹备工作在前一年的腊月廿三日便开始,相传这一天是司命定福灶君升天奏报主家一年是非的日子,所以每年这天,我们村的主妇都会早早起床,用面粉“整甜薄餐”,然后用甜味薄餐祭祀包括灶君在内的家神,寓意灶君早点升天认好位置、口甜舌滑在玉帝面前言说好话,然后多带一些金银财宝回家。送完灶君之后,各家各户在接下来一周中就可以安心大扫除了,也可以在此期间包粽子及购买对联、年画。
到了大年三十除夕这天,家乡的人都会早早起来忙碌撕旧年画、对联,然后贴上新的年画、对联,贴完年画、对联后,家中主妇就可以进行“放意头”、拜神、点灯活动了。所谓“放意头”,是指在红包内塞进新鲜的葱、蒜,寓意聪明、会计算,称之为“意头”,然后在各处神位处放置两个“意头”。而拜完神之后,家人就不可以再进行扫除,一切言行要注意有分寸、禁忌,传说中各家灶君就是在除夕这天从天上带着金银财宝降临回家的。在拜神过程中,还要在室内神位前放置点燃的油灯,寓意照明一切,期间要不断添油,一直点至次年大年初七为止。在家乡,各家各户主要拜祭的神祇有祖先神、中宫五龙土地神、灶君、门官、天官、床母、社神等等;以我自己家为例,我们每年节庆要拜祭的神祇有祖屋的祖先神、中宫五龙土地神、门官、天官,程溪祖庙的龙母、龙子等诸神,社坛的社神,自家的观音大士(这是我母亲供奉的)、中宫五龙土地神、灶君、门官、天官、床母。有的人家如与村中风水榕树上契了的,也要在节庆时去拜祭榕树,即如孝敬父母一般。拜神的供品有鸡、猪肉、猪手、猪脷、裹蒸粽、红包米碗、糖瓜饼、酒水以及香烛元宝等等,除夕当晚,合家吃团圆饭,剩菜至次日,次日不杀生,谓之“年年有余”,是夜男人守岁至凌晨。
到了大年正月初一零时,家乡的各户人家都会燃放烟花爆竹,谓之“迎财神”,祈求在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绚丽多彩、福寿康宁,烟花燃放会持续两个小时之久,热闹非凡,满满乡土气息。次日一早,各户人家又要燃放炮竹,意为迎接春晓。各家主妇一早就要起床做汤圆,然后带上汤圆、茶水给各处神位上香、上供、斟茶,此后至大年初七人日期间,每年晨晚都要上香、斟茶,大年初一特殊,须早、午、晚上香。这一天开始,大家互相见面都要互道祝福语,小孩要给大人拜年、大人要给小孩派红包,期间不能发生口角或说不吉利语言。大年初一,习惯是同村、同族人员互相串门,亲戚则不互相串门、拜年。我们这边习惯新春舞狮,醒狮队每天到不同的村落拜年,拜年前要专门有一人到各家去递上拜年帖,然后各家收帖后在家准备好红包、炮竹,待醒狮到家后,燃放炮竹,然后醒狮拜年、采青,离去时再燃放炮竹。
大年初二,家乡的各户人家一早就要起床搞卫生,特别是要将年初一时燃放烟花爆竹后留下的纸屑扫去。搞完卫生后,就要杀鸡、拜神,俗称“开年”,寓意做一切事情都可以百无禁忌了。开年完毕后,外嫁女就要回娘家探亲,所以年初二的活动是比较紧张的。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各户人家都要互相登门拜年,如血亲、表亲、姻亲、契亲等等。在我的家乡,探亲的物品一般是鸡、猪肉、糖瓜饼、水果等等,而被探到的人家就要按例回礼,即拿出鸡、猪肉,再象征性地抽取一些糖瓜饼、水果,然后再放一把米、两个红包(一般红包钱的数额与鸡、猪肉价钱对等)到小袋里,将小袋放进来客探亲礼品的大袋里,等客人要离开时就答回去,寓意有来有往、互不相亏,这种习俗就叫“答篮”。如果来客中其家里前年有添丁或损丁的情况,那么主人家在按惯例回礼的时候,还要另外回送裹蒸粽、炊糕、油糍,以示祝福。
大年初七,家乡的各户人家又要一早起床燃放爆竹,因为这天相传是“人日”,是传说中女娲创造人类的纪念日,所以要特别庆祝。早上燃放完爆竹之后,就又要杀鸡、拜神,至此,春节期间的所有传统活动可以暂告一段落,人们无须再每天上香、添油。另外,我们这边的传统习惯是人日不到其他人家串门探亲的,基本上都是一整天在家中度过,感受节日喜庆氛围。另外,很多游子基本上都是在年初七就要告别亲人、离别家乡,重新踏上旅程,回到那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去工作。
大年初十,是“开灯”的日子,即每个前年添丁且已满月的人家都要在这天置办酒宴款待亲朋友好,由于这些人家在这天一早就要到村中社坛、祠堂、祖屋悬挂花灯以示向神灵、祖先禀报添丁喜讯、祈求庇佑,所以这种酒宴又叫“开灯酒”,一般比满月酒还要盛大。花灯悬挂后,要一直到大年十六才取下,这一升一降,就叫“上灯”、“落灯”;一般落灯时也要拜神,自己一家庆祝。笔者的家乡,现在很少有办开灯酒的习俗,而在邻村、邻镇则相对盛行,所以亦记录此中。另外,在年初十前后,家乡的人还习惯到附近十方人处向神灵祈福,俗称“起福”,至该年腊月廿五日前后,再到十方人处酬神,俗称“还福”。
作者:周业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