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过是一张擦屁股的纸|曾瑞
◆ ◆ ◆
文丨曾 瑞
在电影院里,当《敦刻尔克》的片尾曲突然响起时,我仍在等待。我知道,等待的剧情永远不会出现,只是想多坐一会儿,希望哪怕再出现一句字幕,暗示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除了低沉的音乐,和滚动的不认识的英文单词,漆黑的屏幕上什么都没有。
这部号称史诗巨制的二战片,自始至终,根本没有敌人,没有背景,甚至没有历史。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此片,我只能想到这个词——真实。影片太真实了,真实得就像假的。以至于,看到法里尔在火车上朗读报纸,说有三十三万人撤退出来时,我第一反应,竟然认为是官方在向媒体施压,从而制造了关于大撤退的谎言。看完后,我还强烈怀疑,该片是不是被删减过,不然何至于此。
整部影片,除了片头字幕说明联军被困在法国边境敦刻尔克之外,几乎没有任何背景介绍。影片一开始,是几个落魄士兵走在街头,突然纸片满天飞。一个士兵抓住一张,这是德军空降的传单。可惜,作为看外国片总盯着字幕的人,没有翻译,上面的字我一个都不认识。后来看一个美国人写的影评,说这传单也算是背景介绍,道明只有部分联军被困在这里,其余的在别处。但这张纸,差点被年轻士兵法里尔擦屁股了。诺兰是否在暗示:历史不过是一张擦屁股的纸?
在该片中,所有关于历史的东西,几乎都已缺席。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群人的绝望。片中的人物,除了道森船长,几乎都没有前史。至于道森船长,也只说他的儿子曾是飞行员,上战场不久便殉职了。所有人物,都像年轻士兵法里尔一样突然出场,不知来自哪里,不知叫什么,也不知谁是主角。影片好像根本没有主角,只是有些人物的镜头多一点而已。我们唯一知道的是,这群人被困在了敦刻尔克。他们自私、冷漠、恐惧、绝望,隔着茫茫海水,想回到远方的家。
影片的叙事非常冷静而克制,没有任何冲杀打斗场面,无声默片一样,连台词都很少。所有情节,都像法里尔一样,突然出现,没有任何解释。一阵看不见敌人的激烈枪声中,法里尔的战友纷纷倒地,他一人死里逃生,跑到海滩上。空茫的大海,一片死灰色。海滩上,稀稀拉拉站着一群群士兵。法里尔的表情一直像个二愣子,一脸懵逼地望着灰暗的海滩。然后,他走到无人处,脱下裤子,准备把那张捡来的“历史”派点用场,侧头却看见另一个士兵,只好一脸懵逼地穿上裤子。这位老兄特别淡定,好像内急都可以随时控制。
眼前的哥们儿也很淡定,正蹲在沙滩上系鞋带。而他身前的黄沙中,冒出一只死人的脚。后来得知,他不是英国人,身上的装备肯定是从黄沙中死去的英国士兵身上剥下来的。影片中,这人一直没有名字。据知情人透露,在片尾演员表中出现了他的名字,叫什么吉布森。他为了上船逃跑,假扮成英国士兵。最后,又跟法里尔联手,抬着一个伤员,好混上船。而他们一次次的努力,均遭失败。派出的船只,也一次次被敌军飞机投下的炸弹击沉。
军队里,散布着沉重的绝望气息。非英国士兵上不了船,他们被堵在防波堤下。能上船的英国士兵,等在防波堤上。飞机的马达声一响起,他们都惊恐地望着天空,然后成群蹲下,好像就能躲过空袭。炸弹一枚枚凌空而下,轰隆轰隆爆炸,腾起烈火与黑烟。士兵们没有逃走,只是蹲在地上。他们无处可逃,只求炸弹不要落在自己身边。而总有人被炸得血肉横飞。他们没有叫喊,没有祈祷,死的就死了,活着的还活着。
敌机飞过后,他们站直身体,继续等待。派出的船只,无一例外继续被炸弹击沉。活着的士兵跳水泅渡上岸,死去的尸体也很快被潮水打回来。在那苍茫的海滩上,他们不反抗,不团结,不认谁是谁,陷入绝望与恐惧,因恐惧而愤怒,就算愤怒,也是那么胆怯。而一个士兵解下装备,独自走进大海,走向死亡。荒凉的大海,翻卷着波浪,是那么汹涌而平静。
法里尔和吉布森几次逃走失败,跟一帮人躲进滞留在沙滩上的船舱里,等待涨潮,好随波逐浪,悄无声息地逃走。可惜好事不成,他们等来的是敌人的枪弹。看不见的敌人,发射子弹打穿铁皮。他们一群人在里面吓得瑟瑟发抖,发生内讧,又怕被敌人听见。一个士兵揭发吉布森是德军,因为他从来不说话。他们质问他是不是德军,命令他出去。子弹仍在射击铁皮。
他们恐惧,颤抖,呼吸急促,命令吉布森出去。他们真是一群懦夫。终于涨潮了,海水从一个个透亮的枪眼灌进来。他们拼命堵枪眼,大声吵嚷,不敢出去。最后海水漫灌,他们无法,只好拼命逃走。他们真是一群懦夫。他们等在敦刻尔克。他们死在敦刻尔克。他们独孤沉默在敦刻尔克,绝望而恐惧,不放过任何逃生的希望。敦刻尔克,成了他们之中很多人必死的地方。
影片中,唯一能振奋人心的,是以法瑞尔为首的空军,和以道森为代表的民间船队。在空中,双方飞行员驾驶战斗机,展开殊死搏斗,最终都难逃坠机的结局。法瑞尔在油已耗光的绝境下,依然没有返航,战斗到最后一刻。等待他的,是被敌人逮捕。整部影片,自始至终,唯有法瑞尔降下油已耗光的战斗机时,前方背景中,出现了模糊的敌人的身影,多么诡异。
道森船长浑身充满了正能量,尽管自己的儿子已经阵亡,一个船员又被救起的海军失手打成重伤,他依然不掉头,坚持要去救人。被救的海军非常恐惧,好像刚从地狱归来。他命令道森必须返航,不能去敦刻尔克,马上掉头回家。道森说,如果德军打过了英吉利海峡,就没有家了。当被困的陆军将领看见民间前来营救的船队时,惊讶地问海军将领那是什么。海军将领的回答原意是,那是家,却被中文翻译成——那是祖国。看见这句字幕,我不禁起了一点鸡皮疙瘩。
按照我的设想,前面这一切剧情都只是铺垫,好戏即将上演,剧情会出现巨大反转。一直二愣子样的法里尔,会积极救人。被救起的海军,也会积极救人。所有的人,都将被激起斗志,开始积极行动。道森的一个船员,被那位海军失手打成重伤,最后不幸身亡。这个桥段的安排,寓意很明显:一是反映出道森前往敦刻尔克救人的决心,二是唤醒那位海军因恐惧而麻木的灵魂。让丧失斗志的人物,在历经种种磨难后,重振雄风,这是剧本的一般规律。我以为诺兰也会这么干。
在我的期待中,民间船队登陆时,必然会出现激动人心的大场面。剧情进入高潮。敌方火力猛攻,联军奋起反抗。几百艘大小船只,旗帜飘飘,乌泱泱而来。在炮火连天中,奋起反抗的联军势如破竹,且战且走,胜利大撤退。但我错了。海面上,民间船队不庞大,敌方攻击也不猛烈,没什么紧张感,轻轻松松就回到了家。我以为他们还会返航。因为就靠那么几条小船,绝对救不了几十万人。我还是错了。他们没有返航,一切都已结束。我期待的大场面,一直没出现。这是我的错。
原本只打算最多营救四万人,结果却救出了三十三万多人,这简直是个奇迹。英国首相丘吉尔通过全国广播宣告了这个奇迹:“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在陆地上战斗,在田野中战斗,在街巷里战斗,在山峦中战斗,我们永远不会屈服……”荡气回肠的鼓动演说中,敦刻尔克大撤退被描述成一次壮举,死里逃生的军人个个都是英雄,为反法西斯战争保存了强大的有生力量。而坐在火车上,刚从现场逃出来的法里尔,仍然像个二愣子。只有逃出来的人,才知道在敦刻尔克发生了什么。而他们将被沉默,被拔高,被英雄化。这是他们失败的胜利。
诺兰没有刻意拔高人的英雄壮举,也没有批判人的胆怯懦弱。他只是通过一个个镜头,一组组画面,冷静地呈现了人在极端环境下,内心的恐惧与孤独。他试图提醒世人,战争不是宏大的场面,而是个人生存的真实。在敦刻尔克,对任何人而言,没有什么比逃生的愿望更强烈的。这就是生存的最大真实。由于太过真实,看惯了手撕鬼子的我,反而觉得不像真的,简直难以接受。
2017-9-8 于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