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网红的树
朋友圈里,一则关于两棵树的消息刷屏。“一起去看最美黄叶”,一个浪漫的邀约,悄然成了深秋时节的网络红语。
树,在安丘西南的城顶山。
山不高,因山顶上有齐长城而得名。又因山南坡有书院,相传为春秋时孔子弟子公冶长读书处,当地人又叫它书院山。书院前有一片平坦处,两棵树就挺立在那里。
这真的是两棵不同凡响的树
单看树的年龄,就足以惊人,2500余年。再看它的出身,更是不俗,据说,当年孔子来城顶山看望女儿女婿,与公冶长夫妇亲手所植,旨在期盼夫妻二人白头偕老,子孙满堂。两棵树,左雄右雌,根相连,枝相交,忠贞相依,宛如夫妻,后人称这对奇树为“夫妻树”“同心树”和“幸福树”。据考证,这两棵树是“全省最老的夫妻树”、 “中华第一雌雄银杏树”,为国家一级保护古树名木。
每到秋天,霜露渐起,满树青翠,变成金黄。风起处,树叶飘落,纷纷扬扬,真的是流光溢金。满地黄叶,尘事苍苍,牵念茫茫。
“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古人伤秋之心难掩。荷已尽,菊已残,秋风渐紧,北雁南飞,桐叶满地,萧瑟情致,难免引出许多的悲愁。而此处的黄叶,不仅美在枝头,就算是飘落满地,依然是震撼人心。
来看黄叶的人很多,有虔诚的,双膝跪地,双手合十,默默叩拜。有人在树枝上拴上一根红布条,寄托心中的希望。有人在红布条上,系上一把同心锁,锁一世真情长久。
碧云天,黄叶地,皴裂的树皮,横斜的虬枝,缠绕着千年前吹来的西风,满目苍桑,却又静默如水。其中真意,有多少人能够读懂。
想像一下当年的情景:几椽茅屋,满目青山,躬耕垄亩,树下读书,月前吟诗,情长在,人相守,也不失一段佳话。
而今书院里人来人往,当年清静的读书地,已经成了游览佳处。正房、偏房,小小的四合院落,全然不是当年的样子,但人们对先贤的崇敬之心,也全然不在一点形式之上。
一棵树成了网红,不只是因为它年岁久远,还在于它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尽管只是一个传说,但是传说里积淀的,正是生活里最为朴素的意蕴。
成了网红的树,也并非只在此处。
安丘张家溜村,有十几棵流苏树,据说是元朝时栽植,有近千年的历史,每到谷雨前后,洁白的流苏花开满树冠,好似白雪覆盖,花香四溢,沁人心脾,有“树覆一寸雪,香飘十里村”的美誉。每年春天,看树赏花的人,络绎不绝,小小山村,也成了必然的打卡之地。
据老人们讲,这里曾是元朝的一片墓地,有一块墓碑上就写有保护这些古树的文字。如今,石碑虽然已经破损,但村里的人们一直把流苏树视为“村宝”,爱护古树的遗风仍然流传至今。
安丘古树众多,得益于山水钟灵毓秀,更得益于当地群众对古树的爱护。在安丘的一些村落里走一走,哪个村子里没有几棵老树呢,就是村子开发,新修道路,也会给古树让出一隅。有时看见宽整的道路中间,赫然一棵大树,实在不必惊讶。
一棵树成了网红,这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尊重。
尊重一棵树,何尝不是尊重一段历史,这历史,是一辈一辈人的生活。尊重历史,就是尊重我们自己,那些平常的日子里,有风,有雨,有苦,有乐,那些老树,就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见证。
成了网红的树,更多几分拙朴,几许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