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陕北石窟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位于刘家峡水库旁,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开凿在黄河北岸大寺沟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上下四层。最早称为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简化,是"千佛""十万弥勒佛洲"之意。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秦、北魏、唐代和明代是炳灵寺历史上佛教最为兴盛的四个阶段。西秦时期的石窟主要有169、192和195窟。其中,在169窟北壁保存有西秦建弘元年墨书题记,这是我国已知石窟中最早的造窟题记,为早期石窟的断代提供了一把标尺。西域佛教艺术风格在这一时期的造像上有明显的反映。
北魏时期的石窟主要以126、128、132等窟为代表,充分反映了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中原佛教艺术风格。
唐代是炳灵寺石窟发展史上最兴盛的时期,共开凿窟龛135个,以3、4、49-58、64、147、168、171等窟为代表。171窟(大佛窟)高约30米,依山雕凿有高达27米的石胎泥塑弥勒大佛一尊,善跏趺坐于方形台上,虽历经修缮,但仍保存着唐代造像面形丰满、比例匀称的特征。这一时期的造像因内容比较单一,且无复杂变化,从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生动活泼、小巧玲珑的特色。
约在元、明之际,藏传佛教传入炳灵寺,时人利用原有洞窟进行了大量的重修重绘,从而留下了在同一洞窟里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种佛教艺术共存的局面。
炳灵寺壁画,保存到现在的虽然数量不多,却真实地反映了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区人民的社会风貌、音乐舞蹈以及装饰艺术。这是炳灵寺壁画重要价值之所在。在169窟西秦建弘元年的壁画中,可以看到与东晋画家顾恺之《女史箴图》中妇女形象极为相似的女供养人。壁画用遒劲的线条表现了云鬟叉髻、帔巾飘带、盛装打扮的妇女形象。隋、唐的壁画,由于元、明以来密宗画的刷新重制,保存不多。隋代壁画主要是8窟南北壁供养菩萨画像,姿态生动,神情各异。元、明两代的壁画较有特色的有3窟西壁上层元代佛教故事画,南壁元代八臂观音和168窟南壁明代八臂观音,以及172窟木阁上的明代木版画涅槃。这些以密宗为内容的壁画,其绘画技法仍然继承了唐宋传统,线条圆润严谨,使用浓重热烈的色彩。
刘家峡水电站形成的回水水库还挺大,坐快艇都要20多分钟。
第3窟,盛唐,壁画很精美,藏密题材。外面光线很强烈,窟内光线暗,手机拍摄效果很不好。
第17-47龛,盛唐,31个大小不一的摩崖浅龛,有佛像24尊,菩萨46身,弟子16身,天王4身,夜叉4身,均完成于唐高宗—武则天时期(650-705年)。可惜隔着纱窗,加之光线反差强烈,照片效果都不大好,看着有个意思罢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