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心办公事 当头带好头

记福建省人大代表、漳浦县巷内村党支部书记邱素秋

朝花夕拾

《公心办公事,当头带好头》这篇通讯,采访写作于17年前的7月。17年来,笔者与文中的主人公未有任何联系,想不到今天与来县城办事的邱素秋不期而遇。虽然仅采访见过一次,但见面时均还认识。问她还当村书记吗?她说还当,连任九届啦,已当25年了。谈起村书记的酸甜苦辣,她脸上露出了沧桑,道出了一些普遍的难题。我勉励她迎难而上,再创新辉煌。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作用得到强化和巩固。”相信有些村书记的烦恼,在加强基层治理体系过程中会得以解决,基层党支部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公心办公事 当头带好头

——记福建省人大代表、漳浦县巷内村党支部书记邱素秋

“公心办公事,当头带好头。”这是漳浦县霞美镇巷内村党支部书记邱素秋的座右铭。依靠这个“法宝”,8年来,女支书风风火火地带领村民们治穷致富,克服重重困难,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闯出了一条小康路。她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市劳动模范、县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去年初当选为福建省第十届人大代表。

外来媳巷内当家

在漳浦县梁山山脉东段南麓,岩坑山和大肚湖山之间形成一个狭长的山谷,犹如巷道的深处。巷内村就坐落在这里,故而得名。巷内村地处偏僻,山道弯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是红三团、闽南游击队活跃的老区基点村。长期以来,交通闭塞、思想保守、经济薄弱,拉大着“巷内”与“巷外”的差距。巷内需要改革,巷内盼望崛起。

1996年初冬,巷内村的老支书因故提出了辞呈,当家人选问题风生水起。在28名党员中,人们把目光投向唯一的女性——36岁的邱素秋。她高中文化程度,是从外镇嫁过来的媳妇,素质品行好,办事果敢有魄力。但也有人不服气:母鸡会打鸣?外来妹能当家?投票准选不上,等着看笑话吧!

镇党委书记和组织委员找邱素秋谈话了,希望她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挑起重担。邱素秋顾虑重重,她深知这担子的分量,责任重大:全村1500多人,390户人家,山荒田瘦,人贫村穷。村财赤字47万元,村里的姑娘“白鸽子拣亮处飞”,村外的姑娘不愿嫁进这穷山村。村里曾有50多个大龄的男青年成不了家,被叫作“光棍村”,这都是贫穷惹的祸。在她犹豫的日子里,不少村民给予鼓励,全家人作坚强后盾。公公张作林——上世纪50年代担任过五巷小乡乡长的老党员,讲话直截了当:“当头的必须带头,办公事最要紧的是秉持公心。”组织和群众信赖你,你就大胆地干。只要公正、廉政,为民办实事好事,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丈夫张惠雄——高中毕业回乡务农的青年、村计生管理员,憨厚地表示:“你放心办村里的工作,家里的事我多担当些。日后村里只要有需要,我会冲锋陷阵带头去做。”公公与丈夫的一席话,说得素秋心里热乎乎的,顾虑消除了一大半。因为她深知,家庭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

镇党委很快就到巷内村召开两委会,宣布邱素秋主持支部工作。素秋表态发言:“我一定公心办公事,当头带好头,一心为巷内的父老乡亲谋福利,理好巷内村这个'家’!”

上马亮招快而准

素秋一上任,就召开两委会,统一思想认识,接连出实招:理清村财,半个月之内所有发票核报,过期作废,同时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对群众反映大的1000亩山地低产包重新核包,对另外1000亩山地完善承包手续,两项一年增加村财2万多元;抓短平快项目,发动群众种蔗,年增收20多万元;调减统筹款,一年减少群众负担1.6万元;修建2座蓄水坝,使村上300亩农地旱涝保收;建起自来水站,解决村民生活用水困难;调整农业结构,建设千亩蔬菜、生姜、芦笋生产基地;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为村上架设5公里的电话线和12公里的光缆闭路电视线……

实事一桩桩,好事一件件,桩桩得民心,件件合民意。最值得称道的,还是修路和开山种果两件。巷内村通往外界的路,是凹凸不平窄小的土路,机动车辆不能通行,农产品运不出去,严重制约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要致富,先修路。邱素秋上任不久,就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量修路的大事,代表们举双手赞成。可是一谈到钱,大伙就束手无策了。素秋就讲愚公移山的故事,自力更生,发动群众投资投劳。对一些拖欠集体统筹提留款的村民,让他们以工顶抵欠款,运载沙土石筑砌路基。同时,素秋赴县上市,诚心感动了“上帝”,陆续争取到老区、交通等部门的修路补助款21万元,使工程的进度大大加快。在修路的日子里,素秋晴天一身灰尘,雨天一身泥浆,既当工程指挥员,又是质量监督员。经过三个月的“摸爬滚打”,一条长3500米、宽10米通往镇区的机耕路和2000米的村主干道终于建成了。望着笔直平坦的道路,素秋又黑又瘦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心里装着大市场

靠山养山,靠山吃山。绿化、果化荒山是女支书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1997年冬,她带领两委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多次上山勘察,制定开发规划。以最优惠的措施,鼓励村民和经济能人上山种果,谁开发谁受益,谁种谁有。针对不少村民等待观望的心态,素秋发动党员干部带头,自己家里就包山种果100亩,于是在全村掀起了种果热。素秋还与村干部到浙江及邻县平和、云霄联系引种优质果苗,并请县、镇农技干部进村讲授栽培技术。素秋自家的果园成了实验场和新品种繁殖场,引种杨梅、荔枝等良种,村民纷纷效法。前几年,她从浙江花1200元引进200株台湾脆桃果苗,别人嫌贵,她就都栽在自家果园里,结出的果实真是又香又脆,惹人喜爱。有人就找上门来,说是剪些芽穗嫁接,素秋与丈夫一口应承;有人连招呼也不打,跑到果园自己剪芽穗,素秋丈夫远远看到就绕道走了。虽然自家的果树枝条残零,但全村却冒出了1万多株的台湾脆桃,素秋认为这个亏吃得“值”!8年来,巷内村新种植荔枝、龙眼、杨梅、枇杷、桃李等8000多亩,户均20亩。现在果树已陆续投产,年可增收数百万元,其中素秋家年水果收入达10万元。如今,巷内的山变绿了,水更清了,村集体的欠债还清了,小伙子不愁娶媳妇了,农民的实际收入8年增长了两倍。中央电视台《半边天》特别节目,还特地录制播放了她的先进事迹专题。村民们对女支书服气、信任、钦佩,党支部有战斗力、凝聚力,党员人数从28名增加到49名。1997、2000、2003年三次支部换届选举,这位全镇19个村支书中惟一的女性,均以最高票当选。女支书的辛勤付出,赢得了最好的回报。

山村飞出金凤凰,引领群众奔小康。荒山披绿,花果飘香,邱素秋一心盘算的是,如何进一步增产增收。她说,第一是引导农民学科学、学文化,依靠科技致富。自己带头报名参加农函大果树栽培专业学习,并多次邀请县农技人员到田头果园传授科技。第二是开拓水果营销渠道,以销促产,以商活农。从去年开始,她发动村两委干部带头抓水果销售,牵头组成股份合作制的水果营销组。现全村有8个组,分赴浙江、上海、乌鲁木齐、哈尔滨、北京等地,设点直销。部分产品还空运销往新加坡。她对村干们说:“你们放心出去闯市场,村里的工作有我顶着呢!”昔日闭塞的山里人,如今成了市场经济中的弄潮儿,巷内村通往外界的道路更宽更广了。

(发表于《红土地》杂志2004年第10期、《福建科技报》2004年7月16日、《闽南日报》2004年7月12日。文中配图:蓝智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