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鹤岭王氏家族文化渊源
户家塬镇赛鹤岭村小寨子、庙坪、阳坡一带,分布着一支王氏家族。
2019年秋冬,笔者借阅《王氏家谱》原本,对家族来源、家族文化及部分谱系进行考证,发现赛鹤岭王氏源于太原三槐堂。王氏家谱原本对于家族文化渊源、先祖迁徙、世系均有详细记载。由于老家谱为线装手写本,且世系繁杂,逐一抄录工作量十分巨大,所以本人仅将家族来历、家族渊源、家谱修编、王氏家训几个方面,对赛鹤岭王氏家族文化予以粗浅整理,不妥之处或错漏之处,还请族人海涵。
1、三槐堂来历
王姓已经成为全国人口最多的姓氏。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9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为全国第一大姓。而在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新出炉的百家姓排行榜里,“王李张刘“以人丁之兴旺成为前四大姓氏,其中王姓人口已经达到1.015亿左右,成为超过1亿人口的大姓。
根据赛鹤岭《王氏宗谱》第一卷“三槐堂”字样,赛鹤岭王姓来源于三槐堂。三槐王氏,是王姓太子晋系一分支,属太原王氏的分支。本支王氏,是太子晋后裔太原王氏的分支,系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追本溯源,都是黄帝后裔。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统计,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王氏始祖是太子晋,为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姬姓,名晋,字子乔,又称王子晋,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史载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列仙传》记载,太子晋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生引上嵩山,三十年后见到恒良,太子晋说:"可告我家,七月七日会我于缑氏山麓"。其时,果然身乘白鹤立于山巅,可望而不可达,数日方去。太子晋卒后不久,灵王驾崩,太子晋的弟弟贵嗣位,是为景王。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上表致仕,避乱于晋阳(一说居河东城都乡唐版里)。世人以之为王者之后,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是为太原王氏之始祖,后人并尊晋公为王氏"系姓始祖"。
王佑公
北宋时期王佑公,是为三槐王氏始祖。王佑公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后晋天福年中,以书见桑维翰,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至后周,仕为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监察御史,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至宋太宗时,知河中、开封二府,以病请告,拜为兵部侍郎。佑公生逢五代战乱,历事后晋、后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显名。王佑公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3棵,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以我后来,佑公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三槐堂不仅成了王佑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
三槐堂王氏,在北宋时期因为苏轼微三槐堂王氏做了一篇三槐堂铭从而名动天下:
三槐堂铭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3、王氏历史名人
王 诩:即鬼谷子,又称王禅老祖。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尉缭子;纵横家:苏秦、张仪、毛遂、被誉为商圣的范蠡等。
王 良:春秋时代著名的善御(驾驶马车)者。一说王良即伯乐,字子良。"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车摄辔,马为整齐而敛谐,投足调均,劳逸若一。"传说他死后为神,并被天帝挑选为车夫,后来成为星官名。"汉中四星,曰天驷。旁一星曰王良。王良策马,车骑满野。"
王 翦:秦代杰出的军事家。频阳东乡人,王翦少年时期就喜爱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战。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王翦领兵先后攻破赵国、燕国、魏国,翦灭楚国的第二年,王翦军继续南征百越。平定了江南,降服越君,江南地置为会稽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王贲攻入齐都临淄,虏齐王建,六国中最后的齐国也灭亡。
王 贲:战国秦国人,秦代名将,通武侯王贲乃是王翦之子,与其父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
王陵(公元前?~前181年) :沛县(今江苏沛县西)人。西汉初年大臣。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敷千人据南阳(今河南南阳)。后归刘邦。从定天下。以功封安国侯,官至右丞相。
王莽:字巨君(公元前45~后23年),魏郡元城人,职业皇帝、改革家。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
王符:字节信(公元85~162年),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人,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无神论者。王符一生隐居著书,崇俭戒奢、讥评时政得失。因"不欲章显其名",故将所著书名之为《潜夫论》。王符思想深刻、观点鲜明、文笔犀利,至今读其作仍给人一种淋漓畅快的感觉。
王 充:字仲任(公元27~96年),会稽上虞人。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唯物主义哲学家。整个东汉二百年间,称得上思想家的,仅有三位:王充、王符、仲长统。范晔《后汉书》将三人立为合传,后世学者更誉之为汉世三杰。三家中,王充的年辈最长,著作最早,在许多观点上,王充对后二家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王充是三家中最杰出,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著《论衡》等。
王 允:字子师(137~192年),太原祁人。东汉大臣 。汉献帝初年任司徒等要职。他是貂蝉的义父,貂蝉是造成吕布和董卓反目,以致于吕布最终刺杀了董卓的主要原因。在讨论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和连环计时经常引用此事件。
王 粲:字仲宣(177~217年),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王 祥:字休征(185年~269年)。东汉末年隐居20年,仕晋官至太尉、太保。以孝著称,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书圣"王羲之五世祖王览的同父异母兄。
王 浚:字士治(206~286年),小字阿童,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人。西晋时期著名将领,曾指挥灭吴的战役。大获全胜。
王叔和:名熙(210~280年),晋朝高平(今山西高平人)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
王 导:字茂弘(276~339年) ,汉族,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开国丞相,时人谓之"仲父"。
王羲之:字逸少(321~379年或303~361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自幼学习书法,曾师从卫铄,后遍学众家,在汉魏质朴淳厚书风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造出一种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书风。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书圣"。真迹无存,唯有唐人双钩廓填的行书《姨母》、《奉橘》、《丧乱》、《孔侍中》及草书《初月帖》等。王羲之亦长于文学,原有文集10卷,已佚,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王献之:字子敬(344~386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曾任中书令,为新安公主驸马。自幼随父学习书法,后又师法张芝草书,形成自己独特书风。擅长各种书体,尤精于行草书,书风笔迹流泽,婉转妍媚,为世人所重,与其父并称二王。书法墨迹传至今日的有行草书《鸭头丸帖》、《中秋帖》、行楷书《廿九日帖》及小楷刻本《十三行》等。
王 珣:字元琳(349~400年),小字法护,祖籍琅琊临沂,晋代书法家。王珣真迹《伯远帖》是三希之一。董其昌评:"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王 猛:字景略(325~375年),北海郡(山东寿光)人。十六国前秦丞相。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出现了两个名臣贤相的身影,"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王 通:字仲淹(584~617年),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门人私谥曰"文中子",隋哲学家。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基本立足点则为儒学。著有《中学》,亦称《文中子》。
王 勃:字子安(649~676年),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文学家。麟德初应举及第。"初唐四杰"之一。其诗风格较为清新,其文以《滕王阁序》较为有名。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王之涣:字季凌(688~742年),祖籍太原晋阳,唐代诗人,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王 维:字摩诘(701~761年) 。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唐诗人、画家。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王维诗多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所推崇。王维精于绘画,能将诗歌与绘画相互沟通,被苏轼誉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作人物、佛像,尤以水墨山水为人称许。王维生前及后世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历代编注其集很多,明顾起经《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后附文集4卷)是现存最早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较好的注本。
王昌龄:字少伯(698~756年),祖籍太原。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 建:字仲初(约767~约830年),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诗人。出身微寒。大历进士。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著有《宫词》一百首。有《王司马集》。
王忠嗣:初名训(706~750年),祖籍山西太原祁县,大唐名将,一生屡立战功。
王 冰(710~804年):号启玄子。曾任唐代太仆令,医学家。王冰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他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为整理保存古医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王孝通:中国唐代算历博士,数学家,武德九年(626)时曾任通直郎太史丞,并参加修改历法工作。王孝通的主要贡献在数学方面,他的专著是《缉古算经》。唐显庆元年(656)国子监设"算学",以"十部算书"为教科书,列《缉古算经》为十书之一,并规定此书学习年限长达三年之久。
王彦章:字贤明(863~923年) 一作子明。郓州寿张(今山东梁山西北)人。中国五代时后梁名将。朱温建后梁时,彦章以功为亲军将领,历迁刺史、防御使至节度使。他骁勇有力,每战常为先锋,持铁枪驰突,奋疾如飞,军中号为王铁枪。
王审知:字信通(862~925年),又字详卿,军中号白马三郎,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分水亭乡王堂村)人。五代闽国创建者,王潮弟,唐末与潮从王绪起兵,后部下兵变,众推潮为主,审知为副。入闽尽有闽地。潮卒,继为威武军节度使。后梁开平三年封闽王,在位十七年。
王安石:字介甫(1021~1086年) ,号半山,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
王 旦:字子明(957~1017年)。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王北宋名相。王祜之子。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
王 曾:字孝先(978~1038年) ,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宋真宗咸平五年壬寅科状元。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成为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之一。官至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卒谥"文正"。著《王文正公笔录》。
王惟一:名惟德(987~1067年),宋代杰出的针灸学家和医学教育家。宋仁宗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王 柏:字会之(1197~1274年) ,号长啸,改为鲁斋。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南宋经学家。从朱熹门人游,又受学于何基,生平著述甚多。
(以上历史名人抄录于王氏总谱,系三槐堂王氏历史名人,并非迁徙至赛鹤岭之后的王氏名人,)
4、赛鹤岭王氏溯源
赛鹤岭王氏支系始祖为以良公。原籍湖北罗田县多云乡上保山生塔寺台子湾。先祖以良公在世时,正逢明神宗当政,寇盗蜂起,至明崇祯年间,张献忠、李自成起义,后至清朝统一天下,期间时局动荡,但以良公恪守王氏族训,修身齐家,力保家室而未遭祸患,后代族人繁衍达千余户,英才辈出,科举进士甚多。
乾隆三十四年,四世祖之永公从罗田迁至湖北郧阳黄落山水家洞,至今,之永公支下王氏后代子孙仍居故土。
至文禄公七岁那年,再次随父仕海公、祖父之永公迁至湖北郧西县上响口,兴家创业,颇有积蓄,不幸遭遇不测,导致倾家败产,所有器具财物已荡然无存。不得已而举家逃难,迁徙至陕西省商州洛南县龙驹寨(按:从龙驹寨地名分析,家谱记载之洛南县应为丹凤县)居五载。
乾隆四十八年,先祖再次从龙驹寨迁至山阳县九甲赛湖岭仁里之地(据推测,应为原赛鹤岭乡政府附近),租赁房屋田产。不久又迁居岭后横山坡,以农桑为业,兼营货值贸易,由于王氏先祖正直公平,童叟无欺,勤劳节俭,家道渐至于盈实。
至清朝嘉庆十八年,在上福陀(现小寨子)新置买田产,从此弃舍租赁之田舍,创修营室,百堵皆兴,耕读传家,渐有蓄积,虽不敢称为殷实之家,但蓄积约数千银两(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220元,一千两银子约约值22万左右),可见先祖产业颇为丰厚。
道光十四年,七世祖邦字辈先祖分为六支:邦林公分居后坡(横山坡);邦浮公居住老庄(据邦浮公墓葬推测应为横山坡);邦彦公分居阳坡;邦珍公分居阳坡;邦盛公分居小寨子;邦茂公分居老庄横山坡。从此王氏家族分支散叶,繁衍壮大。
目前,赛鹤岭王氏主要分布在赛鹤岭村小寨子、阳坡、庙坪、岩底、太阳洼、横山坡等地,约100余户300余人,王姓约占小寨子村民半数以上。
王氏宗谱目前经过三次编修,现存共四集。初集、二集由八世祖王凤文、凤翔公于清同治庚午年(十二年)编撰。
初集共收录序言,王氏迁徙序,唐虞夏商周譜系全图,家训十则,王氏宗谱总赞,一世祖以良公、二世祖存仁公、三世祖应详公、四世祖之永公、五世祖仕海公传赞,王氏氏族以下五世谱系纲目全图,并记述各先祖生卒墓葬坐向;二集共收录续修家谱序,新编王氏历代迁徙序,王氏派行,王氏宗谱总赞,先祖文禄公、正顺公、邦彦公、邦盛公、邦茂公、邦珍公、凤鸣公、凤斗公、凤才公、凤翔公传赞,福禄二公支下子孙曾玄五世纲目全图,自六世以及十世世表。
第二集宗谱在原有二十字排行的基础上,再新派二十字排行。王氏家族四十辈排行分别为:
以存应之江 文邦昌胜有
全德长自新 显耀忠贞守
继祖承宗贤 朝廷善士才
兴仁明大义 裕世永维开
但在第二集宗谱世表中,第八世“昌”字辈均改为“凤”字辈。
第三集王氏宗谱由九世祖王胜容公于民国丁巳蒲月续编,收录续修谱序、王氏先祖十一世有字辈至德字辈世表。并对拜谱进行了规定:每年正月初三为拜谱日。如有一户不参加拜谱,罚铜钱二串以作香帛炮火之资。
第四集由十世祖有宏公续修,收录德字辈至长自辈世表。并制定了新族谱新规。(本集家谱全元公称在全财公处保存)
据十世祖全元公讲述,清朝同治年间,湖北王氏先祖派人到赛鹤岭续谱,收集当地王氏后代世表。按说续谱是好事,但当时续谱规定,需按丁交钱入谱。当时王氏在赛鹤岭已经发展繁衍约100余户,按丁收费肯定十分困难。于是族长连忙安排族人热情招待湖北老家续谱先生,连续三天好酒好肉招待,终于让修谱先生放松了警惕,于是第三天晚上族长安排了本族一位先生,连夜将湖北老谱誊抄下来,后来在此基础上,独立编修了本支家谱。
文革期间,地方政府大肆毁祠堂、烧家谱,家族文化遭到严重破坏,《王氏家谱》也被原赛鹤岭乡政府没收,同其他姓氏家谱堆在一起准备烧毁。当时,乡政府文书郭子仪先生恰好是王家亲戚,连忙偷偷将《王氏家谱》用一块红布包裹起来,连夜送到小寨子王家大院,先祖们连夜做好谱匣,又在房屋顶棚搭了一个夹层,将谱匣藏在里面,从此躲过一劫。
七八十年代,赛鹤岭一代时兴拜谱,每年正月初三为拜谱日,王氏户族,每户必去一人拜谱,带上火纸香烛,象征性给拜谱的主人送一些礼物,七八十年代经济条件差,每户给主人装五升包谷、一瓶散酒,要么就是一包压面,一盘蒸馍,一升黄豆等。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拜谱逐渐式微。王氏家谱近年来一直由全元公精心保护多年,为家谱及家族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5、王氏家训(附原文)
赛鹤岭王氏有着深厚的儒家文化渊源,家训中引用四书五经的典故随处可见,家训十条也非常鲜明地将“修身齐家”作为家族文化传承的主基调,而对于“治国平天下”之儒家理想却鲜有提及,整体家风家训趋于保守。
赛鹤岭王家在小寨子周边,是出了名的父辈们尊崇家训家法,尊崇礼教,待人和善客气。在我们眼里,有时候甚至达到了迂的地步。每逢家里来了客人,即使家里再穷,母亲总是想方设法做一些菜招呼客人,父亲会拿来楼梯,将挂在高空的腊肉取下来煮,然后母亲会变戏法是拿出一些干菜——干香椿,腌萝卜条,干黄花菜,酱豆、粉条等等,这些都是家里必备的下酒菜,有时候,母亲还会做炒洋芋粉饼,炸红薯丸子,搅红薯凉粉,再加上洋芋丝,洋芋片等菜,还不算地里可以现摘的黄瓜啦,绿西红柿啦,茄子啦,青椒啦,嫩豆角啦,一会儿就能做满满一桌子菜。若是客人来得较多,母亲还会将这些菜做成席面——十三花,周边摆四荤四素八个小盘儿,中间会有四热(大碗)四凉(盘子)八个主菜,荤素搭配,浓重而不奢华,主人热情,客人惊喜。
有一年,乡上来了很多收上交款的人,父亲母亲依然张罗了满满一桌子菜,陪他们喝酒,蛮希望这些人能少收点钱,结果这些人打着饱嗝,冒着酒气,并不减免分文,反倒还找出一大堆理由说服了父亲,弄的父亲反倒十分羞愧似的,满口给这些人说好话,让宽限几日,然后四处节前缴清了款项。那一年,我正在农校读书,看到父亲母亲奴颜婢膝的样子,十分生气,独自跑到离家四五里地的一座山林里发呆。
赛鹤岭地处偏僻,整个家族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族人的进取精神有所欠缺,反倒更加注重家族内部的孝亲与和谐,家族精神偏于保守,小时候耳濡目染,都是要求孩子循规蹈矩,轻则呵斥,重则严厉惩罚。长大后,大人们也总是交代我们万事平安第一,缺乏对于后背奋发作为的激励和教导。少年时代的我们,当时并不知道家族文化的内涵,只感到父母亲过于严苛,催折了家族子弟的奋勇向前的精神,等到成年后,站在地域文化的角度分析,我才深刻理解了父辈们的苦衷。
赛鹤岭王姓所处高寒,祖辈们世世代代居住于此,世界观受到很大局限,虽然家族先辈们屡有读书人出,但考取秀才以上功名者绝无仅有,从而阻断了整个家族上升到士大夫阶层的可能。在这种境遇下,先祖们尊崇儒家文化古训,耕读传家,脚踏实地,恰恰反映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文化价值取向。只是由于家族经济条件过于薄弱,无力支持王氏子孙读书,所以对于儒家文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理想无法落到家风家训的实际处,而只能在道德礼仪规范着手,将儒家文化偏重于礼仪的外延部分很好地得以传承。
随着新时代社会发展,处于穷乡僻壤的赛鹤岭,345国道穿境而过,通村水泥路连通千家万户,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王氏家族的整体经济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出务工经商、读书求学人士逐步增多,王氏家族的整体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上大学的人日渐增多,特别是“自”字辈年轻人,更是突破了传统道德文化的束缚,勇于开拓创新,在外出务工,创业经商方面多有建树,在社会各个层面均涌现出很多优秀人才,并且家家户户都在县城、西安购置新房,为下一代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这些,才是我们传承王氏家训的价值所在。以下为家训原文——
尚闻古之君子身修而后家齐,则教家以身不待言矣,然为族子弟计,为世世子孙计,有不得不致其叮咛者,今撰此十则,取其有关家庭实用,凡我族子弟,无做纸上陈言观,则家之兴也。
一孝父母。孝者万善之本,百行之先。为人故当随分自尽以报无极之恩,及时承劝无违奉养之职,鸡黍黎藿未始不足以养,怡声柔色亦可以尽子职也。凡有志于诗书者,苦攻奋发,思显杨于父母,何莫非孝也欤哉!即不能此,或力于稼穑,黎云锄雨,勤劳兴家,或事业工贾,夙兴夜寐,甘旨无缺,亦可以云肖子矣。先贤曰:人少则慕父母,有妻子则慕妻子。若之,何厚其妻子而薄于父母也。人子若能以爱子之心转爱父母,便是真爱。以己望儿女听己教训之心而听父母教训,便是真顺。不爱则忤,不顺则逆。噫,身从何来?亲为生我之本,孝为何事人所当尽之职耳。吾族之子弟,竭克警省,以忤逆为首戒哉。
二和兄弟。兄弟曰手足,此言最亲切最明显,设使一身有故,手足力为保护不待戒。另头目有疾手足为揉之。惜谁驱使人,只为些微财利,泪其天良,中苟语言,离间骨肉,隧使幼时在父母前嬉戏依恋之兄弟,反唇相讥,互生嫌隙,甚至纷争辨讼,一家矛盾,其不详孰甚焉。惟冀吾族子弟,须效张子高风。堂书百忍,郑氏家法,不听妇言,门内自是和辑,家道自然兴隆。尝见贫约之家,兄弟同居,齐心做苦,式好无尤必饶。素封之子,兄弟分烟,雀角相争,阋墙兆庆,久自消微,只缘天性刻薄,手足相残,一身岂能自立?思量及此,兄弟之间,尝何不能忍让?
三教子孙。子孙贤愚不等,教之各视其资。富厚之家,教之以敦崇礼仪,亲近师友,若徒夤缘功名,图谋财产,此必覆败之根。贫寒之家,教之以各务本业,克勤克俭,若专好谋趋附势力,此亦亡身之本。总之无论富贵贫贱,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教以孝悌,戒以怠惰,因乎其资,量乎其力,士农工商,务使精于一业,切勿任情骄惯,酿为乱阶,以至好酒贪淫,遂成废物。礼云:“良冶之子善为裘,良弓之子善为萁”。盖子孙见其父母,朝夕告诫,祗此分内,当做事业。少则安分守己,长则诚实简朴,不招祸灾,不惹是非,贤者益贤,则乡党邻里,推称善士,亦足以光门闾。愚者即无奇祸,亦可以保全身家,克守基业,无荣无辱,而无奇祸矣。教子孙者,当审其端。
四肃闺壶。家人离披,多起于妇人,母鸡司晨,维家之索。人家正兴时,其妇女必贤淑聪慧,孝敬无违,凡有忿争,互相劝解。当危败时,其妇女多顽愚悍泼,巧言簧鼓,甚至父供膳为妻子把持,不克己尽孝,此罪谁将逭?为男子者,务宜整顿纲纪,凡百事体,自做主张。饶他语言近理,终是不听。彼见计无所售,久之自安于缄默矣。而且三姑六婆,穿房入室,传是弄非,往来结契,拜佛烧香,红粉作队,此等风俗,最所痛惩。为男者,当严为禁止。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则闺壶自肃,体统亦日尊已。
五睦族党。人之立心,要光明正大,在一家则宜有功于一家;在一乡则宜有功于一乡。富者惠人以财,仁者惠宗以言,宗族中有贫不能婚者,须会众议,量力资之。子孙辈有天资明敏,贫不能读者,量给膏火以助之。凡遇孤寡无告,纸上浮谈,尊而行之,有厚望焉。
六慎交友。三益求友,燕朋宜戒。此为宦学者言耳。若平(居)里巷相征逐,似不必言慎,然人有邪正,有佞直,虽居家往还,亦身心性命所系,辨之不可不早。今人只好面谄,遇忠厚长者,面攻我失,明斥我非,显言过责我以礼,绳我以让,反以为无知,甚至辩怨。遇喜事少年,阿谀逢迎,居心险僻,反以为有识,结为知己,不知与老成亲近。往来必态膂相依于初终无间,与屑小交游结契,诱我以利,实欲借援以肥橐。附我以势,实欲推诿以担祸。稍有不遂,即为不念交情,隙末终凶耳。苟不慎其始,误入其群,大则丧命倾家,小则身污名裂,追悔无及,不可哀也已。惟不附其党,不染其利,彼与我自无怨无牵累。斯匪僻日远,正士日亲矣。圣人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又曰:无友不如己者。又曰: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凡诸子弟交游之际,不可不审慎与期间耶。
七择执业。业非一途所执不已述,焉医浅方,洒削薄技,醋酱小业,均可治生致富。若农畜工虞商贾,致其专精,自获盈余,但心地要光明,不可饰奸挟诈,只是不辞勤劳辛苦,毕身约己忍咾,欲节衣食,铢积寸累,以致饶益。若人无执业,游荡偷闲,则家资日消,或花街柳巷,或博戏赌场,一入其局,祸不旋踵而至。其有略文义者,专习机谋,架唆词讼,别具肺腑诬害善良,次之攒谋作诬,揭保耽承,遇事生波,希图利益。只缘身无执业,专靠刀笔口舌为活计,此皆惯习灭绝之事以自顾目前耳,吾族中须当鉴之。下者承充皂快衙役,演戏高台,剃头修脚,娼妓优伶,昔人已戒其子孙切勿为此!而吾族中为父兄者,为子孙者择业,可不严为慎与?
八务读书。从来光宗耀祖,丕振家声者,未有不自读书中来也。尚见读书者之家,子孙虽有过者,亦知尚节文,敦礼让,守人伦,安分业,只缘平日聆父兄陶淑之教,自能变化气质,改易粗鄙,无如令人多谓贫穷不能读书,不知正唯贫穷书益当读。若使贫能读书,苦攻奋发,以致通显,夫岂终穷乎哉?顾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而更有买臣蒙正者,历可明征,此固虽寒不辍之士,始寒微而终荣显老者也。况乎名教之中,诗书之内,趣味无穷,自有乐地。荒村蓬壁,上下千古,俨与古昔圣贤接膝面谈,印证心源,凭他富贵赫弈,不能为阻挠,矜骄为所虑者。寄名书籍不肯用工夫,略谙操觚便自满,假考试一蹶,遂而废弃,非书之能悮人,是亦人之自悮也已。倘能精心果力,贤父兄更为之培植,焉又谁不可以荣门第以光阀阅哉?
九完国稞。国家赋税,第一要紧,虽有仁主,不能为小民减租;虽有循吏,不能为百姓弛赋。凡厥黎庶,固当踊跃争先,输纳恐后。今也幸此生太平,各宜急公奉法,乐效输将,设使拖欠逾时,格言:“国稞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则钱粮早完,正居家之急务也已!
十息争讼。士君子和平忠信,争端自消,比不待言,以寻常而论一念好胜,咸愤睚眦,遂生雀角,因之构讼终年,废时失事,破产倾家结莫解,此胡为者也。只是听人教唆,或恃势力,或恃机谋,此皆腐败之根。盖讼非美事,就令健讼,官事遂胜,钱财耗散,况天纲恹恹,架事生波,断难幸免,凡我族人,须自戒惩,常怀三尺之法,非胜不得已者,须是相让相忍,乡里户族,如有讼事,力与和解。始虽不肯输服,后必乐从深信,感激先贤。格言曰:“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此言可当箴铭。